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姜晓|母亲

2023年第 030 期(总第 2208期)
图片
图片
作者简介
姜晓  男,汉族,70后,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大方县作家协会主席。作品散见于《毕节日报》《贵州交通报》《贵州民族报》《贵州日报》《百科知识.教师文汇》《写作》等纸媒和《岁月流韵》《文斋堂》《东方文学网》《中国作家在线》等微刊和网站。现供职于贵州省大方县融媒体中心。
散文天地
母   亲
【贵州】姜   晓
母亲今年七十六岁。在她七十六岁的人生旅途中,尽心尽力地履行着抚养和教育孩子的义务,善良的性格贯穿着她七十六年的人生轨迹。
母亲同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一样,在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之后,还要尽到抚养和教育子女的义务。俗话说:“儿多母苦”。我们一家兄弟姐妹六人,为了把我们兄妹抚养长大,母亲和父亲一起,奔波劳碌在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大集体的时候,父亲为了多挣一点公分,整天都和其他群众一起在山坡上劳作。我们兄妹不管哪一个生了病,个子比较矮的母亲就要背着孩子翻过几座山趟过几条河到镇上去看医生;有时候是背上背一个面前抱一个。看完病以后天已经黑了,就只好在小镇附近的外婆家住下来。第二天,母亲又继续背上背一个面前抱一个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蹒跚着往深山中家的方向赶路,哪怕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也只是匆匆忙忙洗一把冷水脸就走向长满庄稼的田园终日含辛茹苦地劳作…… 。
小时候,每到晚上,我们全家都要围炉闲坐听母亲讲那过去的故事。从母亲唠唠叨叨的叙述中,我们知道母亲14岁时正是大集体办“伙食堂”那个饥饿的年代,看见许多人被当权者动辄扣饭,人们一个个因为缺少饭吃而被活活饿死的惨状目不忍睹。看不惯现实的母亲就主动向队长申请去食堂做饭,每次打饭时母亲都悄悄照顾那些鳏寡孤独年老体衰的人,让许多人逃过了英年早逝的劫难。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在母亲娘家的村庄,还有许多人说我母亲是一个好心人,当年挽救了那么多人的生命是如何的难能可贵。
母亲对我们的管束非常严格。只要听说哪一个孩子扯了谁家的一根秧苗或拔了一个萝卜,她定然会把孩子打得“哇哇”直叫,并要带着孩子去给人家承认错误,向人家保证下次不犯。有一次,我偷了幺奶家的一个胡萝卜,被泼辣的幺奶告上门来,我被母亲打得口鼻流血,还责令我给幺奶跪下磕头认错,并让我扯自家的胡萝卜3个还给幺奶。以后我再也没有拿过别人家的一片树叶一根茅草了。因此,我们兄妹六人成年后都是从正道上走向殷实富有的家境的。
曾记得我八岁那年,我居住的村庄全寨子缺粮,生产队组织群众到一个叫螺蛳塘的地方借粮食吃。借来的粮食我们一家只分到五升苞谷,而母亲却背着父亲匀了一升给村子里的孤寡老人张三爷一家吃。父亲知道后愤怒地说:“你是不是疯了,连自己的稀饭都吹不冷,何必去帮别人吹点心。”父亲越说声音越大,大有箭在弦上的架势。母亲站在门口非常窘。过了一会儿,母亲对父亲说:“不要再啰嗦了,你是大队支书(村支书),张三爷家没有饭吃,你有责任没有,饿死人咋办。”父亲终于无言以对。
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在遥远的山村教书,山里的孩子偶尔会背一些核桃板栗水果之类的家园所出的东西送我,或者在初三毕业时一些学生会买几个茶杯温瓶给我作纪念。当我把这些东西拿回家去的时候,母亲会唠唠叨叨的对我说:“小二,你在老师们苦口婆心的关照下考取师范,毕业后当了老师,不要刚从农民的家中走出去,就羽毛干了翅膀硬了,忘记自己是农村娃,对家长敲诈勒索,让人家过后骂娘。”尽管我一再解释,母亲还是叮嘱我:要关心学生,体谅家长们“手长衣袖短”的尴尬。在母亲的谆谆教诲下,我在二十年多的教书生涯中,在学生和家长们中树立了很好的口碑。后来,我改行到县城当记者,我曾经悉心关怀过照顾过的许多学生走上重要岗位或官居要职,他们依然不忘我对她们的谆谆教诲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体恤下属、关心群众……。
我二十五岁那年才谈恋爱,找到的女朋友是一个没有固定职业的农村姑娘,但人长得很漂亮性格又很温柔。当我第一次把女朋友带回家时,母亲向我询问有关情况时,我对母亲说:“妈妈,小张说她家里很穷,不知道您嫌不嫌弃。”母亲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儿啊,妈是要你找一个孝道温柔贤惠懂礼节的媳妇,不是让你去找一个富人家的姑娘,娇里娇气,让我们老人来伺候,她娘家富不富不是你选择的标准,娘是要你找一个媳妇,不是要你找一笔财富”。母亲背着女朋友悄悄对我说:“小二,你能找到这样的姑娘就不错,人家除了没有那点工作外,没有哪一点配不上你,我希望你和小张好下去,和和气气地成为一家人,娘就高兴了,娘不希望你像猴子一样掰苞谷得一个丢一个,这山望着那山高,给我们家里添麻烦,败坏你作为教师的形象”我只好给母亲点头笑笑。因为我知道善良的母亲是不允许我欺骗一个普通农民的姑娘纯洁的感情,要以真诚负责任的态度对待爱情和婚姻。其实,我和女朋友是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的。我的女朋友小张在我的罗曼史中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我们相亲相爱两年后,顺理成章地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小张就是我现在的枕边人。如今,我们夫妻恩恩爱爱耳鬓厮磨已经二十六多个春秋了。回忆起当初母亲殷殷的教诲,不得对母亲作为一名农村妇女正直淳朴善良的性格感到由衷的敬意。
近些年来,我们的生活相对来说比以前滋润多了。我们在县城里买到了一套商品房,乔迁新居那天。母亲唠唠叨叨地对我们说:“你们不用的家具,不要随便丢掉,应该把它送给条件差一点的人家。”“旧的东西,真不好送出手。”我说。“怕哪样,家中有剩饭,路上有饥人。”母亲说。然后母亲替我们把一些旧家具搬去送给学校周围的几家贫穷的农民。
母亲常说:“救人一难,胜造七级浮屠。”由于我长年在外工作,弟弟在南方打工,姐姐妹妹们都出嫁了,只剩下父亲和母亲居住在老家,有事情联系不方便。因此,妻子给母亲买了一个手机,并耐心细致地教她打电话和接电话。母亲学会使用手机以后,总是经常把手机借给左邻右舍的父老乡亲们有紧急事情时打电话。导致我们给她交几十元钱的话费一个星期就没有了,让妻子和我感到非常为难。然而,只要一想起母亲那颗善良的心,我们的心里便释然了。
母亲老了,也许她的许多观点和做法与今天的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然而,母亲一颗善良的心一直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着我,让我在人生道路上善待每一个属于自己的日子。
(在线责编:子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