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归来吧,潜江裁缝!

今天(3月27日)

湖北日报以《归来吧,潜江裁缝》为题

发布了一组报道

 全文如下 

 ☟

新达纺织里的“潜江裁缝”。

从劳务品牌向产业品牌转型

黄金十三条 引得裁缝归

记者 胡琼瑶 通讯员 谢安

提起潜江,除了令人垂涎的美食小龙虾,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劳务品牌“潜江裁缝”。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潜江裁缝”东南飞,形成闻名全国的一支劳务大军。经过多年的发展,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已成长为创业者、企业家。

瞄准这一庞大群体,潜江制定扶持政策,搭建产业平台,统一品牌运作,按照“聚人气、育产业、创品牌、增效益”的发展思路,招引“潜江裁缝”回归,壮大当地纺织服装产业。

昔日裁缝渐成长

凭借一把剪刀,田辉正在广东闯荡多年,赢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带着对故土的依恋,2014年,田辉正夫妇回到家乡创办“正荣制衣”,并迅速与当地大型服装企业成为合作伙伴。

田辉正是潜江10万裁缝大军中的一员。

“潜江裁缝”是潜江的金字招牌,裁缝们有“一刀剪”和“看体裁衣”的技能。上世纪90年代,改革春风拂面,“潜江裁缝”纷纷奔赴沿海地区打工创业,多年耕耘收获了良好口碑,最高峰时,18万名潜江裁缝遍布全国各地。

积累经验和财富后,一批务工者自立门户,成长为创业者。最初是一家家小作坊,逐渐发展成为中小服装企业。

受沿海地区用工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在外创业的潜江人把目光投向了正在发展的家乡。

据介绍,从2008年开始,“回流”的服装企业数量开始增多,构成了潜江服装产业发展的基础。

湖北比帆制衣公司是从广东回流的企业之一。2016年,原本在惠州创业的黄发安将公司搬回潜江。公司员工近九成是“潜江裁缝”,每年开春,公司包车将几百人从潜江带到惠州上班。搬回潜江后,公司管理运行成本仅为原来的10%。

在浩口、张金、龙湾等乡镇,沿途排列有大大小小的服装加工企业,创始人多为回归的“潜江裁缝”。

“目前全市发展400多家服装生产企业,加工产值突破百亿元。”潜江市招商局负责人介绍。

这些企业有的为国际维和部队做过作战服,有的为“神七”航天员做过备用服,有的为全球抗疫做过防护服。迪卡侬、以纯、森马、探路者、奥索卡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品牌都优选潜江制造。

书记当起“推荐官”

随着沿海地区服装产业加速向内陆转移,潜江在招引“裁缝”上开始了新一轮的布局。

去年,潜江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一总部一核心三基地”的产业发展布局,提出了“聚人气、育产业、创品牌、增效益”的四步走发展战略。

聚人气是首要任务,那么,新的人气从哪里来?

今年2月19日,潜江市委书记向斌带队远赴广州,开展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对接会,邀请300余位客商和商协会代表齐聚一堂。会上,向斌现场当起“推荐官”,描绘潜江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和未来,邀请企业到潜江投资兴业。

为增强企业信心,潜江在原有的支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十二条措施上,继续优化和完善,出台“黄金十三条”,包括设立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品牌建设、稳岗强岗、平台建设等方面;对年应税销售额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纺织服装规上企业,按当年新增地方贡献部分奖励其发展;对符合条件的新落户企业给予厂房租金补贴等。

政策给力,乡情难舍。当天,成功签约纺织服装产业项目64个,协议引资121.6亿元。

离开广州,向斌一行又赶赴福建,拜访特步、安踏等知名服装企业,宣传介绍潜江投资环境和资源禀赋等方面优势,向企业家们发出邀请。

企业也感受到国家政策的变化,“转移”意向愈发强烈。以纯集团将华中智能制造基地项目确定为潜江,奥瑟夫、诺奇服饰等一大批企业选择从广东、福建等地迁往潜江。

企业的回归,带来了务工人员的回流。

王怀娟是东颢制衣的一名车间工人,早年在外打工,一年到头难见孩子一两回。去年,看到家乡的服装企业越来越多,开出的工资跟外面相差无几,她决定留在家门口务工。

“每天回家都能看到孩子,幸福感十足。”王怀娟十分满足现在的生活。

全产业链平台从无到有

聚了人气,还要育产业、创品牌。

当初企业回流,大多是优先选择自己的家乡,由此带来潜江服装企业布局的分散,难以形成产业的集群效应。

去年,潜江市服装产业的重点项目工程——粤楚国际服饰时尚(潜江)产业园开工,总投资2.55亿元,占地面积约127亩。项目建成后,由协会牵头,组织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些服装企业进行产业转移,集中落户园区。

