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伊世纪握手带来 “中东热” “好望角”书系再次引起热议

“”
图片
3月21日,“好望角”书系新书
《两个世界:19世纪一个阿拉伯人的
欧洲观察手记》
在我社抖音官号直播首发
图片
吸引近1.5万用户观看
其间“好望角”书系全套销售近百套
“好望角”书系又一次走入大众视野
观察者网在B站的直播专场,
更是吸引了21万人次观看
图片
中信出版社直播间
“好望角”书系全套售罄
图片
“好望角”书系为何频上热搜?“好望角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今天小编整理了一些书评人和读者的反馈,带您一探究竟。
————  业内大咖,好评不断  ————
《伊朗:被低估的文明与未完成的变革》
被低估的波斯,特立独行的伊朗
文/书评、时评作家 郑渝川
《伊朗:被低估的文明与未完成的变革》是一本以问答的方式,逐一解释从古代波斯到近代、现代、当代伊朗若干重要问题的佳作。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伊朗(波斯)要比印度(天竺)、日本等亚洲其他具有典型特点的国家更具神秘。这本书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古代波斯文明的发展——波斯文明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古代文明之一,迄今仍然保持着自身文明的独特性,而在现代,伊朗成了中东具有广泛区域影响力的伊斯兰大国。
伊朗对阿富汗以及其他中亚国家的影响力也不容低估。本书也清楚地指出了近代伊朗的苦难史,尤其是英国和俄国争夺势力范围而多次占领伊朗,主导伊朗资源开发,无视伊朗民众的生存发展机会等做法造成的深远影响。
图片
《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1516年至今》
对作者尤金·罗根的访谈
我在写作《阿拉伯人》时偏重使用阿拉伯资料,我认为,这是为了尽可能在我的写作中达到平衡,也给西方读者提供一个了解阿拉伯近现代史的宝贵视角。
阿拉伯世界今天距离摆脱外部势力、实现独立的目标,比其近现代史上的任何时候都要遥远。
随着2011年“阿拉伯之春”的爆发,无力感被赋力感所取代。……他们呼吁自由和社会公正,并相信通过推翻独裁者,人民将控制政府并实现这些合理的要求。我在2012年出版的《阿拉伯人》平装本的后记中反思了这些历史性的变化,并以近乎欣喜的乐观态度结尾。
阿拉伯世界五百年:奥斯曼征服之后的历史
文/钱冠宇
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中东史教授尤金·罗根2009年出版的《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是近年来该领域一本高质量的阿拉伯史普及读物。
此书涵盖的历史时段上限是奥斯曼帝国对阿拉伯的征服,一直讲到当下世界。对于中文读者来说,正好可以补充希提《阿拉伯通史》在现当代部分的缺憾,从而较为完整地了解阿拉伯世界从古至今的历史变迁,起到知识扫盲的作用。
图片
《独霸中东:以色列的军事强国密码》
共同体的磨难和征战是最好的动员
文/凤凰周刊 李星
“好望角”书系的《独霸中东:以色列的军事强国密码》揭示了以色列能够从一张白纸起步,成为世界上第六大军火出口国和中东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的故事。
这么小的一个社群,意味着在这里,“现代社会就是陌生人的社会”这一命题是失效的。如果读以色列诸位建国者的传记,会发现他们之间都沾亲带故。换言之,当以色列国防军进行战斗时,他们是确切地在为自己的亲人、邻居而战。
图片
《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
文/主持人 陈鲁豫
我在以色列拍摄访问的经历让我对以色列这个国家与民族有着很深的好奇。历史上的以色列人到底经历过什么?
这本书会给我们答案。读者可以把这本书的内容当成一个公司的创业史,它写了一个国家怎样从无到有,怎样在周围都是强敌的情况下被创建出来。很多时候我们想要了解另一个民族与国家,不妨从世界史的角度去看,才能更加全面。
图片
《无规则游戏:阿富汗屡被中断的历史》
文/兰州大学阿富汗研究中心主任 朱永彪
相信看过本书的读者,会对阿富汗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有相对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这也是我为本书作中译本序的主要原因之一。阿富汗是中国的 20 个邻国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国人对阿富汗知之甚少,也没有太多兴趣对其进行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翻译出版本书是需要勇气的,也是具有远见的。浙江人民出版社策划“好望角”书系,并关注阿富汗,选择出版《无规则游戏》,令我个人非常钦佩。
图片
《钻石、黄金与战争:英国人、布尔人和
南非的诞生》
南非无罪,怀璧其罪
文/译者  姜昊骞
英国历史学家、非洲殖民史专家马丁·梅雷迪斯(Martin Meredith)在《钻石、黄金与战争》一书中,讲述了19世纪下半叶发生在南非的多元历程。除了罗德斯以外,对于布尔人总统克鲁格(Paulus Kruger)、委曲求全的班图酋长洛本古拉(Lobengula)、英国殖民部部长约瑟夫·张伯伦(Joseph Chamberlin)等诸多人物,都在书中有生动精彩的讲述。
作为非洲二战后独立历程专著《非洲国》的作者,梅雷迪斯对非洲的“资源诅咒” 深有体会。在《钻石、黄金与战争》中,他更是条分缕析,讲述了19世纪下半叶身处旋涡之中的南非。正如《洛杉矶时报》评价的那样“: 有关钻石和黄金的发现如何改变南非的故事,以前已经被讲述过很多次了,但从来没有谁能比梅雷迪斯更生动、更清晰、更引人入胜。
图片
《战争的战争(1618—1648):
欧洲的国家建构与和平追求》
近代欧洲最惨烈的战争
成为构建现代国家的开端
文/作家 叶克飞
