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红利正逐步形成 教育部:培养实践型和应用型高端人才

本报记者 孟庆伟 北京报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为我国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也彰显了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

教育部3月23日公布的教育“家底”显示,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85万所;学历教育在校生2.93亿人;专任教师1880.36万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分层级看,各级各类教育均取得显著进展。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和质量不断提升。2022年,我国各种形式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655万人,比上年增加225万人;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快速扩大,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已经达到365.4万人,博士生在校生规模已经达到55.6万人,是2012年的2倍。此外,我国正在加大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力度。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表示,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也说明,我们还要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服务于教育强国建设,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这是一个更为艰巨也更为持久的任务。

人才红利

人才是第一资源。

3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人民大会堂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人口红利既要看人口数量,更要看人口质量;既要看人口数,更要看人才数。人力资源丰富,仍然是中国的突出优势。我国的人口红利并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逐步形成,发展的动力依旧强劲。

3月23日,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显示,2022年,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

这意味着,劳动年龄人口的更高素质将有效抵消因人口负增长、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带来的不利影响。

不仅如此,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尤其是强化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我国高等教育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教育部的一组数据显示高等教育在学规模进一步扩大。2022年,我国各种形式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655万人,比上年增加22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9.6%,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招生1014.54万人,比上年增长6.11%;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24.25万人,比上年增长5.6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表示,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多样化、个性化、学习化、现代化等普及化阶段的发展特征更加显著,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继续优化。

此外,为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强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全链条全方位制度设计和政策创新。武世兴表示,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对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进行谋划和设计。深入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依托77所高水平大学累计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共吸引3万余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

“加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教育部近期也正在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如何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密集地开展调研。”武世兴表示,从2009年开始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我国先后推出1.0、2.0计划,接续实施,可以说现在格局进一步完善。

武世兴表示,从下一步深化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来说,将重点打造体系化、高水平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平台。其中在选育机制上,要做好向下衔接和向上贯通。向下衔接,就是开辟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一体化的识别、选拔、培养、升学的通道,让有天分、有潜力、有志趣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向上贯通,主要是做好本硕博贯通培养,通过一生一策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潜力。

此外,在卓越人才、紧缺人才培养机制融合创新方面,我国正大力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12个未来技术学院与50余家科研院所、100余家龙头企业、高新企业深入合作,加快凝练前瞻性未来技术方向。

培养实践型和应用型高端人才

党的二十大将“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纳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这一重大部署再次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如何能够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强国建设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刘昌亚表示,教育部正在按照党的二十大的要求积极推进。

刘昌亚介绍,首先,在人才培养结构方面,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当中提出的要求,高等教育正在加大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力度。在2022年本科招生中,已经把理工农医类招生比例提升到过半的水平;在硕士生教育阶段,理工农医类招生规模接近60%;在博士生教育阶段,理工农医类招生规模超过80%。

其次,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快速扩大。刘昌亚表示,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已经达到365.4万人,这两年增加比例比较快的是博士生,博士生在校生规模已经达到55.6万人,是2012年的2倍,整体提升了高等教育的层次和质量。

再次,在提升层次的同时,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贯彻国家关于人才发展的重大战略,培养紧缺型、实用型、高技能人才。

据刘昌亚介绍,在研究生阶段主要增加的规模放在了专业学位的方向上。2022年,专业学位博士招生已经达到2.5万人,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将近70万人,占比达到60%以上。

“今后发展过程中将逐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占比,为国家培养实践型、应用型高端人才,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重大技术问题和技术攻关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能人才等。”刘昌亚说。

职普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一体部署、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大强国建设,将教育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任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据了解,教育部坚持立足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

从结构质量上看,教育部不断推进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普职协调发展。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林宇介绍,高中阶段,目前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9752所(含技工学校),2022年招生共650.69万人,占高中阶段招生的40.71%;在校生1784.61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的39.67%;高等教育阶段,高等职业院校(含职业本科)1521所,2022年招生546.61万人(不含五年制高职转入专科招生54.29万人),连续四年超过普通本科招生规模。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都在于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应性,进而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形象,丰富我国教育体系的多样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林宇表示。

而从学生发展看,职业学校学生发展通道不断拓宽。林宇表示,根据产业升级调整需要和社会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提升的规律,教育部逐步引导中等职业教育在坚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通过中高职贯通、中高本衔接、完善职教高考等,为有意愿够条件的学生提供多种就业、升学发展路径。

据了解,去年,全国已有超过一半的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专科)和本科继续学习。同样,高职毕业生在保持高就业率的同时,每年也有接近1/5的学生实现升学深造。

从职普融通看,我国也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各学段普通教育渗透融合,推动两类教育在各成体系的基础上实现沟通衔接、融通发展。

在这方面,各地有很多成功的做法。比如:有的地方充分发挥职业学校专业优势,面向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劳动实践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技能报国、技能成才的理念;有的地方在高中阶段教育职普融通方面,推动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学籍互转,鼓励学生在规则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有的地方在高等教育阶段职普融通方面,支持高职专科和普通本科联合办学、贯通培养,努力为每一位学生创造人生出彩的机会。

“职普协调发展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本要求,也是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拓展学生成才路径的迫切需要。”林宇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完善职业教育自身纵向贯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融通的体系和机制建设,不断推进职普协调发展,打破职业教育的内循环和职教学生的固化身份,推动形成制度供给充分、职普深度融通、条件保障有力的良好生态,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成才,助力学生实现对幸福生活和人生价值的追求,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据记者了解,不久前出台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也就是说,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既可以升学,也可以就业,还可以先就业再升学,最大程度地拓宽学生多样化、多途径成长成才的通道。

(编辑:郝成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