中伦云尚智城产业园的落地,更是补齐了潜江缺乏全产业链平台的短板。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项目正在火热建设中,核心区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潜江市纺织服装协会秘书长刘克森介绍,项目计划投资40亿元,将引进纺织服装、制衣辅料、智能制造、新材料、电商直播5大产业。

大项目引领产业升级。总投资150亿元的中华集团等26个项目陆续开工建设。

现阶段,潜江服装产业仍以代加工为主,自有品牌不多。但在电商企业看来,潜江拥有大批技艺精湛的裁缝,更适合转型快节奏、低成本的快速反应类电商平台。

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胡合斌计划在潜江投资,建设跨境电商华中生产基地,拟通过拼多多、京东等电商平台与潜江进行对接。

为服务好企业,潜江成立纺织服装产业协会,建立健全协会各项规章制度,让“潜江裁缝”们有了自己的组织和依靠。

企业用工成为普遍难题,潜江建立“职业培训育苗、实习基地育才、本地企业育牌”的技能人才培育机制,通过学校、基地、企业的学习锻炼,做到免费参训,快速成才。每年的正月,相关部门还为服装企业举办专场招聘会。

刘克森表示,潜江力争用5至10年时间,培养10万名高素质“潜江裁缝”,培育100家规上企业,打造千亿产业规模。

△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

园林中伦纺织现代化生产车间。

从广东“搬”来个产业园

记者 胡琼瑶

“过来看看吧,拎包入驻哟!”3月15日,仇克旺正忙着与广东的朋友一个个电话“游说”,邀请他们来潜江投资。

仇克旺是湖北富晟旺纺织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他还有一个身份——广东省湖北商会常务副会长。

富晟旺位于潜江杨市街道的粤楚国际服装时尚产业园内,该产业园由广东省湖北商会服饰时尚产业协会牵头,作为广州服装企业整体转移、拎包入驻的核心产业园,也是楚商回归的重点项目。

让楚商回归,成为仇克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

今年50岁的仇克旺,是潜江浩口镇人,早年在广东从事建筑行业。因周围的圈子,结识了许多在粤的潜江服装企业老板,便扩展业务,也开起了服装厂。

去年,家乡的干部到广东招商,一些企业有些心动,但仍有顾虑:重新拿地建厂,投资大,时间周期长。

当时,仇克旺提了个建议,能否以工业园招商的形式招引企业回潜江投资?

“想落户的服装企业可租可买,轻资产入驻。”仇克旺详细讲了自己的想法。

这个建议很快得到潜江市委、市政府的认可。

去年5月,产业园轰轰烈烈地开工了。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现场看到,一期三间厂房已建设完成,办公楼和宿舍楼正准备装修。“预计5月份,企业可以入驻园区。”仇克旺介绍。

为招引企业“回流”,今年春节,仇克旺专门在园区组织了一次活动,邀请回潜江过年的服装老板们聚餐,并“现场推介”,“园区可以共享电力、通讯、供水等基础设施,还可以集聚服装产业上下游企业,实现供需对接,形成规模效应,入驻园区还有很多优惠奖励政策,返乡创业很安心。”

这一招十分奏效,有意回归的企业家们见到实实在在的厂房,也感受到了潜江支持服装产业发展的决心。

广东紫芯服装董事长胡绪财是渔洋镇人,他第一个签下了合约。紧接着,大伙相继表态,“在潜江抱团发展”。广东伟亿纺织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经纬编,董事长舒进霞正谋划着把面辅料基地迁到潜江。目前已有7家企业签订了意向协议。

“把广东的朋友圈搬到潜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仇克旺信心满满。

△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

利维高公司繁忙的纺织生产车间。

潜江设立商标品牌指导站

记者胡琼瑶、通讯员李青

3月18日从潜江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潜江在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设立商标品牌指导站,为纺织服装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商标品牌培育服务。