德国历史学者约翰内斯·布克哈特所著的《战争的战争(1618—1648)》,便是以全新视角聚焦三十年战争期间一次次和平尝试和一次次无限接近和平的时刻。
在他看来,三十年战争并非宗教战争,而是一场“建构国家之战”,“建构国家”这一概念描述了近代最大的制度化过程。“因为那个时代仿佛国家的青春期,还没有什么已发育完成的国家,只有各种各样的政治忠诚和政治构想,为了使它们愈加清晰,人们发动了战争。我们将额外的组织和机构化描述为国家,它毫无疑问位列近代欧洲尤其是17世纪的历史议程中。不过,那时一切尚在进行之中。”
图片
《意大利与中国》
文/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荣新江
提到意大利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人的脑海里必然会想起罗马帝国的中国丝绸、元朝时来华的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明末来华的耶稣会士利玛窦。然而,两国的交往史绝不止此。白佐良和马西尼两位意大利学者的这部著作,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阐述了两千多年来的双方交往史,特别是明末以来更加密切的联系,包括在商贸、外交、科技、美术、宗教、文艺等多方面意大利对中国的影响,还有各式各样曾经走访意大利的中国教徒、外交官和学者的新奇见闻,以及他们对中国的影响。这本书既让我们了解两国友谊的源远流长,让我们期盼今后双方的交往更加宽广。
文/ 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韩琦
本书综合正史、志书、文集、游记等中西文原始史料,从比较、跨文明和全球史的视野,对意大利与中国两千年文明互鉴的历史,做了全景式系统的描述,是作者在中西关系史领域长期耕耘的成果结晶,已成为中西文明交流史研究领域的典范之作。全书融会贯通,雅俗共赏,行文深入浅出,叙事生动活泼,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力和驾驭史料的才能,无疑将为中西文明交流提供历史借鉴。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战争的逻辑:日本为何选择通向战争之路
文 / 高明勇
近读日本学者加藤阳子的《日本人为什么选择了战争》,围绕中日战争,紧扣“基本问题”和“紧迫问题”,层层追问,深入浅出,集中持续探讨一个问题:日本人为什么选择了战争,以及如何对年轻人进行历史教育,在未来远离战争?
表面上看,作者谈的是从甲午战争到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为何做出了战争的选择?实际上,在方法论层面,她没有以日本为中心,也没有以中国为中心,而是以战争为中心,作者希冀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上,重新检讨‘过去’的位置。
只有对历史的持续深入反思,真实传播教育,才可能“使人明智”,“有资于治道”,对于每个国家来说,概莫能外。
文/作家、书评人 沙青青
尽管加藤教授的这本书发端于面向高中生的历史讲座,但如她所言“相信这种尽可能让人身临其境的讲述方式,不仅会得到年轻读者的喜欢,也不会辜负更高年龄层读者们对本书的期待”。实际上,即便从专业研究的学术角度来阅读,也能获得很多启发。有别于传统的国别史研究,加藤教授始终是从国际的角度来观察近现代的日本军国主义化的过程,将日本史纳入世界史的范畴,以长时段的视角来一道进行分析,并尝试让读者在方法论上也收获新知。
《横渡孟加拉湾:
自然的暴怒和移民的财富》
文/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朱明
这是一本获得了2014年美国历史学会关于南亚历史的约翰·理查德奖(The John F. Richards Prize)的书。同时,该书也是作者对孟加拉湾周边环境变迁史研究的大型项目的初步成果。阿姆瑞斯的生长环境和求学经历促成了其独特视角的形成。剑桥大学多年来对新帝国史、全球史的研究,以及印度学界多年来流行的庶民视角,都使他非常重视底层民众,选择从边缘和底层的角度重述历史,而这些正是该书脱颖而出的基础。
在当前这个全球化浪潮与民族主义情绪并起、工业时代遗产与生态文明冲突的时代,这本书勾勒了孟加拉湾历史上的移民和反移民,也述说了其从跨国流动到民族国家封闭边境的转变,再到新的迁移问题出现的长时段变迁。与迁移同时进行的,是环境的变化及其对该地区的反作用。这不由得令人联想到当前地中海和欧洲这个正在被移民所困扰的区域,以及其他正在被全球化和本地化所撕裂的地区。可以说,《横渡孟加拉湾》一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经验和教训。
文/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曹寅
在孟加拉湾埋葬区域研究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学术界对东南亚和南亚的研究大多是以民族国家为单位和框架开展的,孟加拉湾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在南亚研究和东南亚研究的老死不相往来中被学术界人为地切断了。
而全球化的加速则带动了全球研究的兴起,跨区域研究方法的呼声甚至在东南亚研究和南亚研究内部也日益高涨。正是在这种大的趋势和背景下,《横渡》一书脱颖而出。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意识到了全球研究背后暗含的精英话语以及跨国流动之下隐藏的资本逻辑。因此,这本书不是在为“网络”“联系”“流动”等时髦的概念欢呼,而是在时刻警示读者们,精英话语包装下的资本逻辑将对自然环境产生如何巨大的消极影响。
————  读 者 评 论  ————
图片
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个海角,而且是一个新的世界!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创造有价值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