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黄河 抚今追昔

中华文明如滚滚黄河奔流不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管里,也奔涌着一条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根,孕育着、凝聚着、激励着我们,把中华大地、中国历史串联起来,它经历了不平凡的岁月,造就了伟大的英雄和史诗。漫步黄河沿岸,处处都有独特的黄河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遐思和憧憬……
曲日麻卡素描
何秀姽
沿途风景美丽而妖娆,近山翠绿,远山青灰,缥缈的山脊随心所欲地在天上描绘着跌宕起伏的曲线。从前往化隆回族自治县牙什尕镇一路疾驰的车里望出去,高原夏日好一派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动态之美。
山水清奇,土石温润。依傍着黄河而孕育发展起来的化隆新城,就坐落在青海省东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先秦时,化隆为羌人牧地,现如今是一个以回族、藏族、土族、撒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
车拐进了去向曲日麻卡的村道,窗外一条碧绿的黄河水突兀在眼前。岸边的杨柳、杏树、核桃树、金钱榆、沙枣树苍翠欲滴,远远看见一片青黛的树林里,搭着数顶白色的帐篷,林间洼地有清亮的黄河水闪闪烁烁,就那么惹人怜爱地夺人眼球。
曲日麻卡村,未经雕饰的景象,田园的风味和荒原的粗犷交织,绿浪迭起,水木清华,静幽幽的,清秀秀的,像搁置在黄河岸边的一块璞玉,养在深闺人未识。
黄河岸边一截断墙残壁的老城墙还在,“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望着眼前苍茫的景观,抚摸古老的城墙,我仿佛看到了昔日劳动人民修建城墙的情景。墨线勾勒出的桑榆暮景简洁开阔,时间让它沧桑,但威严依然雄立一方。如今,这截断墙残壁的老城墙站在风雨中,默默叙述着民族团结和谐的景象,也护佑着生活在这里的父老乡亲吉祥康宁。
脚下的野苜蓿、披碱草、固沙草、骆驼蓬、狗尾草、嵩草、沙柳、蕨菜等高原耐寒耐旱植被,被清凌凌的黄河水滋润得水嫩,有的正红红黄黄地开着碎小而精致的花朵,与世无争、朴实无华。
沿着黄河边我们自得其乐。其实,曲日麻卡最让人叹为观止的还是参果滩碧水丹霞的自然景观。黄河静静地偎依着赤褐色的丹霞,颇像一面弯弯的碧镜,鱼鳞般闪亮的光芒来自那迷茫而又神秘的河流,岸柳修长的倩影在近岸的河水中轻盈舞蹈,河面上被风吹皱的细碎的波纹让人心旌摇曳,空气中透着沁人心脾的湿润和清爽。
碧绿的水面上涌起来一列赤褐色山脉,那些规则的倒影,澄澈碧透,演绎着九曲黄河十八弯在曲日麻卡这一段秀逸的诗篇,使这里的黄河有了与任何地方的水不一样的暖意。
脚下的砂砾、石头、树丛、杂草横斜,渐深渐幽;有暗香浮动,流水一样向我涌来,又漫我过去。我风一样蹑手蹑脚接近一株盛开的沙柳花,也风一样吻了下这种我再熟悉不过的生于河漫滩、河谷阶地,也生长在砂质和黏土质的草原上的寻常花,它们卑微着,却也坚韧着,如高原上那些默默无闻的辛勤的耕耘者。
在参果滩,几株小叶杨柳在悬崖下的黄河边生长得枝繁叶茂,衬着蓝天白云、碧水丹霞,浑然一幅精妙绝伦的素描画。寂静中我仿佛听见天籁杳然升起,一种纤柔的声音逶迤着绕黄河而来,宛如隽永悠长、情深意浓的青海“花儿”伴风而来,我不觉心中一亮,如见洞天。疏朗地映衬着黄河水、闪着朦胧之光的那些树、那些水,仿佛眨着灵性的眼睛,撩拨起我一阵阵笃爱之情。
只读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便想象到“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了。突然莫名地渴望起在这清凌凌的黄河边上,来一曲激扬悠长的“花儿”,该是天作之合了。
