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打破幻想 英特尔S4500 3.84T 也不过尔尔

    目前手里已经有以下型号,先期以这五款为主:
希捷XF1230 1.92T    闲鱼购买  二手拆机   709元   77%健康度「神坑,和下面那个399一模一样的方案」、
希捷 雷霆 1351 3.84T  闲鱼购买「线下面基」 二手拆机    1800元 、
英特尔 S4500 3.84T   闲鱼购买「线下面基」 全新  1850元、
海力士 VK1920GFLKL 1.92T  闲鱼购买   二手拆机   399元 「海力士SE3010的定制款」、
R800 3.84T  闲鱼购买  全新 1188元。
图片
    目前市场来说,SATA大容量的企业级大船价格非常非常高「所以我说之前420的建兴ER2 1.92t是很不错的」,3.84T的价格在1300~2000元之间,7.68T的价格在4000~6000元之间,相比之下目前U.2的大船3.84T基本只有千元左右,7.68T的价格也就2000元左右,最低的时候都有1900不到的,如果没有特殊环境必须使用SATA接口的硬盘,那么我还是强烈建议你考虑U.2或者22110规格的企业级硬盘,目前消费级低端硬盘的价格也很低,日常使用也可以考虑购买,没有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造成目前大容量SATA硬盘奇贵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SATA接口的速率限制,服务器市场对于读写速率比较敏感,仅3.84T进行全盘读或者写都需要2小时左右,而U.2接口或者M.2接口的速率直接翻几倍,读写效率大大提升,所以除了个别情况,大容量SATA硬盘在企业级市场应用其实很不广泛,量少所以价格就一直很高。
    目前消费级使用到这种硬盘的基本上也都是一些NAS玩家,就比如我准备弄一套纯闪存的NAS,纯纯的冤大头了。。。
图片
    前言部分到此为止,因为最先测试的是英特尔S4500 3.84T,所以以这个单品作为这个短篇系列更新的开篇。
    英特尔S4500 3.84T是全新的,所以自带的包装袋还是出厂的,外包装基本上都是套了一个防静电袋袋,没太多好说的。
图片
        英特尔的硬盘其实万年不变的设计IP,和我最早第二块固态硬盘「英特尔520」一样,外壳的设计是一点没变,贴纸左上角隐藏了一颗螺丝,螺丝挺紧的,小心拧滑了「问就是滑过」。
    电压方面需要5V 1.1A  加上 5V/12V 0.4A/0.3A,这个电压组合还是比较有意思的,纯粹的5V也可以启动,也就是5V 1.5A或者5V 1.1A+12V 0.3A,按理说笔记本或者USB外接是没有任何供电问题的,不过发热量其实不算低,所以还是别上笔记本了。。。
图片
    背面还是老样子,根据英特尔的说法,为了环保,所以铝挤压成型后没有二次打磨之类清晰操作,所以会有些奇怪的痕迹,实际上只有正面是进行了处理。
图片
图片
    拆解的话很简单,拧下外壳四颗螺丝就可以,我就直接在铭牌上开洞了。
图片
    打开后,就可以看见内部了,PCB背面两颗缓存六颗NAND闪存,两边还分布了五颗固态电解电容「除此之外就是一些细小的电容」,一般而言出现六颗闪存的概率不高,所以基本上这个盘基本就有幺蛾子了。
    PCB背面露铜部分也有个英特尔的logo,也算英特尔固态的老传统了。
    美企这个‘环保’理念,内部都不愿意用螺丝固定,虽然确实没啥问题「倒不如说节省环节和成本」。
图片
    PCB正面元件非常丰富,英特尔有不少主控是类似PCH那种封装方式,整个硬盘只有主控覆盖了相变硅脂,硅脂含油量比较低。
    细心的可以发现,这边也是六颗NAND颗粒,并且只有一颗缓存,缓存封装尺寸还和背面不一样,所以这个盘是有幺蛾子的,具体IC分析的时候再作说明。
图片
图片
