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许久,坦克发展再次提上日程,疑似新的国产第四代坦克方案出现

随着俄乌战争中东西方坦克的碰撞,沉寂许久的坦克发展再一次提到日程上来。各国四代坦克样车开始纷纷露面:俄罗斯的T-14,德国的KF51“黑豹”,美国的“艾布拉姆斯”X,法德联合增强型欧洲主战坦克(EMBT)等,均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了各个国家对四代坦克发展的思考和尝试。也总结出了一些共同点,比如无人炮塔、主动防御系统、先进反应装甲、新型主炮、控制车重、电力管理系统、配合无人机和无人地面车辆等。
我国四代的发展一直有相关传闻,毕竟严格来说,99A坦克虽然现在仍然不落后,但是也是设计定型在2010年左右的“老车”了,以当时我国的技术水平和设计能力,哪怕进行了一定的前瞻性考虑,在十年后的今天面对东西方的新型三代改坦克(以T-90M、M1A2C、豹2A7V为代表)和研发中的四代坦克,也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图片
99A是优秀的三代主战坦克,但是一种装备不可能永远先进下去。
好在按照我国“装备一代、研制一代”的研发思路,我国第四代主战坦克应该在99A刚装备部队的时候就开始研发了,到现在也已经有快十年了。已经有了一些成果,所以近段时间我们能从公开讲座中看到一些四代坦克的相关信息甚至试验样车。
图片
之前曝光的一款试验样车在接受打击测试,走的类似15式轻型坦克的轻量化路线,无人炮塔+双人车组设计,有安装电磁反应装甲。
图片
而这次曝光的“未来坦克方案设想”示意图则采用少见的铰接结构,即全车由前后两部分组成,两个车体由铰链装置连接。前车体搭载乘员、主炮塔(看描述可能还是个电热化学炮)、火控系统、动力系统、通讯系统和传动系统,后车体则搭载弹药、无人机/巡飞弹、无人战车和高射机枪或机炮等辅助火力,以及布置燃料舱。
这种设计让人想到上个世纪瑞典的UDES XX20铰接坦克。
图片
UDES XX20坦克车体采用两截式,前段为驾驶舱、战斗舱和动力舱,后半截为弹药和供弹机等结构,铰接的结构让坦克在复杂地形上通过性远高于常规坦克。
UDES XX20采用了自动装弹机,这门火炮拥有8发/分的射速。但前车体内只有1发待发炮弹,其余弹药要通过自动装弹机从后车处获取弹药。这样前车体内部就没有弹药架,不存在被爆弹药架殉爆的问题,非常安全。但这样有一个问题,就是虽然顶置炮塔能够360°旋转射击,但装弹时还是需要转到向前位置,以保证自动装弹机的运行。
不过铰接式坦克的缺点也十分明显,由于铰接式坦克分前后两个车体,这就对驾驶员的转弯和倒车等操作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且维护保养时的工作量也显著倍增,大大提升了维修难度和成本。不仅如此,一辆坦克两个底盘的复杂结构,也加大了单车制造和采购成本,会给军费开支带来不小的压力。最重要的是,铰接式坦克无论是前车体中弹还是后车体被击毁,都会导致全车丧失战斗力,这显然有些得不偿失。
不过有趣的是,从曝光的概念图来看,笔者认为这款设计方案与其说是铰接式坦克,即前后是“一辆坦克”,不如说后部铰接部分是前方主战坦克的“僚机”或者“弹匣”,用于存放坦克本体内部放不下的设备和后备弹药燃料。
坦克设计就是在有限的重量和体积下“螺蛳壳里做道场”进行取舍,但是现代坦克“道场”里的附件越来越多,尤其是有了各种无人系统的需求以后,坦克车体内部空间明显不足。德国的KF51“黑豹”坦克有那么巨大的炮塔,但是由于安装了130毫米的主炮,载弹量只有20发,如果要安装巡飞弹模块,载弹量还要进一步减少。无法支持长时间的战斗——这20发弹药弹种分配都分不过来。
图片
图片
可以看到KF51内部两个“弹匣”,如果换成巡飞弹模块,就要换掉半个“弹匣”
所以就有了我国这种设计:坦克本体按照传统的火力机动防护三要素好好单独设计,而把部分的附属系统单独做成一个铰接舱,需要的时候可以接在坦克上,不需要的时候也可以不带。
严格来说,这种后部铰接部分并不是坦克本体的一部分,但是合起来是一个作战系统。从展示图可以看出,前部的坦克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独立作战单元,具备独立作战能力。而不是UDES XX20那样没了后部连开火都做不到。
或者说,类似于大型卡车,卡车车头自己也可以走,车厢是其附属的一部分,可以随时更换车厢来达成不同的功能,这算是一种模块化设计。
《合金弹头》系列游戏中的武装矿车就是类似思路,前后的炮塔都是中间本体的额外附加火力。
后部铰接舱里携带了额外的弹药,燃料,无人机/无人地面载具/巡飞弹等,可支持坦克进行侦察(尤其不用担心无人机的损失,‘备弹’够多)、远程打击(垂发巡飞弹)和长时间作战。如果里面的设备用完了或者被击毁了,坦克可以直接换一个新的。因此理论上这个铰接舱应该是独立动力的,甚至有一定的自行能力,能独自行走一段距离,但没有驾驶员,是靠人工智能的,而且可以从图里看出和前方坦克属于同一款底盘,是前方坦克车族中的一份子。
图片
这类似于五代战斗机的无人僚机,无人僚机为隐身战机提供额外的弹药载荷,被视为“空中弹匣”,可以一架飞机五代机配多架无人僚机。
因此这个设计很有新意且颇有潜力:前面的坦克可以变,后面铰接舱可以不变;或者说前面坦克不变,后面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更换不同的铰接舱。整体是一个模块化的作战单元,而铰接舱本身又是模块化的,比如需要更多的巡飞弹,就可以把无人地面车辆模块也换成巡飞弹,单纯理解为一个车厢即可。
前面的坦克也可以拿出来单独说道说道,由于没有了一些附属系统,“螺丝壳”可以宽敞一点,这就为设计提供可方便,因此单说坦克本身技术上也很先进:无人炮塔,乘员座舱位于车体前部、攻坚火力单元(电发射可能是指尾舱装弹电热化学炮,即传闻已久的电热化105毫米坦克炮)、驱动单元(大马力发动机)、独立发电单元(为全车供电,电热化学炮和主动防御系统等耗电颇多,甚至说不定还是柴电混动的)、算力单元(结合人工智能)、防护单元(至少包括主动防御系和反应装甲,驾驶员前部有较厚的复合装甲,思路类似T-14的重点防护)等,狭义上来说这才是大家期待的“四代坦克”。算上铰接舱是一整个“四代坦克系统”。
图片
不看后面的铰接舱,这本身就是一款优秀的四代坦克设计,可惜缺乏更多细节。
从目前已经可以公开展示各种方案来看,四代坦克的研发可能已经有了结果,我们就拭目以待,说不定哪天在公路上就会有人看到试车中的四代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