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这碗饭以“糊锅”命名,却广受当地人喜爱!

图片
在甘肃西北方苍茫辽阔的戈壁大漠之上,有这么一处难得的绿洲,这里便是酒泉,因古称“肃州”而成为甘肃名字的另一半来源。
图片
在中国600多个城市中,酒泉是唯一一座以“酒”命名的,霍去病倒御酒入泉的故事给予了“酒泉”二字更为饱满厚重的意义。在千百年来的岁月塑造中,他就像是封存了千年的老酒,醇香、甘冽。
图片
想要了解一座城市,从哪里开始?当然是从美食入手~
说起酒泉的美食美味,民推第一的当属“糊锅”莫属,这碗饭虽然名字土土的,但吃起来一点都不土,尝过的人无不津津乐道,那是记忆里的精神大餐,亦是乡愁里的解忧良药。
图片
之所以叫“糊锅”,是因为一锅糊嘟嘛浆,而是因为“锅里有胡椒”。
酒泉“糊锅”发源于晚清至民国初期,相传因交通不便,几位来此经商的外地人,因春节到了而无法回家和家人吃团圆饭,大家就在旅店中拿出各自带的熟食,油饼、鸡蛋等烩了一锅热腾腾、稠乎乎的年夜饭吃起来味道还不错,结果被店家学到,很快流传开来,逐渐被当地人接受、流传,演绎成了一道风味独特的小吃,取名"糊锅",传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图片
酒泉“糊锅”有着浓浓的乡土味和农家气,看似粗糙,卖相平平,但它却把酒泉的地道、实在、醇厚浓浓地溶在锅里,盛饭的时候一定要把碗盛得冒出顶,溢出碗沿。香喷喷,辣酥酥,这不正是酒泉人的古道热肠吗?
图片
作为酒泉男女老少人人喜欢的小吃,“糊锅”早、中、晚餐均可食。就像兰州人每天清晨爱吃一碗牛肉面一般,地道酒泉人一般早餐都要吃碗“糊锅”当早饭,愈是小店的师傅做出来的越香,如果店里没有座位,人们也习惯于蹲在道牙子吃完这碗饭。
图片
酒泉人做“糊锅”,便是在店门口架上一口大锅,锅下的炉中一直燃着文火,店里安几张小条桌,路边放若干小板凳,主要食材是:麻花、面筋、粉皮子;主要调料有:盐巴、生姜、胡椒粉。老板把切好的面筋、掰好的麻花,泡好的粉皮倒人调好的滚汤中搅匀,不一会儿,一碗浓郁鲜香的美味就出锅了。
图片
图片
正宗的酒泉“糊锅”,有六大特点,糊、香、辣、软、脆、滑。
糊,是汤底用久煲鸡汤淀粉勾芡成糊状,比糊辣汤清亮黏稠。香,是用鸡丝、姜粉等调味的香。辣,是最精髓,要用胡椒点缀味道。软,是稠浓热汤里煮着的面筋,软而不糯,精而易嚼。脆,是油炸麻花被掰成弯曲的瓣瓣,金黄酥脆,色香俱佳。滑,是事先泡好的蚕豆粉皮,软滑适口,别有风味。
图片
就食材讲究度来说,这碗糊锅独有酒泉特色。
过去所有的食材都要店家亲自加工。由于“糊锅”用的面筋和麻花与街上卖的加工工艺不一样,面筋就需要用烤的,所以现在,除粉皮买成品外,麻花、面筋还得由店家手工完成。正因为食材为酒泉特有、糊锅调料秘方不外传,才形成了酒泉“糊锅”特别的味道。
图片
图片
图片
所以,酒泉人想吃“糊锅”,也必须得到“糊锅店”去吃。无论是酷暑还有严冬,走进街巷边那家再熟悉不过的不起眼小店,随意坐下说声“老板,一碗糊锅,多来些粉皮儿~”一碗热气腾腾的糊锅不久就端到面前,香气扑鼻,那个舒畅劲儿,可以支撑一天的精气神。
图片
面筋酥软,麻花脆香,粉皮滑爽,喝口汤,鸡肉香味中透着胡椒的辛辣,这碗糊锅是酒泉人的家乡味道,亦承载着无数酒泉人的乡愁。它亲切地滋养感染了一批又一批这片热土上的往来者,成为了首屈一指的酒泉标志。而今,酒泉已将“糊锅”列入小吃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保它永久的传承下去。
文字 | 微游甘肃编辑部综合整理
编辑排版 | 田彦龙 刘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