    另外,不得不说一些细节部分,比如说这个硬盘四周的螺丝孔其实是类似主板固定孔位的,均有接地的设计「PCB线路也有引线」,PCB背面空焊的几个焊位,焊点非常饱满。
图片
    在外壳两侧也都有塑料片绝缘,几乎是英特尔固态的传统艺能,大部分的SATA、U2盘都能看到这种操作。
图片
    主控析出的矿物油还是有不少的,只不过没有聚集成滴,有的相变硅脂油分足析出的矿物油,多到能炒菜了。。。
图片
    主控方面丝印信息EAV23484 SLM5C,完全零信息的那种。。。反正不知道啥规格。
图片
    缓存方面,PCB正面采用了一颗丝印8FB75 D9TGQ 的镁光DDR4内存颗粒,单颗容量512M,2400 C16时序 ;
图片
    PCB背面采用两颗丝印为H5ANAG8NAMR-TFC -DTCCVS77W22的海力士DDR4 2133 C15时序 ,单颗容量1G;
    两面共计三颗缓存,总容量2.5G,推测应该会采用2133 C15时序运行。
图片
    颗粒方面,两面共12颗颗粒,其中PCB背面有一颗编号为29F64B2AMCMG4的颗粒,单颗容量为64G,属于英特尔第一代3D NAND颗粒 32层,颗粒类型为MLC;
图片
    其余11颗编号为29F02T2AOCMG4,单颗容量为256G,和64那颗同属一代,并且也是MLC颗粒;
    两面共计12颗颗粒,颗粒总容量为2880G,实际工作模式为TLC模式,所以最终容量为4320G,OP了480G 9%的容量作为OP,用户层面可用容量为3840G,以格式化后的容量计算,是7%的OP,算是行业均值。
    按这个逻辑推测,64G那颗以及一颗256G 的颗粒就纯粹作为OP使用了,64G存在的意义就是凑满这个OP容量,硬性KPI了属于是。
图片
    作为企业级硬盘标配的硬件防掉电措施是五颗红宝石电解电容,单颗电容35V 47UF,总电容235UF,考虑2.5寸的SATA盘基本上都控制在7MM,不像U2能够做到14MM,所以采用小容量电容叠加容量的方式,来实现比较大的电量储备。
    这种厚度较薄的硬盘还可以采用钽电容或者聚合物电容,以及之前东芝HK4R采用的DMT超级电容。
图片
    U.2的厚度是SATA盘的两倍,所以其实SATA电容可选的规格不多~~~
    由于目前英特尔和solidigm官方都没有公布早期产品的ARK信息,所以只有网络上零散的一些信息,这边就找到一个第三方网站保存的S4500的信息。
    可以看到在光刻类型之中标注为3D NAND TLC颗粒「实际颗粒是3D1 MLC颗粒运行在TLC模式」,性能方面甚至是没有跑满SATA3.0的最大带宽,耐用性方面,给出了7.64PBW的数据。
    英特尔S3520也是3D1 32层的MLC颗粒「同代颗粒/近代硬盘」,1.6T耐久度为2925TBW,换算下其实S4500在耐久度方面已经略微超过MLC颗粒了,到S4510则进一步提升到接近10PB的写入寿命,目前来说靠谱的MLC在耐用性方面已经远远不如靠谱的3D TLC颗粒了,基本可以放弃对于MLC的幻想了。「别忘了S4500是17年的盘,算得上是第一代的3D NAND TLC颗粒」
    但是其实如果MLC还能得到类似TLC的资源继续发展,MLC的寿命也不可能仅仅只有那点寿命的,对于已经停止发展的前人,后来者追上也是很稀疏平常的事情了。。。
图片
        测试机依旧是老伙计X299平台,显卡更换为2080T「不影响硬盘测试」,其他基本没有变化,目前深圳室温在25度左右。 
    首先是CDI截图,英特尔这款固态开放检测的项目非常多,仅写入量就包括好几个参数,其实硬盘这东西想开放检测能显示的项目是非常多的,全看主控厂商和硬盘厂商的做法了。
    这个盘在之前也介绍了,买到手是新盘,不过对NAND写入还是有7G,可能是出厂检测造成的。
图片
    CDM的数据其实比较一般,这个盘基本上也就维持500MB/S左右的顺序读写速度,并没有跑满SATA3.0的全部带宽,不过顺序读写均小超官方给的数据,4K方面也很英特尔的作风「低」。。。