傍晚的黄河在曲日麻卡像一匹拉不直的绸缎、一把折不断的琴弦,它的安静像少女、像婴儿,潺潺涓流,系着梦、系着魂,激荡起我们在场的每个人不同的心境和莫名的柔情。
这个世界之所以充满活力,是因为很多人都充满了热情。在曲日麻卡的温婉、澄澈和丹霞的绮丽中,我们簪盍良朋。
 (作者系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
波光潋滟乌海湖
阿勒得尔图
被晨曦染红的乌海湖犹如一首朦胧诗,被春风吹皱的乌海湖犹如一支抒情歌。
118平方公里的乌海湖,是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蓄水后形成的,屈指数来还不到10个年头,年轻得令人羡慕。
虽然乌海湖成为旅游风景区不到10年,但乌海湖走进国家规划却已将近70年。早在1954年,《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中,黄河上游龙羊峡至河口镇河段规划出19级梯级枢纽工程,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就是其中第17个梯级工程。
2010年4月到2014年2月,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分凌下闸蓄水。其间,为了工程顺利推进,无数建设者披星戴月,迎风冒雪,战天斗地。工程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防凌、泄洪和发电等综合利用,而建设中的主要困难在于碎石桩的处理和防渗墙的施工。黄河内蒙古乌海段河床底都是粉细沙,特殊的地质环境,要求施工中必须用碎石桩置换原始的粉细沙底。面对难题,建设者们的思想火花竞相迸发,只用4个月的时间就攻克了同类工程中的技术难题。
为减少水流沿坝基的渗漏,施工单位当时在土石坝、河床枢纽各坝段坝基设置了塑性混凝土防渗透墙。在电站基坑开挖过程中,由于地质情况复杂等原因,基坑中出现集中涌水夹砂现象;在地基处理振冲碎石桩施工中,遇到了振冲器造孔不返水、抱钻、卡钻、无法穿透坚硬地层等难题……
困难没有减缓建设者的脚步,而是更加激发起他们前进的斗志。每一个难题被攻克,都凝聚着无数建设者的汗水和辛劳。
如今,建设者们悄然隐在历史深处,而乌海人民和八方来客却可以尽情地在湖光山色中陶冶情操,享受生活,憧憬未来。
乌海的气象专家分析发现,由于大面积陆地变为水域,乌海的极端最高气温有所下降,极端最低气温有所上升,周边相对湿度明显提高,乌海已经成为宜居城市。
一位乌海市民深情地写出乌海四季宜居的生活景象:春天的乌海湖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和着巨大的生命力迸发开来。这破冰时节的水是乌海湖的本真,简单而醇厚、悠远而苍茫。湖水伴着阳光荡漾,阳光将湖水映照得流光溢彩,夏日的乌海湖,总是有着不一样的风采。清晨,它和着泥土的清香,伴着鲜花的芬芳,浩浩荡荡地流淌;黄昏,它把一道夕阳铺在水中,那“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缥缈诗意,是落日下的一壶清茶,是苍茫湖面的一树菩提,也是似水流年的一尺光阴;秋水在乌海湖中执着而勇敢地流淌,安静而内涵地储蓄,然后,以更深邃的目光审视未来,生命便会闪耀最永恒的光芒。乌海湖唯有冬季最萧瑟,却也因为有了雪花的飘落而最浪漫,大地苍茫,城市是白的,湖面是白的,鞠一捧雪花在手,感知冬天的那一份心情。
宜居的岂止是人类,还有天鹅、黑鹳、红嘴鸥等140多种禽类的竞相奔赴,摄影爱好者用手中的“长枪短炮”拍下这些禽类的灵动和妩媚,使美丽的瞬间变成美丽的永恒。乌海湖休闲度假旅游区的经营者对未来的憧憬也写在笑容洋溢的脸上。
多情的乌海湖,你令人心驰神往、梦绕魂牵!
