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到1岁以上,是种什么体验?

图片
丨本文作者:万怡,卓正线上泌乳顾问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儿科学会(AAP)等权威机构,都建议在婴儿出生后头 6 个月纯母乳喂养,约 6 个月时引入适当的固体食物并继续母乳喂养,只要母亲和孩子都愿意,母乳喂养可以持续到 2 岁甚至更长时间。
但对一部分妈妈而言,不要说 2 岁,母乳喂养到 1 岁以上她们都很难想象。
1 岁以后还有必要母乳喂养吗?喂那么久会影响孩子的性别认同吗?每天需要喂多少次?什么时候该断奶呢?
今天来一起了解一下。
1 岁以后还有必要母乳喂养吗?
大部分妈妈提出这个问题,无非出于对两方面的担心:一、母乳在 1 岁以后是否还有营养;二、母乳吃太久会不会对孩子(尤其是男孩)的性别认同产生干扰。
先来说说营养。只说营养素就太不全面了,实际上母乳能提供该孩子的不仅仅是营养物质,还有大量的免疫活性物质。
现有信息表明,与产后第一年捐赠的成熟乳库样本相比,产后 11 至 17 个月的母乳能提供相同或更高浓度的常量营养素和关键生物活性蛋白。
尤其是抗菌作用的物质,诸如乳铁蛋白,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 A,在产后第二年,它们的浓度明显高于产后一年内的母乳。
此外,有研究发现,在产后第二年,448 毫升的母乳可以为一个婴儿提供:
29% 的能源需求
43% 的蛋白质需求
36% 的钙需求
75% 的维生素 A 需求
76% 的叶酸需求
94% 的维生素 B12 需求
60% 的维生素 C 需求
这并不是说母乳是提供上述营养素的唯一来源,1 岁后的孩子也可以通过均衡饮食获得足够的营养。
但母乳不应该「被」没营养。人类母乳在任何时候都能提供营养和疾病保护。
喂那么久,会影响孩子的性别认同吗?
再来说说性别认同。一部分男孩的妈妈,担心母乳吃久了会影响孩子的性别认同,或者让孩子变得“娘娘腔”。
首先,没有证据证实长时间的母乳喂养会对孩子的性别认同产生影响。对这方面的揣测纯属无中生有。
就算退一万步讲,传统观念里,“娘娘腔”这个词,其实承载了一种性别活动和行为的刻板印象。借用美国儿科学会(AAP)的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对“女孩做什么”和“男孩做什么”的期望已经改变。
最明显的是,女孩越来越多地追求传统上被认为是“男性化”的科目,例如力量运动、社会活动。而男性则越来越多地进入美妆、烹饪、育儿等传统上被认为是“女性化”的领域。
社会已经认识到,对“男性”和“女性”活动和行为的刻板印象是不准确的,并且限制了儿童的发展。这些活动也不会决定或影响一个人的性别认同。
图片
反过来,如果我们的刻板印象导致孩子感到羞耻,或者压抑了他们的天性、才能和真正的自我,这反而对孩子是有害的。
所以,如果有人评论“母乳影响孩子性别认同”,这不仅是毫无依据,也暴露出评论者自身需要接受真正的性教育。
一岁以后的母乳喂养:背奶更自由
我时常对前来咨询的妈妈说,一岁以后的母乳是“随心功德”。
背后的意思是,从心态上,一岁以后依然可以按需喂养。只不过,一岁后的母乳虽然能给孩子提供营养,但这时普通食物才是孩子大部分的热量来源。母乳在这方面的功能,更像是均衡饮食的一部分,是奶制品的一部分。所以,母乳量没有一岁以内那么重要。
当然,母乳绝不是“奶制品”那么简单。它能提供的免疫活性物质、与母亲的依恋感,是无可替代的。只不过,我们对母乳量的追求可以不用像 1 岁以内那么积极了。
尤其对背奶妈妈而言。宝宝 1 岁后,只要不过敏,宝宝完全可以喝牛奶或者吃其它奶制品。根据我国最新版膳食指南,1-2 岁儿童,建议奶量约 500ml;2 岁以上建议 300-500ml。只要保证这个总量,妈妈上班背奶的压力可以减轻一些。
例如,妈妈完全可以白天不背奶,让宝宝在家喝牛奶,正常吃饭。晚上回家再亲喂母乳,这也是一种延续母乳喂养的方式。
图片
还有人担心1岁后宝宝吃母乳会不会缺钙?的确,1 岁后,宝宝需要更多的钙,母乳含钙量并不算高。但是,母乳钙的吸收率高,同时,宝宝还会从其它食物中获取钙质,例如牛奶及其奶制品,老豆腐、深色绿叶蔬菜、芝麻花生、紫菜等,都是富含钙的食物。
所以,不管是背奶妈妈,还是全职妈妈,只要给宝宝提供丰富的固体食物作为主要营养来源,完全可以继续喂奶。至于喂奶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母乳喂养是人生的一部分。人生是妈妈自己的,奶要怎么喂,自然也是妈妈说了算。
断奶:这件事一定会发生
还在喂奶的妈妈时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什么时候才会断奶啊。尤其对还在喂夜奶的妈妈,这个感慨出现的频次尤为高。
妈妈们发出这样的感慨,一方面是因为哺乳确实要消耗一定的体力成本,另一方面是,我们所处的环境对于长期哺乳这件事并不友好。
例如,人群中流传着很多种说法,什么“XX 个月母乳就没有营养”、 “大了不好断奶,小的时候比较好断”、 “冬天不好断奶,夏天好断奶”……等等。这些说法听起来言之凿凿,其实和科学没有一点关系,反倒会让正常哺乳的妈妈产生自我怀疑。
实际上,有哺乳就一定会有离乳。离乳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现象,所有动物都有“自然”的断奶年龄——狗大约 8 周,马大约是 8-12 个月,等等。目前,根据人类学和生物学的研究,理论上人类自然离乳的年龄大约是 2.5-7 岁。
1. 难道真的会喂到 7 岁才离乳?
