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新·清明上河图”串起古城文脉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3月21日,春分时节的蓼河畔花红柳绿、草木新生。漫步在蓼河二十里文化景观带中,移步换景的除了亭台楼榭和近300种各类植物,更有着一个又一个的文化景观小品:从“孔子拜老子”雕像到《论语》碑院……穿城而过的一弯碧波犹如绵延了千年的“丝线”,串起了散落于不同年代的儒家文化宝珠,连成了古城的泱泱“文脉”。

“到曲阜旅游,还没下车就感受到了浓郁的儒风,即便是高楼大厦也都带着红墙灰瓦的‘小帽子’。”谈到初到曲阜的第一印象,在蓼河旁边游览边拍照的南宁游客陈颖直言,沿河而行,传统文化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让自己产生了一种误入实景版“新·清明上河图”的错觉。而这一地标性的文化景观,只是曲阜市名城设计院院长孔涛参与规划设计的众多文化项目之一。

古城古韵得以借着城市整体规划和仿古建筑呈现传承至今,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理成章”。

时间回溯到2005年,彼时的国内城市化建设加速推进,一片片棚户区轰然倒塌、一幢幢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可与这日新月异城市巨变伴生出现的,还有着“千城一面”的尴尬和文化城市个性化“符号”的悄然遗失。

“在那个决定了古城保护和新城建设方向的‘十字路口’,曲阜市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邀,参与了一个名为‘欧亚城乡合作计划(2005-2007)’的调研活动,从事了10年古建设计的我也因此被调到曲阜市名城设计院工作,挑头负责这一项目。”孔涛告诉记者,就是这样的一次机缘,帮他打开了文化城市整体规划建设的新思路。

在这个为期三年、以遗产保护为核心目标的调研项目中,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过大量教训、走了很多弯路的法国雷恩和西班牙圣地亚哥共同构成了成熟的经验参照系,孔涛带队遍阅古籍、远赴欧洲考察,最终将本地实际与参照市经验有机融合,完成了《曲阜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研究报告。调研过程中,一条将儒家文化融入城市规划和特色建筑设计的“曲阜路径”开始变得渐渐清晰。

2010年,由法国著名汉学家汪德迈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共同发起的“曲阜·儒学文化与空间发展”国际论坛在曲阜召开。会上,专家们就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的关系展开了深入探讨,孔涛和他的团队也带着曲阜市的文化名城建设规划案上了会,在广泛听取名家意见的同时,为方案的进一步修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建房屋有可能阻挡住文化核心区景观怎么办?就以“三孔”为圆心,按半径距离进行梯次控高、确保核心区整体氛围不受影响;楼房桥梁太新、“穿越”而来的游客容易“出戏”如何解?就在不改变建筑原有设计和功能的基础上巧妙的融入古建筑顶、檐等元素,让新房也不乏古韵……在像孔涛一样的规划人、设计人共同努力下,大到城市整体规划的文化轴线和区块设计,小到新建房屋的高度、与城市天际线的匹配度等,都持续渗透着曲阜特有的文化关照,规划和设计标准也变得越来越细、越来越实。

“我们正像保护孩子一样守护着我们的文化遗产,也在用建设未来文化遗产的去打造建设现代新城。”孔涛说,文化是城市的“魂”,城乡规划和建设既要梳理延续文脉、活化利用历史遗存,也要做好现代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名置身其中的人感受到古今融合的城市文化魅力。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孟一 通讯员 张艳 宋美慧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