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自然平衡 襟怀洒落

图片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
又是一年春分节气,燕剪春分,万物葱茏,春天正式开始了。
春色向暖正中分,万物阴阳平衡时
“春分”的“分”字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平分昼夜,二是平分春季。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描绘了春分节气昼夜均等、冷热平衡的现象。
除了平分昼夜,春分节气也是平分春季的标志。
我国古代习惯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的中间,到了春分,春季已经过半。
春分时节平分了昼夜和寒暑,还是一个阴阳平衡的节气。《春分繁露》中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意思是说,春分时节平分了昼夜、寒暑,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也在这天达到了难得的平衡。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阴阳平衡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相对的方面,阴阳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才能使事物保持平衡。古人常常在春分这一天祭祀太阳、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遵循平衡,襟怀洒落,顺逆从容
春分是日夜交替的平衡点,也是气候变换的平衡点。
大自然告诉我们,要在万物变化更迭中不断寻求新的平衡点。人类也要顺应规律,用平衡、中观的哲学去看待这个世界。不管是身体或是精神等方面,都要遵循平衡的原则。
这时,我们不妨想想《江苏省生态环境系统文化修为引导》中的这句“襟怀洒落、顺逆从容”。
“襟怀洒落”语出宋·周必大《益公题跋·三·跋唐子西帖》“不妄与人交,而襟怀洒落,人自受之。”,指心情坦率,光明正大;“顺逆从容”指无论顺境还是遇到困难,都要坚定自若,从容不迫。
简言之,“襟怀”大我,方能“从容”。做人要心胸开阔、有大格局;做事要遇难不慌,保持定力。这是成大事者必备的思想境界,更是生态环境铁军应具备的重要品质。
有人会想,基层工作者面对的都是很琐碎繁杂的小事,只要专心做好具体工作就行了,有关“国之大者”的事不如交给上级考虑,其实不然。
心系大局才能把准方向。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中,频频出现“系统治理”“体系建设”,生态环保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域、一时之功,需要“联合作战”。
如果只是一味埋头赶路,满足于做好手边事,就有可能偏离正确的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是时代赋予环保人的光荣使命。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每一个生态环保人都应具备“襟怀洒落,顺逆从容”的精神追求和鲜明品格,不仅要在各自岗位上站好岗、服好务、尽好责,更要把自己放进全局思考和摆布。既登高望远、从容不迫,又脚踏实地、只争朝夕,必定能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使得各项工作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
追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春分节气是植物萌芽生长的重要时期,是植物界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个节气中,万物复苏,春雨润物,大地变得更加繁荣。古人认为,春分节气时要注意植物的生长。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载:“春分日,民并种戒火草于屋上。有鸟如乌,先鸡而鸣,架架格格。民候此鸟则入田,以为候。”这段表明在南北朝时中国农民就把春分视为春耕标志。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宋人黄希旦的短诗《二月春将半》也描绘了宋代春分时节农民忙于耕作的情景:“二月春将半,农耕细雨中。花前轻薄子,醉倒笑春风。”当代也有农谚说:“惊蛰到春分,下种莫放松”。在黄淮平原和华北大部分地区,春分时节甚至已经处于农耕的末期和生长期的开始。所谓的“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描述的就是越冬返青的冬小麦进入积极生长期因而要努力劳作和进行田间管理的农业生产情景。
万物共生,平衡有序,天地人和,美不胜收。
劳动人民在实践中结合自然现象,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利用自然,是人类的一种智慧,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与价值。
由此看来,春分节气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传统上中国节气的意义,其蕴含的平衡之道已成为指导人类社会进步的智慧思想。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多样性,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这个美丽的地球更加繁荣和美好。
主管: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主办: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策划:孙健
审核:刘萍
执笔:耿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