三门峡大坝精神代代传
贺晓鹏 张莹莹
图片
▲ 三门峡大坝  三门峡市水利枢纽管理局供图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展我治黄万里图,先扎黄河腰中带……”1958年,著名诗人贺敬之来到三门峡,参观了正在兴建中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面对滔滔的黄河水和建设工地的壮阔场景,他抚今思昔,以激情和理想写就了这首荡气回肠的《三门峡·梳妆台》,让三门峡这座美丽的城市家喻户晓。
三门峡市位于豫、秦、晋三省交界处的黄河之滨,自古就是东通洛阳、西达长安的交通要道。据传,前有大禹神斧劈开“三门”,后有汉武大帝“瓠子堵口”传为佳话,宋代书法家黄庭坚的“砥柱铭”广为流传。历史的长河,演绎着岁月的惊涛骇浪;奔腾的黄河,变换了人间的沧海桑田。
1947年,毛泽东同志在陕北佳县神泉堡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后,心潮起伏,便带着卫士去看黄河。面对黄河,他感慨地说:“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啊!”时隔几个月,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的同志,在陕北川口东渡黄河。在船上,他深深地感叹:“我们可以藐视一切,但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1957年4月13日,国家水利、水电专家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开工现场,机器轰鸣,人流如织。他们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用长满老茧的双手开工筑堤,奏响了黄河三门峡大坝惊心动魄的琴弦。
建设者们把“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不朽丰碑矗立在黄河干流上,把不屈不挠、中流砥柱的精神镌刻进中华民族的史册长卷里,谱写了“万里黄河第一坝”巍峨壮观的画卷。
三门峡水利枢纽位于含沙量最高的黄河中游河段,控制着黄河流域两大洪水来源区——黄河中游北干流山陕区间及泾河、北洛河、渭河流域,并对第三个洪水来源区“三门峡至花园口”发生的洪水起到错峰减量的调节作用,成为确保黄河安澜的重要一环。
千百年来,黄河水患威胁着亿万生灵的安全。而如今,“黄河宁、天下平”大河安澜的世纪梦想,在建设者的手中得以实现。“三年两决口”桀骜不驯的天上之水,在人民面前低下了狂傲的头颅。
60多年来,三门峡大坝这个人才摇篮、这方红色热土、这座治河丰碑,岿然屹立,护佑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平安。郭沫若的美篇、贺敬之的诗作、郭小川的颂歌,在百姓的口中广为流传。
中流砥柱是三门峡峡谷中由于黄河水常年冲刷而形成的自然景观,冬天水浅时,它露出水面10多米;洪水季节,它只露出一个尖,但始终没被淹没过。千百年来,无论狂风暴雨的侵袭,还是惊涛骇浪的冲刷,它傲视狂澜,刚强无畏,巍然屹立在黄河激流之中。今天,中流砥柱不但成为领导中华民族不断走向繁荣富强的中国共产党的象征,也彰显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眺望天池银河仙鹅舞、玉带含翠绕城郭的和谐美景,瞻仰大坝横空锁东西、高峡平湖妆台秀的惊世奇观,饱览黄河之水天上来、彩虹凌空走东海的绚丽画面,吟诵拦河大坝高过天、水库容量大如海的浪漫诗篇,聆听防洪防凌供水发电生态旅游“八大效能造福人民”的美妙旋律,畅想华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绚丽和灿烂,怎能不让人思绪澎湃,心灵震撼!
青铜峡间的浪漫传说
李欣然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青铜峡市,有着黄河上游最后一道峡谷——青铜峡黄河大峡谷,它由贺兰山余脉和牛首山相夹而形成,素有“黄河中上游第一峡谷”的美誉,全长10公里,谷宽800米至1000米,两侧崖壁高80余米,呈现出一派粗犷豪放的美感。如今,青铜峡黄河大峡谷被开发为国家4A级景区,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览。
进入大峡谷景区,不论选择哪条游览路线,宁夏水利博览馆都不可错过。自秦汉时期起,古人便在如今的青铜峡地区开凿水渠,宁夏引黄古灌区14条古渠中的12条都位于青铜峡。博览馆内,上百件文物和模型直观地展现了青铜峡古往今来水利工程的所需道具和开渠步骤,将当地悠久灿烂的引黄灌溉历史生动地呈现在参观者眼前。
走出水利博览馆,不远处便是矗立于黄河上游的青铜峡拦河大坝。导游讲解,这座大坝以灌溉、发电为主要功能,兼顾防洪和防凌等,正是它的建成结束了宁夏平原2000多年来无坝引水灌溉的历史。回想方才在博览馆中看到的宁夏引黄灌溉史,无数先人曾用智慧和勤劳将黄河水引入这片平原,将其变得肥沃富饶;新中国成立后,建设者又继承了古人意志和智慧继续兴建大坝,带动了宁夏生态环境建设和工业发展,令人不禁感叹,这座拦河大坝宛如一座丰碑,昭示着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的传承。
