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评丨至近、至远,至亲、至疏,《回响》做到了

2023年3月24日刊 | 总第3185期
3月21日晚,冯小刚执导的《回响》在爱奇艺迷雾剧场迎来大结局。没想到的是,前12集并无太多争议的这部剧,却因第13集的情节,陷入了激烈的讨论之中。
图片
引起轩然大波的两个点,正好是该剧两条故事线的终点。通过12集的铺垫,无论是以“大坑案”的侦破为主的案件线,还是以冉咚咚(宋佳 饰)和慕达夫(王阳 饰)婚姻能否存续为主的情感线,都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然而,两条线的结局虽然处于“情理之中”,但是对已经放飞想象力的观众而言,不足以达成“意料之外”的爽感。于是,他们需要通过网上讨论、阅读原著等手段,弥补期盼的落空。
《回响》这部剧尝试了类型上的大胆创新——两条故事线分属刑侦推理剧和家庭伦理剧。
在中国,这两种类型的爱好者群体,交集并不大。
图片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纯粹化的观感、极致式的叙事,似乎更容易快速触达类型剧受众,而两种类型剧的粉丝,都多少有些“嫌弃”《回响》夹杂了另一个类型。
《回响》的原著小说采用了章节叙事,奇数章节推案件线,偶数章节推情感线,并在最后一个章节完成了双线合并。这很像“三明治”,两种不同的美味一层层叠加,最后一口咬下。
冯小刚对《回响》的改编思路是将两条故事线拧成“麻花”,看似单线叙事,实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影视独舌对他的专访《冯小刚:拍<回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中,他曾提到:“(改编的)关键就是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把小说语言转化成影视语言;二是案件线影响情感线,情感线又反过来影响着案件线,两条线交相呼应,形成了‘回响’。”
图片
案件线:套娃结构与审讯智慧
《回响》刚开播时,“迷雾剧场”的老粉们的反馈并不积极。因为该剧的案件线虽然起得很有范儿,但后续推进方式并非传统的刑侦节奏。虽然本剧的主人公冉咚咚是刑警队长,但毕竟是女性。她侦破案件的方法,更多的是依赖于审讯智慧。
几乎没有和嫌疑人的追逃戏和打斗戏,就难以提供视觉上的刺激。虽然赵小丁老师能把室内戏同样拍出剑拔弩张的氛围,但动作元素的缺失,势必导致部分视觉系观众的流失。
案件设计上,东西编出了一个套娃结构,正好配合了冉咚咚的特长。案件侦破的每一步进展,都是通过冉咚咚对案件关联人的聊天和对嫌疑人的审讯获得的。
图片
这些人的讲述,冯小刚均以第三人称的回忆画面来呈现。这种画面有别于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视角,天然呈现出客观性。在尚未意识到他们是套娃中的一环时,观众会误以为这些回忆画面就是发生过的事实。然而,每每在讲述人的回忆结束后,冉咚咚便能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直觉,捕捉到其中的疑点,并顺藤摸瓜地找出新的线索。
这种刑侦节奏,更注重视觉和文字细节,对观众追剧时的注意力提出很高要求。如果观众能追得上冉咚咚的推理思路,那将获得相当大的脑力爽感。
“真凶”只在最后一集出现,本是推理悬疑剧的大忌。可是在套娃结构中,这又成为了一种必须。在拆解层层套娃的过程中,观众最关心的点已经不仅是常规的“真凶是谁”,还有这套娃中的每一个人的行为心理。
图片
拆套娃还有一个顺序和逆序的双向性。普通的刑侦线一旦抓到真凶就意味着完结,而本剧在真凶浮出水面后,冉咚咚还需要把拆开的套娃一层层套回去,寻找出“始作俑者”。这个逆序的操作,才是本剧案件线的最高潮。
剧中展现的审讯技巧,是让观众比较大开眼界的部分。虽然不一定严格符合现实中的审讯规范,但借助宋佳过硬的演技,冉咚咚不动声色的问话,每每藏着利刃,稳准狠地划开被审讯者的伪装和防线。
