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乡随俗推动文化的双向传播——专访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张奇

2021年6月起,中国人民大学“共情传播视野下节日文化传播与国际中文教育融合研究”课题组开启孔子学院院长专访系列活动,先后与15位孔子学院院长交流节日文化教学、共情传播等议题。课题组特推出系列访谈“孔子学院院长谈节日文化传播”,以飨读者。
本文为系列访谈的第十一篇,受访人为复旦大学孔子学院专职教师张奇,2018年赴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孔子学院任教,并于2020年10月被任命为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访谈内容涉及张奇在孔子学院的工作经历、在阿根廷的生活感受、节日文化教学心得等内容。
图片
张奇
西语专业背景以及与阿根廷的缘分让我来到这里
问:您当初决定从事国际中文教育的契机是什么?您与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孔子学院是如何结缘的?
张奇:我从中学开始学习西班牙语,本科保送到北京语言大学继续学习西班牙语专业。大三时我到西班牙的一个海边小城阿尔梅利亚交换学习,在当地接触到一对三岁多的双胞胎小朋友,我教她们一些简单的中文,后来她们的父亲也一起加入学习。在同孩子父亲聊天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当地很多做生意的人和一些学者都有中文学习的需求。当时我就萌生了要从事国际中文教育工作的想法。回到学校后,我选择了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继续深造。研二时,我到西班牙马德里做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教马德里大区的中小学生。看到学生们学习中文的热情如此高涨,就更坚定了我之后从事国际中文教育这项工作的决心。我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孔子学院非常有缘分,当时我刚入职复旦大学,任孔子学院专职教师。在任职期间,我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本职教学工作,还协助院长做了很多行政工作,与孔子学院外方工作人员沟通融洽,配合默契,因此后来中外校方共同推荐我任孔子学院中方院长。
同饮一杯马黛茶,是感情升温的一种方式
问:我们都知道阿根廷是一个非常热情的国家,大家会用拥抱和亲吻的方式来打招呼,并且会同饮一杯马黛茶分享感情。请您具体谈谈马黛茶对阿根廷的意义,以及同饮马黛茶可以如何增进感情?
张奇:马黛茶是阿根廷的“国饮”,阿根廷人甚至为其设立了节日,每年的11月30日就是阿根廷的“马黛茶日”。在当地人的说法里,没喝过马黛茶就不算来过阿根廷。相比于中国茶叶的整叶冲泡方式,阿根廷人一般更喜欢将马黛茶磨碎后再用热水冲泡。当地人传统的喝茶方式也很特别,通常是一家人或是一堆朋友围坐在一起,将泡有马黛茶叶的茶杯里插上一根吸管,在座的人一个挨一个地传着吸茶,边喝边聊。喝完再续上热开水接着吸,一直喝到聚会散了为止。我觉得他们同饮一杯茶的交流方式很好,看到学生在教室里拿出大壶,大家围坐在一起,传递着杯子,共用一根吸管喝马黛茶,我慢慢地也加入他们,同饮一杯马黛茶。在办公室里,我们也会和阿根廷的本土教师一同分享马黛茶。尊重、喜爱他们的习俗,是加速感情沟通、升温的一种方式。
图片
张奇放在孔子学院办公室的马黛茶杯
中文和中国文化给人的心灵带来力量
问:您觉得阿根廷人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的氛围怎么样?其中孔子学院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张奇:阿根廷人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的氛围很好。在由语合中心主办、吉林大学承办的“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行摄东北”海外青年学生在线中文课堂项目中,阿根廷参与人数是最多的,最后获得优秀证书的学员也是最多的。包括阿根廷公共电视台在内的当地媒体也在越来越多地制作与中国相关的主题节目。孔子学院积极开展中文教学和文化交流,策划举办“中阿大讲堂”、夏令营等系列活动,同时还与当地政府及社会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孔子学院在中阿语言文化交流过程中做了大量推介工作,为阿根廷各界人士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积极推动了中阿之间的文化交流。
问:您觉得当地人(包括您的学生)学习中文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张奇:其实,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我们都会问学生这个问题。很多学生是因为兴趣,也有一些学生是因为工作或是学习需要。大家都特别想去中国看一看,感受纯正的中国文化。我想到一个让我非常有感触的故事。有一个叫Teresa的学生,是一位花甲老人,负责当地一家高尔夫球场的运营管理。当时她学习中文已有四年多的时间,是我们高级班的学员。她非常努力认真,作业完成得也相当出色。但她不喜欢笑,时常会沉思。与她沟通交流后我得知,她的小女儿于几年前生病去世,女儿去世后她非常悲痛,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孩子们担心母亲,试图用各种方法安抚母亲。最后他们想到,他们的母亲始终怀有学习中文的心愿,但常年被工作家庭各种事务所耽误,一直不曾开始。于是孩子们悄悄地给母亲报了我们的中文课程,Teresa便这样开启了她的中文学习之路。她说,中文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她的痛苦,中文和中国文化的学习,既能够增加知识、陶冶情操,还可以给人的心灵带来力量,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感受了真正的中国后,学生们深深地爱上了这里
问:您也曾经带着一些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到中国参加研习活动,当时学生的感受和反馈是什么样的?您认为实地交流和学习对文化传播有什么不一样的影响?
