孩子满嘴 “ 网梗 ” ,怎么办?

小孩爱说的烂梗越来越多了?
据此前央视网报道
现在很多小孩满嘴三俗网梗
“你个老六”“鸡你太美”“海王”
……
张嘴就来
图片
“网梗”甚至“烂梗”
已经成为
一些孩子语言体系的一部分
不少孩子还把说网络语言作为时尚
这让不少老师家长倍感头疼
图片
而这些精神“垃圾食品”
也已经成为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
在今年两会中
有委员建议建立网络语言负面清单
引导未成年人正确看待运用网络语言
那么
孩子满嘴“网梗”
怎样才能正确引导?
一起来看看吧
态度上“一马当先”  策略上“先入为主”
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小学校长耿洁:
校园中,孩子们交流时,总有网络语言夹杂其中,各种梗也时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emo”“GG”“舔狗”……让不了解时尚网络语言的人们听得“蒙圈”,感慨“知道说了什么,不知道说的是什么”“与火星人没法交流”……
网络语言有一定的时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被“新梗”覆盖。但是,面对成长中的孩子,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尤其是网络“烂梗”或恶俗语言对孩子的影响令人担忧,如果家长老师听孩子说话都如同听外语一般,那就会失去了解、交流、引导的机会,造成了教育的焦虑。
在这个数字互联的时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地感受到网络对孩子们的巨大影响,也尝试着从“一马当先”“先入为主”两点上与孩子一起做有效的交流,与大家分享:
“一马当先”是学习的态度。面对新时代的孩子们,这些网络原住民个个都是“冲浪”高手。“PUA”“栓Q”……孩子们的词汇层出不穷,要实现与孩子们的交流,就要时时学、处处学、学在前,甚至成为时尚语言的创造者。这样与孩子一起共学共成长,一旦发现孩子模仿网络“烂梗”时,能及时做好解释与疏导,为孩子挑选适合的内容或环境。
“先入为主”是交流的策略。尤其对于低龄儿童来说,大多数情况,孩子并不懂得自己口里的那些网络语言是什么意思、是好是坏。孩子在语言学习阶段,主要依靠模仿,所以先入为主的语言体系会成为孩子的交流习惯。董宇辉、陈果被大家热追成了网红,不仅因为其语言新鲜、文采飞扬,其语言中还充盈着深度思考和广泛阅读带来的喷薄的力量,催人奋进。如果我们从小培养起孩子爱读书的好习惯,就能真正助力孩子发展语言能力与思考能力:亲子时光中,创设一个温馨、舒适的阅读氛围,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孩子;阅读中和孩子讨论几个相关的问题;对于能独立阅读的孩子,读书后可以复述书的内容,聊聊读后的感受等,既锻炼了倾听能力,也能培养记忆力、理解力与表达能力。
总之,我们能做的,就是引导孩子热爱真善美的语言,而不是一味追求时尚和娱乐性,让孩子保持阅读的习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做自己思想的主人。
家校社携手 杜绝“精神垃圾”
北京市房山区长育中心小学校长沙志娟:
为什么“网梗”“烂梗”会成为一些孩子语言体系的一部分呢?通过对学生、老师、家长的走访调查,归结为以下原因:一是说这些话的学生大部分都喜欢玩游戏、玩手机,这些不文明的语言绝大部分是从游戏和网络中学到的;二是有些孩子与同学、伙伴一起玩耍、交流时,听别人这么说觉得好玩,也跟着这么说,这些“网梗”“烂梗”具体是什么意思,自己也不太懂;三是有个别家长不注意言行,说话时夹带着这些语言从而影响到孩子的语言体系。
这些“网梗”“烂梗”既不是规范用语,也不是方言,有的甚至很粗俗,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所以,要坚决杜绝这些“精神垃圾”在孩子们当中蔓延。
首先,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大力倡导“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深化国家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校、社共同抵制这些不规范用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学校可以利用班队会开展主题教育,高年级可以组织辩论会,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粗俗语言的危害,帮助学生认识到说这些话不是时尚,而是“无聊”和“糟粕”。同时,家、校、社携手引导学生文明上网,避免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
其次,班主任要加强引导教育。发现同学之间以说“烂梗”为乐,必须及时进行制止和教育。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班主任要引导他们更多关注中华优秀文化作品,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娱乐感。要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比如引导学生观看“诗词大会”栏目,开展“全班共读一本书交流分享活动”“每天积累一个成语故事”,组织“经典诵读比赛”等等,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语言文字的魅力。
第三,家长要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与孩子一起生活的成年人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言行,不要让粗俗语言成为口头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观,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
正面引导 建好“防梗墙”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分校教师李星澎:
出生于5G时代的孩子们,本身就是网络信息时代原住民。在学习生活中,关于“口吐烂梗”的问题上,孩子们会误认为很时尚,会有从众心理。网络烂梗并不是洪水猛兽,“堵”不如“疏”,需要老师和家长多措并举,积极引导并遏制“烂梗文化”蔓延。
因势利导,净化思想。如果放任孩子们越来越频繁地使用网络热梗,会使得他们的语言越来越贫乏,表达能力逐渐下降和不思进取。因此,班级可以开展“学会向烂梗说‘不’”“我们要好好说话”等主题的微班会进行转变思想的引导教育。还可以组织就“口吐烂梗,是否会影响我们的交流”展开微辩论,澄清学生的认知,提高孩子们是非判断力、行为控制力,不盲目从众,对自己的行为有正确的认知和支配能力。
营造氛围,正本清源。网络烂梗之所以流行,很大程度上因为好玩和有趣。我们可以把好玩和有趣的方式做正确“包装”改进,因此,我常引导学生把班级各小组读书分享制作成短视频展示和汇报。让孩子们在录制和制作视频过程中体会或积累好词佳句,以小组为单位,定期进行宣传和分享,并把各组推荐的“正能标语”写在班级宣传板上。这样,只要“三观”端正了,“烂梗”行为才会得以矫正,才可以从根本上遏制不良文化在班级传播。
借力家庭,保驾护航。面对孩子们“口吐烂梗”问题,如果老师或家长强行堵截,势必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倒不如结成对孩子有效教育的强大同盟。家长更需要以身作则,不要为迎合孩子做出不适当的夸奖和误导,使孩子自认为是“聪明”“流行”“潮流”的表现。定期组织家委会搭建形式多样的家校共育学习平台,比如,如何监督好孩子正确使用网络和手机等。只要家校思想一致、目标一致、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共同引导、共同施策,形成教育合力,才可能为孩子们建好“防梗墙”。
策划:娄雪
编辑:付磊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