潜江纺织服装产业是湖北省成长型产业集群,潜江高新区形成了全国户外用品生产基地、全国羽绒服生产基地、全国童装生产基地。

发展势头良好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成长的烦恼”。

去年底,潜江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组织工作专班到纺织服装企业调研,查看生产现场,了解企业的需求。

工作专班发现,该市的纺织服装产业以代加工企业为主,近年来,在疫情的冲击下订单锐减、原材料价格上涨,加之缺乏自创品牌,企业利润被严重挤压。

为引导纺织服装企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潜江市市场监管局决定设立潜江市商标品牌指导站,围绕商标注册、运用、管理、保护四大环节,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商标品牌(知识产权)指导、联络、宣传、咨询、培训等服务。

潜江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针对潜江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痛点,指导站正帮助企业依托“潜江裁缝”劳务品牌资源,培育代加工服务品牌,发展自有纺织服装品牌,提升行业发展整体水平。

△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

江汉艺术职院毕业生杨倩倩在企业工作。

江汉艺术职院订单式培养“潜江裁缝”

记者胡琼瑶、通讯员于业成

3月20日,湖北奥瑟夫制衣有限公司研发设计室,24岁的杨倩倩正在认真研究防护医疗用品的工艺。这个年轻的女孩毕业一年多,已成长为公司的业务骨干。

杨倩倩毕业于江汉艺术职院,学的是服装与服饰设计,是一名新时代的“潜江裁缝”。因为业绩突出,上月她荣获了“2022年度潜江市纺织服装产业优秀员工”。

“在学校时,经常到奥瑟夫生产现场学习,相当于提前进入工作状态。”杨倩倩很满意现在的工作。

奥瑟夫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户外运动服装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在潜江有3家工厂。一直以来,企业缺乏设计方面的人才。2年前,江汉艺术职院与企业签订协议,为其定向培养员工。目前,江汉艺术职院已向全国各地的服装企业输出毕业生700余人。

早在2006年,江汉艺术职业学院开设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面向全国招生。随着潜江服装产业的发展,企业大量缺乏技术工人,针对这一现状,2021年,学校成立服装学院,启动“现代学徒制”,即,学校紧密对接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与本地龙头服装企业合作,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企业生产中急需的技能人才。

目前,江汉艺术职业学院与东颢制衣、比帆制衣、湖北奥瑟夫、张金幸福制衣、利维高制衣等多家服装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采取“线上+线下”“工作间+教室”等方式灵活组训,有意愿、考核通过的毕业生则可以留企工作。

根据服装企业的需求,服装学院专业也在不断调整优化,去年增设5个方向,分别是服装设计与工业制版、服装设计与工艺、服装设计与市场营销(网络营销、抖音直播带货)、时尚表演与传播(模特)、服饰人物形象设计。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深入。去年,服装学院与东颢制衣联合组建抖音直播带货团队,取得良好效果,目前日均销售额30余万元。本土服装企业正在努力自创品牌,服装学院的学生提前进入企业,尝试原创设计,每日达到百余款。

△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

记者手记:

产业转移,不是简单地 “搬”生产线

□ 胡琼瑶

沿海地区正在加快服装产业转移步伐,潜江基础良好,原材料资源丰富,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巨大。

潜江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出台有吸引力的政策,搭建平台,提升劳动力素质,创造更好的条件承接产业转移。

这是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产业迭代升级的重大机遇。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纺织服装作为“衣食住行”的刚需产业,一直都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电商时代,服装更是最热门的卖点。

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并不是简单的工厂和生产线的“空间转换”,还有人才、技术、资金、物流等要素的有序流动,是产业分工深化和结构升级的过程。

承接沿海地区服装产业转移,要站在未来谋今天,借“承接”之机,吐故纳新,调整优化结构,实现弯道超车。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西部承接地应遵循市场规律,根据自身优势特色,做好顶层设计和政策环境优化,完善产业平台、劳动用工、交通物流等方面配套,增强企业转移意愿,最大限度释放政策效力。

在产业梯度转移的过程中,双方都是转向更良性的互动、更高能级的再造。深化区域合作,实现协同发展,可探索“总部+基地”“研发+制造”等模式,合理分工,最终实现高质量的双向奔赴。

△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

编辑|徐杨

编审|杨红

值班总编|梁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