随着人流继续向前来到游船码头,下一站就是这次旅途中期待已久的目的地——十里长峡。相传,这座峡谷之所以被称作青铜峡,是因为当年大禹在此治水时开凿山岩所用的斧头和锹等器具皆是青铜铸造。水患平息后,大禹将工具熔化并铸成一尊青铜大鼎。为纪念大禹治水的壮举,后人便将这座峡谷命名为青铜峡。实际上,根据《宁夏府志》的记载,这座峡谷“对岩山石嵯岈,与河流映照,时作青红色,疑返照之翻赤壁,此殆青铜峡之所由名欤”。也就是山石在日照下泛着金黄的光泽,又在蓝天和黄河水照映和衬托之下呈现出青铜之色,因此得名青铜峡。然而,比起后者基于现实的解释,前者作为传说更为青铜峡的风光增添了浪漫色彩,游览间仿佛能够看到山壁上大禹带着人们开山治水,听到滚滚河水中回荡着铜镐敲击山岩的清脆回响。蜿蜒曲折的河道里,湍急的水流托着游船颠簸前行。沿途两岸山壁高耸,气势磅礴。除了壮美的山岩,岸边还有秦王古渡、观音神像、天书雄阁、贺兰睡佛、青铜禹迹等诸多自然形成的奇特景观,令人仿佛置身于画卷之中,目不暇接。
风陵渡的金戈铁马与侠骨柔情
王伟杰
图片
▲ 黄河风陵渡转弯处  薛 俊 摄
站在风陵渡,面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波涛,一种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的激情油然而生。
“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只恨我生君已老,断肠崖前忆故人。”许多人第一次知道风陵渡,是在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中。正是在风陵渡,16岁的郭襄第一次遇见了“神雕大侠”杨过,从此芳心暗许,铭刻一生。这段没有结果的爱情故事,也为这座黄河古渡口留下了一段动人的佳话。
《神雕侠侣》这样描写风陵渡的面貌:“时值二月初春,黄河北岸的风陵渡头扰攘一片,驴鸣马嘶,夹着人声车声,这几日天候乍寒乍暖,黄河先是解了冻,到这日北风一刮,下起雪来,河水重又凝冰。水面既不能渡船,冰上又不能行车,许多要渡河南下的客人都给阻于风陵渡口,无法启程……”金庸先生通过这段细腻的文字表现了南宋时期南来北往商民渡河的情景,说明了风陵渡作为交通渡口的重要性。
风陵渡,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风陵渡镇,自古以来就是连接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咽喉要道。历史上这里一直有摆船渡河,商贾游人等由此通行,甚至有“鸡鸣一声听三省”的说法。
在黄河流域极为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风陵渡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有些甚至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和方向。距今3000多年前,周武王联合各部落,同姜子牙一道领兵从此处浩浩荡荡慷慨东去,直捣朝歌灭纣兴周。这里还见证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晋争霸、东汉时期的曹操战马超、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清灭大顺的潼关之战,以及抗日战争期间的潼关保卫战等。
风陵渡名称的由来也与中华先祖紧紧相连。相传轩辕黄帝和蚩尤大战,三战三败。在第四次大战时,黄帝的将士迷失在浓雾里,不辨东西,不能作战,眼看就要再次落败。这时候,黄帝手下一个叫风后的大臣,制造出指南车,为黄帝将士指明方向,终于打败了蚩尤。遗憾的是,风后死于这场大战中。为了纪念风后,黄帝修建了风后陵,也就是如今的风陵渡。
黄帝和蚩尤的这次战役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正是这次战役实现了炎黄部落的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如今,在风陵渡似乎已找不到黄帝和蚩尤大战的遗迹,但这些关于中华先祖的风云历史早已融入民族的文化血液中。
余秋雨先生说:“历史,很容易被遗忘,却又很难被彻底遗忘。”风陵渡作为黄河渡口的历史,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正式结束。随着风陵渡开通了铁路桥与公路桥,古老的渡口停止了运行。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这片因黄河而生的丰饶滩涂变成了以黄河文化为核心,集生态农业、旅游休闲于一体的风景区。当一批批游客走进风陵渡、体验丰富多样的文化旅游项目时,那些展现了中华民族空前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厚重历史帷幕也渐次拉开。
2023年3月25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寻迹黄河 抚今追昔》
责编:陈晓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