请注意,这是一个理论值。在实际执业中,我个人的经验是大部分孩子的自然离乳年龄在 4、5 岁。这可能和进入托班或幼儿园,以及母亲回归职场有关系。
这仅是我个人的经验。在真实世界中,关于自然离乳年龄的研究少之又少,也许是因为太少有母婴能够达到这个里程碑了。有研究发现,2013-2014 年中国儿童母乳断奶时间的中位数仅为 9 个月。我们需要更多的家庭参与进来,才能收集到更确切的参考值。
图片
2. 那么,如何自然离乳呢?
我们容易想到的“自然离乳”,是有一天,孩子主动告诉你:“妈妈,我再也不吃了。”但其实,更多的表现是妈妈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喂过奶了,于是开始回过头追忆这段特别的时光。
的确,自然离乳是不知不觉发生的,是一个过程。从月子里一天哺乳 8-12 次,到最后一天哺乳 1-2 次,其实本身就是一个逐渐离乳的过程。就像跑了一场长跑,最后从“吃”突然跨越到“不吃”,只不过是跑步最后撞线的一瞬间。
我们可以跑得轻松一些,也可以撞线撞得更清晰一些。
如何在自然离乳过程中轻松一点?对 1 岁以上的孩子,试试这些方法:
1. 不主动,不拒绝。
2. 在通常哺乳的时间,给孩子安排其它有趣的活动,例如一些课程或者郊游。
3. 避免一些习以为常的哺乳习惯,例如坐在平常哺乳的座位,或者穿哺乳服。给孩子减少一些哺乳联想。
4. 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让母乳喂养仅仅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5. 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给孩子设立一定的界限,例如妈妈不想在陌生人很多的环境里哺乳,或者妈妈现在穿的连衣裙不适合哺乳、需要回家换衣服。
6. 寻求家人的帮助,在典型的哺乳时间分散注意力。
7. 给孩子提供大量的陪伴,帮助他们发展自我安抚的习惯,理解孩子会有适应断奶的情绪变化。
3. 如何迈出断奶的最后一步?
有一些妈妈使用引导、商议的方式“劝”孩子离乳。在许多视频网站上,有的博主将这些方法宣传成“一招致胜”的样子,但实施起来是否能成功,关键还得要看孩子本身是否到达了离乳的阶段。
一个做好了离乳准备的孩子可能有以下表现:
吃奶时显得兴致不高,一副可吃可不吃的样子。
每次吃奶时间都明显缩短。
很容易被转移注意力,例如当妈妈提议去玩点别的,就会忘记吃奶。
吃奶时容易分心。当妈妈收起乳房,也不反对。
纯粹为了安抚而吃奶,每次吃奶时只是浅浅含着,轻轻吸吮,并没有吸出乳汁。
当孩子有了这些表现,就可以迈出离乳的最后一步了。
具体实施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商议,例如和孩子商量一起去旅行,旅行回来就不吃奶了;也可以创造一些仪式感,例如在某个生日,告诉宝宝吹了蜡烛就是成熟的宝宝了,不用吃奶了;也有一些帮助离乳的绘本和童话故事,可以给孩子做思想建设。
图片
妈妈们可以不必着急。总有一天孩子一定会离开你的乳房,就如同他们之前离开了子宫、离开了襁褓、离开了双手扶地开始直立行走……是一个道理。
当然,想要提前离乳也无须自责。只要是经过权衡利弊做出的选择,都值得支持。与温和的自然离乳相比,提前离乳需要在更短的时间内付出精力和体力。
这就好比花钱买东西,自然离乳是每天花 1 块钱,1 年付清;提前离乳可能是每天花 30 块钱,10 几天结清。钱无非两种花法,自己觉得适合最重要。
总之,母乳喂养到 1 岁以上并非那么难以想象。即便周围存在着那么多怀疑的声音,很多妈妈还是不知不觉就走了那么远。真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希望过万重山的轻舟能更多一些。也许,当越来越多的妈妈可以随心哺乳到更长时间,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这种不受干预的喂养才应该是母乳喂养的常态。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 本文作者
| 审稿专家
| 参考文献
1.Joan Younger Meek, Lawrence Noble, Section on  Breastfeeding; Policy Statement:Breastfeeding and the Use of Human Milk. Pediatrics July 2022;150 (1): e2022057988.
2.Perrin MT, Fogleman AD, Newburg DS, Allen JC.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human milk composition in the second year postpartum: implications for human milk banking.Matern Child Nutr. 2017 Jan;13(1):e12239.
3.Dewey KG. Nutrition, growth, and complementary feeding of the breastfed infant.Pediatr Clin North Am. 2001 Feb;48(1):87-104. doi: 10.1016/s0031-3955(05)70287-x.
4.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ages-stages/gradeschool/Pages/Gender-Identity-and-Gender-Confusion-In-Children.aspx
5.https://www.hopkinsallchildrens.org/Patients-Families/Health-Library/HealthDocNew/Weaning-Your-Child
6.李沛霖、刘鸿雁. 中国儿童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及影响因素分析[J]. 人口与发展,2017, 23(2)
7.《母乳喂养理论与实践》,任钰雯、高海凤主编。
8.《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
| 内容团队
医学编辑/luka   监制/耶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