    整体来说,目前除了特殊的一些情况来说,SATA其实作为硬盘来说已经是逐步淘汰的了。。。「虽然吧,我还是更喜欢SATA一些」『虽然吧,你也用不出区别』
图片
    TxBENCH测试得分如图,4K还是比较弱的,测试项目和CDM有所不同,所以数据有一定的区别。
    ATTO测试如图。
图片
    然后顺便进行全盘写入和温度方面的测试,全盘写入基本上是非常稳定的,中间的突然降速可能和当时黑屏待机有关,其他整个测试过程都比较稳定,基本上保持在460MB/S左右,整个测试需要2个小时多点,所以一点小问题我就不重新测试了。
    当然,企业级的固态一般不存在SLC Cache,所以基本上都是真实的写入性能,长期的写入性能还是比较稳定的。
图片
    测试的同时使用了硬盘哨兵进行温度监控,硬盘的温度波动起伏还是不小的,不过基本上不会反应到写入性能上面,硬盘测试最高温60度左右,以SATA的标准来说算是比较高的温度了。
    仔细对比温度曲线,可以发现测试的最低170MB/S对应的温度数据其实是比较正常的。
    实际热成像外壳的温度和软件检测相差不大,按这个结果来说,NAND颗粒不贴导热材料「相变硅脂」可能温度还会好一些,英特尔的CPU/主控温度是真的不低啊。
    如果有谁也要和我一样也当冤大头,那么建议你还是得做点散热。
图片
    PCMARK10 存储测试,得分714分,带宽只有119.64MB/S,对于吃带宽的测试结果就非常惨了。。。
图片
    3D MARK存储基准测试基本上分数也很低,只有657分,存储平均带宽116.69MB/S,反正SATA跑分是不可能跑过的,这辈子不可能跑过。。。
    闲鱼找的卖家,然后线下和希捷 雷霆 1351 3.84T一起买的,居然连运费都不愿意便宜。。。
排行榜暂缺
    由于狗八得4月才有空来测这批硬盘,所以‘狗八的硬盘排行榜’最后会以汇总的形式更新~~~~~最近摸的SATA盘有点多,到时候应该会做一点简单的汇总。
图片
    以现在的视角来看这个五六年前的硬盘,似乎他‘弱’到连SATA接口的带宽都跑不满,但是实际当年来说,正处于3D NAND起步/ MLC过渡TLC颗粒的时代,这个性能来说其实说得过去了「企业级本来主打的也就不是所谓性能」。
    其实对于英特尔来说,我一直都挺喜欢它的硬盘的,从最早的520 120G到后来的P3600 S4500等、傲腾之类也有接触,整体而言一直都比较乐于购买英特尔的固态硬盘。
    回归S4500本身来说,目前的价格偏高「未来也不太可能大降价,已经是存量市场了」,盘本身来说我其实感觉是半代的产品,正儿八经的产品应该是S4510才对,不过后者的价格更高;
    性能方面其实我不担心,既然能选择SATA接口的硬盘,性能过低自然也不会成为我担心的方面。
    唯一的问题似乎是温度比较高,还不算很热的天气,连续读写的时候能产生60度的温度,真要买这个硬盘还是需要在乎下散热的问题的,不过我相信,冤大头应该不多见。。。
    说实在的,我可能推荐你买这个东西,如果我不是为了测评,为了NAS的话一定是买八个美光 5200 ECO的,毕竟便宜。。。产品本身没啥大毛病,温度不算大问题,就是价格实在是不低,咱还是买U2吧。。。
图片
    最后,回收标题~~~可能是我对这个盘的期许过高,所以其实测完/拆完之后我心里的落差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其实S4500也没那么垃,比三星的企业级好多了」,纵观最近十来年直到英特尔存储部门被出售,合并成为solidigm之前,其实英特尔给我的感觉是逐步的放弃了这个市场,对于存储也不再专注,就单单OP这件事,早期英特尔是非常舍得给的「价格一样很贵」,而到后期,OP是可见的缩,缩水到了行业标准。。。唉~~~可能过去才是最美好的吧。
    垃了,但是没那么垃圾。
图片
    你说,这一堆小黄豆,做成一条直线多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