张奇:当时我带领阿根廷学生参加吉林大学的夏令营活动。大家从离中国两万多公里的阿根廷来到北京感受真正的中国。我们一起走过天安门和故宫,触摸紫禁城的红墙碧瓦,登上雄伟壮丽的居庸关长城,大家都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深入走进了中国人的日常休闲生活,在公园里和叔叔阿姨跳广场舞,购物的时候也能使用学过的中文来砍价。队伍里有一个学生,开始时只有中文初级水平,参加夏令营之后,对中文和中国更感兴趣,现在已经升入我们的中级班。疫情期间,这个学生和她的男朋友在家里写歌,用西班牙语填词作曲,自弹自唱,我还帮他们把歌词翻译成了中文。她在“汉语桥”比赛的才艺展示中还用中文演唱了这首歌。
图片
张奇带领学生参加夏令营活动
用当地人喜欢的方式讲述节日文化
问: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孔子学院会定期举办中国文化活动,您觉得哪一类文化活动或者是文化课程更受学生们欢迎?
张奇:我们孔子学院有一个系列公益文化讲座“孔院星期四”,目前每两周举办一次,线上进行,活动的效果非常好。系列讲座由吉林大学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的知名教师担纲主讲,主题丰富,涵盖中国传统节日、中阿文化交流、中国城市、中国民俗等,每一期均吸引了来自拉丁美洲不同国家的百余名中文学习爱好者全程参与。阿根廷人对于中国古老的传统文明非常感兴趣,二十四节气、京剧脸谱、中国哲学、中医文化等都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同时,他们也想了解当代中国,如智能科技、新四大发明、中国城市主题活动,他们也想了解古往今来大家都喜爱的“吃文化”,比如中国美食、八大菜系等。大家以中文为媒,共同感受文化之美,“孔院星期四”也成为促进拉丁美洲民众全方位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品牌项目,有效提升了我们孔子学院服务本土社会的能力和影响力。
图片
图片
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孔子学院文化活动海报
问:哪种文化活动形式是阿根廷当地人非常感兴趣的?
张奇:阿根廷人非常喜欢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在春节文化之旅活动上,我作为天津人,隔着屏幕在线表演了一段快板,“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我打着快板,主持人用西班牙语说唱解释了一遍,这种互动交流的形式在现场反响特别好。
此外,文化活动还可以结合当地特有的文化习俗。在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新春招待会、阿根廷公共电视台播出的“话说春节”节目和布宜诺斯艾利斯新春庙会等不同场合中,我向当地民众展示了中国剪纸艺术。来宾和观众们非常喜欢中国国宝熊猫、生肖“猪”(当年是猪年)、“福”字、事事如意、万象更新、年年有余等剪纸作品。我们还结合当地文化制作了以阿根廷国粹——探戈舞蹈为主题的剪纸作品,令阿根廷人倍感亲切,深受大家喜爱。值得一提的是,剪纸节目一经播出受到当地民众广泛关注,于是阿根廷电视台的节目制作人又为中国剪纸制作了一期特别直播节目。
图片
张奇在阿根廷节目中展示中国剪纸
文化交流让我们可以心灵相通
问:您觉得节日文化在文化教学中扮演着一种什么样的角色?
张奇:提到节日的时候,我们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因为节日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祝福和期盼,在这一点上阿根廷人与我们的想法是共通的。例如,阿根廷的新年与中国的春节、中秋节都传递着人们对团圆的渴望,每逢中秋时节我们会带领学生一起赏月,品味“明月几时有,千里共婵娟”的诗词意境,体会团圆之意。将节日文化融入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文化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会让他们记忆深刻,所以节日文化是文化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问:整体来看,从共情的角度出发,如何在国际中文教育中更好地开展文化交流?
张奇:文化的魅力之所以能够跨越国度,是因为我们可以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收获共同的感知,体验相通的感受。说起节日,无论来自哪里,身处何方,都会“每逢佳节倍思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了情感基础,更容易弥合不同国家之间的思维差异。在国际中文教育开展过程中,孔子学院应以高质量教学为基础,立足海外本土的真实生活,了解并尝试与其他文化交融贯通,采用当地民众喜爱的、多样的内容形式,做好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许颖
研究生 尹倩芸 颜冰璇 李慧 蒋贤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