冯小刚虽然连续拍了两部网剧,但创作思维上还是偏电影式的。这些审讯中的对手戏,如果放在大银幕上,显然会更具感染力。
图片
情感线:模糊表达与陪审视角
由于案件线里的每一个被冉咚咚怀疑的人都是套娃中的一环,所以他们的表述都是极为明确的——对自己有利的和盘托出,对自己不利的完全隐瞒。与之相对,情感线中被冉咚咚怀疑的慕达夫所给出的所有表述,都是“模糊”的。
冉咚咚在案件线中无往而不利的直觉和敏感,在情感线中经常会碰壁。
情感线的开端是因为冉咚咚在调查“大坑案”时无意间发现了慕达夫的开房记录,于是不停地追查其是否出轨。这条线从内容上是家庭伦理题材,但叙事节奏上反而是刑侦化的一路追查。
图片
剧版调整了慕达夫开房的真实情况。小说里只是他叫了按摩服务,而剧版则拍摄了两段“闪回”,同样以第三人称客观视角呈现了慕达夫的两次开房经历——一次是他临阵退缩,一次是对方悬崖勒马。
这样一改,让观众更能理解慕达夫为什么不配合冉咚咚的追问,也让这段拉扯更加激烈。随后观众更会发现,冉咚咚和慕达夫的情感拉扯有些与众不同。市面上大多数拉扯戏都是基于事件,而《回响》的拉扯则基于心理。
东西为了写《回响》恶补了很多心理学知识,以至于原著中多少呈现出“人均文学家”和“人均心理学家”的色彩。剧版保留了这一特点。不仅杀人犯有一颗诗人的心,连房东大妈都能说出“她对于我来说,就只是每月十五手机响的那一声叮咚”。
图片
冉咚咚和慕达夫的交谈中,更是充满了心理层面的剖析、比喻、影射等。以至于一个很小的话题推进,可以引发一连串的台词交锋。冉咚咚的进总是咄咄逼人,慕达夫的退总是处处迂回。
如果是中年夫妻一起追《回响》的话,可能很多旧账都会被翻出来重新捋;如果是单身的观众独自追《回响》的话,可能会变得更加“恐婚”。
在剧集的后半段,慕达夫曾产生冉咚咚割腕的幻觉,还被贝贞(董洁 饰)质疑有选择性失忆症,以至于情感线的模糊表述变本加厉。甚至之前看似客观的开房闪回,也不再值得信任。
图片
可以说,在情感线上,观众被赋予了独特的陪审视角。冉咚咚如同步步紧逼的检察官,慕达夫如同见招拆招的辩护律师,双方不断呈交新的证据和指控,但相信与否和裁决权力则完全由观众掌握。这就是为什么即便剧集已经收官,网上关于慕达夫是否出轨,以及出轨到何种程度的讨论,仍然十分火热。
双线互文,构建回响
本来总结《回响》双线叙事组成形态最好的一个词是“缠绕”,但由于“缠绕”一词在剧中被赋予了特殊含义,所以还是用“互文”来概括为好。
虽然剧中的两条线可以凭借场景来进行非常准确的段落划分,但是几乎每一次过渡,都存在一些心理逻辑上的延续。通常表现为,冉咚咚在破案过程中get到了某个点,然后把这个点转移到自己的婚姻之中。
图片
场景转换了、故事线转换了,而冉咚咚的内心思考是顺着过来的。有这个心理层面的延续,两条故事线就形成了主题探讨上的互文。
大坑案的受害人夏冰清(吴优 饰),一门心思地想要和包养她的徐山川(朱雨辰 饰)走进婚姻;调查大坑案的冉咚咚则和老公慕达夫因为信任和耐心的消磨,不可控地走向离婚。
婚姻还真是一座城,有人想进去,有人想出来。这一进一出,让两条故事线在动向上同样形成了互文。
互文关系的存在,使得《回响》的追剧体验必然是渐入佳境式。越是初期,互文越浅;越是后期,互文越深。剧情推进到中后期,观众经常会自行地将这条线里的新台词、新情节代入到另一条线中。
图片
比如案情线中,观众了解到童年时父母离婚对吴文超(包贝尔 饰)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就会联想到情感线里,冉咚咚和慕达夫如果离婚的话,对他们的女儿一定也会造成伤害。
还有案情线中的台词“感情中有时模糊点好”,简直就像是在对情感线中的两位主人公喊话。双线间的互文关联,构建出了“回响”般的意蕴。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曾评价东西的原著写的是“至近、至远,至亲、至疏”。冯小刚通过双线互文,很好地将其统一到了影像表达之上。《回响》既不是披着刑侦外衣的伦理剧,也不是夹杂伦理馅料的刑侦剧。它是独特的,甚至可以说是另类的味道,很符合冯小刚所说的——“顺心而为”。
【文/满囤儿】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