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白喜事“宴席帮办”监管处于空白,亟待规范

提醒

   

红白喜事“宴席帮办”亟待规范

以前遇到红白喜事,不管是城里、还是农村一般都请个厨师总管,其余买菜、洗菜、洗餐具都是家里人亲戚帮厨,餐具、桌椅板凳都是街坊邻里凑凑就有了,一场宴席几十桌利利落落就办下来了。而如今无论城里还是农村,人都少了,帮忙的人也少了,单凭自己家人也应付不来宴席的事了。城里红喜事都到酒店去办了,白喜事要持续3到5天,酒店办不划算。农村红白喜事算总账还是在家里办实惠,由此催生了一种职业——“宴席帮办”。

所谓“宴席帮办”,即红白喜事不需事主费心劳神,由专门一套“班子”上门帮助操办宴席。事主一可以在家办酒席,二不用操心没人干活,省事省力不少。目前 “宴席帮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只提供桌椅、餐具、帐篷等设施设备,厨师操办方自己组织,多见于农村红白喜事;一种是不但提供设施设备,而且由厨师全程包办,成本和利润皆含在内,多见于城市白喜事。

“宴席帮办”在很大程度上将主办方从窘境中解脱出来,但由于城市和农村这类集体聚餐本身就存在的诸多问题,加之监管处于空白,“宴席帮办”不规范运营无异于雪上加霜。

城市和农村这类集体聚餐由于缺少空间,一般加工场所条件简陋、无储存设施、防蝇防鼠防尘等措施缺乏、厨师多为“土厨师”健康不能保证、采购食材多为“三无”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存在饭不洁净、菜不洗净、餐具不消毒、垃圾遍地扔、污水横流、蚊蝇乱飞等突出问题。监管制度落实也不到位,主办方没有申报的意识,监管部门由于频繁的机构改革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也没有更多人力开展此项工作。

而“宴席帮办”作为新兴事物,没有办理任何证照,无存监管。在冬季尤其是只提供设施设备的“宴席帮办”,几乎每天一家。在办事前一天傍晚将桌椅板凳、帐篷、餐具以大篷车拉来交付清楚,办事当天傍晚就急匆匆催促主家清点交还完毕。笔者亲眼目睹在“宴席帮办”催促中,餐具只在一个盆里清洗一下,再在另一个盆中涮几下,抹布一抹了事,没有消毒。参加红白喜事的宾客来自四面八方,保不齐有罹患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病毒性肝炎(甲型、戊型)、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的患者,没有经过消毒的餐具,经污染后一家接着一家流转使用,后果不敢想象。

虽然“宴席帮办”是件方便群众的好事,但是要将好事抓好、办实,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必要的规范和监管,切实解决各种问题和隐患,形成自律他律的监管合力,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组织,加强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管理。

一是必须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地方政府必须从实际出发尽快出台相关规定,制定出相关的政策措施,依法对“宴席帮办”这种无政府状态下的经营行为进行治理和规范。

二是强化监管责任。实行区域监管责任制。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对本辖区群众自办宴席的食品安全负总责;各村村长、居委会主任为本辖区自办宴席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举办宴席的事主、承办厨师和“宴席帮办”是自办宴席食品安全的直接责任人。各村、居委会负责对辖区居民自办宴席进行登记、报告、检查、指导。根据自办宴席的人数规模要求乡镇、县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进行分类指导。定期组织对自办宴席具体监管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提升监管人员的工作水平。

三是加强运营管理,实施许可准入。“宴席帮办”要办理《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不办理证照的,严禁从事经营活动,将其纳入监管视野,填补监管空白。监管部门要督促“宴席帮办”和流动厨师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和参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强化他们的食品安全责任人意识。

四是加强宣传教育、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广泛开展《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和集体聚餐管理制度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群众懂得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提高食品安全关注度,培养食品安全防范意识。在集体聚餐时,积极主动申报,密切配合执法人员现场指导,规范“宴席帮办”,形成共治局面。

作者:杨海廷  宁夏固原市市场监管局经济开发区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