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友谊奖”获得者、马来西亚槟城古迹信托会主席林玉裳:让更多人欣赏中华文化之美

图片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高焓 谭铮 实习生 林浚昕 通讯员 粤外事
“潮州文化从小就在我的血液中流淌,融入了我的DNA。”林玉裳是在马来西亚槟城州出生、长大的第三代华人,是马来西亚槟城古迹信托会主席。她不仅主持修复了当地有着百余年历史的传统潮州式建筑韩江家庙,还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海外潮式建筑修复保护,传播中华文化。
2023年3月,林玉裳获颁“广东省友谊奖”,这是广东省政府为表彰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籍人士而设立的荣誉奖项,共有来自23个国家的49名外籍专家和友好人士获奖。在林玉裳看来,这个奖不仅属于自己,也是马来西亚华人的骄傲。
修庙如旧
获联合国专业认可
20世纪30年代,林玉裳的爷爷带着一把二胡、一本《潮语十五音》下南洋。后来,林玉裳的祖辈和父辈都陆续来到马来西亚。童年时,林玉裳每天早上用潮州话为爷爷读报、晚饭后练习潮州音乐。经过宗祠、家庙时,听爷爷将屋脊、房梁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吃着潮州菜、代笔写家书,虽然年少时未曾到过潮州,但那片遥远的土地却早就在她的脑海中萦绕。
耳濡目染之下,林玉裳逐渐成为潮州文化的守护者。在槟城,有一座兴建于1870年的韩江家庙,是当地硕果仅存的传统潮州建筑。2002年,得知韩江家庙将面临破坏性修复的消息后,心急如焚的林玉裳筹划了一个建筑专家参访团。“子孙梁、金漆木雕……这些只有在韩江家庙才能看到啊!”听到这番夸赞,负责韩江家庙修缮的潮州会馆连忙终止了原方案,邀请林玉裳担任修复顾问、策划修复事宜。
为了不辜负这份信任,林玉裳和修复组用了9个月的时间,为一砖一瓦进行测绘与记录。她还回到潮州,寻访当地建筑,请来中国师傅,使用潮州建材,只为“以旧修旧”。经过18个月的修缮,2006年,韩江家庙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更让林玉裳骄傲的是,修复家庙的每一分钱都来自槟城的潮州人。
“家庙修复完成后,槟城潮州人的认同感更强了。”林玉裳说。此外,她还筹备了潮剧组、潮乐组、潮州美食比赛等活动,让潮州文化“活”起来:“做事精致、讲究,是潮州人的精神。”
走遍世界
筑文化交流之桥
修复后的韩江家庙成为当地潮州人的精神坐标。林玉裳介绍,只要有人来参观,她都一定会讲解,希望能让大家明白古迹保护和文化传承的方法和意义。曾有一位小学生,在听过林玉裳的分享后带着父亲来到韩江家庙。听到孩子对父亲说“因为我们是潮州人”,林玉裳很受触动。
热衷潮州文化的不仅是潮州人。在成立潮剧组和潮乐组的时候,林玉裳并没有把参与者限定在潮州人范围内,其他籍贯、族裔的人都可以来一起玩。没想到,真的有印度人来学唱潮州歌。“文化传承应该是开放的。”林玉裳说。
在面对不同群体介绍中华文化时,林玉裳非常注意使用当地语言,“让大家听懂,效果才好。”在林玉裳看来,自己接受华语教育长大,在对中华文化了解方面有着先天优势,这也让她更加感谢先辈们坚守华文教育、坚持文化传承的不懈努力。在世界各地做讲座时,她或用英语,或要求主办方配备当地语言的翻译,如果没有翻译,她宁可不讲:“语言是传播中华文化的短板,所以,我想筑起这座文化交流的桥梁。”
2018年,在《国家宝藏》节目中成为国宝守护人后,林玉裳变得更忙碌了,“有更多机会‘不务正业’,到世界各地演讲、传播中华文化。”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新西兰、美国……“有人对中国有误解,我就要做桥梁,让大家了解中国之美。”林玉裳认为,文化的吸引力是持久的,希望有更多人愿意到中国看看、多停留一段时间。
坚守传承
守护爷爷的无价之宝
“从会写字开始,爷爷就教我寄家书,寄到‘广东省潮安县浮洋市胶地头林’。”林玉裳说,自己之所以会走上文化传承的道路,与爷爷林秋亭密不可分。
早在1991年,27岁的林玉裳第一次来到中国,踏上了想象过无数次的广东。1995年,爷爷又将一个箧筚(潮语,意为小皮箱)交给林玉裳,里边有着一张张泛黄的票据、证件。在涉足文物古迹保护领域后,林玉裳用了两三年时间,研究文件中种种细节的来龙去脉与时代背景,回顾近百年的时代变迁,追溯祖辈的移民史,编成数十页的《“箧筚”里的故事》。
1997年,林秋亭去世,没有留下任何财产。但在林玉裳看来,爷爷早已将一份无价之宝留给自己:如何读潮州工尺谱、怎样欣赏潮州的手工艺文化……这些当代人未必熟悉的文化遗产,成了林玉裳追寻祖辈足迹的钥匙。
2019年,林玉裳平均每两个月就回一趟潮州,住在潮州古城。平时不会早起的她,早上6时许就爬起来,在古城里漫步,拍照、绘地图,和菜市场的阿婆聊天,吃着日思夜想的潮州肠粉,喝着潮州工夫茶。
每一趟潮州之旅,既是为了自己,仿佛也带着父亲、祖父的一缕思念回到故土。过去,祖辈和父辈虽然身在海外,仍心系中国,坚守着文化传承。如今,林玉裳握住了接力棒。“我觉得,爷爷从下南洋的第一天起,就希望子孙后代能够回到中国、做一点事。”林玉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