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左手上香,右手上进

图片
对不起大家 我来晚了!(鞠躬)
在这一篇更新的开始,角妹先跟各位读者道个歉,由于最近没有“才思如泉涌,文思如屁崩”,导致一直拖更,奈何各位看官叩门催更不停。无奈为了灵感早日回归,我还去雍和宫上香,给自己祈福顺便定个小目标。
没想到,自己可能意外地成为了媒体笔下“不上进”的年轻人。
最近看到这样一些报道,大致意思是说,现今年轻人“不上进不上课只上香”,甚至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神佛之上。
文章称,如今一些年轻人格外偏爱寺庙游,到清幽禅静中去寻找心灵慰藉,将人生转机寄托于超自然力量,成为了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现象。压力之下,年轻人寻找一个释放压力、转移焦虑的渠道,选中了香火氤氲、庄严宝相的寺庙。
文章指出,压力之下,一些年轻人如果真的把自己的生活希望寄托在神佛之上,“这样的生活之路也显然走偏了”。文章强调,乞灵于神佛终究是靠不住的,年轻人不该“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奋斗才是青春的底色。
文章一出,瞬间激起网友骂声一片。
作为一个80后,角妹也保持着每年某一个初一或者十五,烧香拜佛的习惯,这个看似平常的行为,如今却成为了很多人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
难道上香就是年轻人选择躺平的一种信号吗?难道习惯上香的年轻人,就没有了上进的底色吗?
其实不然。
上的什么香
春节前,角妹曾和友人到白云观烧香,为新年祈福。而春节刚过,我们又相约到雍和宫,祈求平安顺利。
上香,已经成了我每年必须做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
当然,无论是白云观还是雍和宫,都不乏年轻人的身影。他们看似年龄不大,20出头,可有一些年轻人虔诚的态度令人敬畏。
谁说,上香这件事,就是老年人的专属呢?
难道上香,就一定是求财吗?其实不然。
总结一下我最近几次上香看到的景象,年轻人上香,大多扎堆在求身体健康和姻缘、学业等方面。
而澎湃新闻也曾报道,“每逢保研季、考研季和考公季,社交媒体都会被大量的灵隐寺牌匾刷屏,无数忠诚的信男善女留下电子祷告。”
既然选择上香,自然是有所求的。
但绝大多数年轻人选择烧香磕头,更多地是祈求平安、祈福。
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学习、生活、工作的压力本就大,休息之余到清幽的寺庙之地点三炷香,让烦躁的生活得到片刻的沉静,顺便还能打卡、拍照、放松一下身体,何乐而不为呢?
那些向菩萨倾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祈祷的优异成绩、美好生活,最终还是要靠双手的努力去实现。
而上香,可能仅仅是一种形式、一种倾诉的方式。
上香≠不上进
在《新京报》3月21日撰写的评论文章中,批评今天的年轻人不该“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指年轻人如果把生活希望寄托在神佛之上,显然是“走偏了”。
文章一出即刻引来骂声一片。
难道年轻人上香就错了吗?难道年轻人上香就是不上进的表现吗?
在知乎上,有大批网友就“上香等于不上进”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正在互联网行业打拼的网友“沉默驴子”说:“努力上进了,年轻人生活中的疑难杂症就一定能解决吗?
也可以这么想,成功的人大都信风水,说明成功的人都不觉得是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成功,是成功垂怜了自己而已。而今,这帮老爷们,却要年轻人努力去成功,难道就不能努力过一个自己卑微的人生么?
记得疫情没解封的时候,门口的观音寺贴的告示里,有一句话让我印象还蛮深刻的。大意是,寺院虽然不开,但生活中处处是修行。莫名看哭了,寺庙大概就是这种能让人安静下来的地方。
世人拜佛,不过求一个心安罢了。满天神佛谁能救无数苦难。该去面对的还是要去面对。在寺庙在荒野在乡村在家,何处能静心,何处能修养飘荡的心,何处就有心安。可惜现代的纷争让很多本该温馨的地方嘈杂,愿年轻人能勇敢砥砺前行。”
而从事寺庙研究的知乎用户“金玉龍”则认为,其实这一现象很正常,现在毕业的大学生一大把,找工作的很多,虽然有很多工作单位,但是给的工资低。
一大转变的背后,是社交媒介的推波助澜和当下年轻人无法排解的焦虑感。如今的“寺庙拜佛热”,社交媒体平台及时把握当下流行因素,开始向年轻人推送“雍和宫”、“鸡鸣寺”、“白马寺”等新型打卡地。
一方面,宁静的古刹,环境优美,远离喧闹,和繁华热闹的市中心形成鲜明对比,而且寺庙大多依山傍水,在拜佛的同时还可以一次性完成爬山、玩水、赏花等多个项目。另一方面,寺庙的红墙黄瓦本身就具备观赏性,出片率高,在社交平台上自成一道优美风景线。
这样看来,寺庙变成新的网红打卡地,寺庙旅行掀起热潮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现在的年轻人大多都是大学毕业出来的,如果他们随便找个工作做,不和大学专业相关,就更会觉得大学四年读了有什么用?随便找个工作,同时有可能是大专毕业,有可能是初中毕业,会在怀疑自己读大学有用吗?现在的年轻人,基本都是90后、00后,他们刚毕业,找的工作基本就能养活自己,可是那也是二十几岁的人了。
同时,当下的社会环境,年轻人面临着众多的压力。学业、工作、婚恋、家庭、消费等话题时常把年轻人推在焦点下。“佛系”、“丧系”、“摆烂”等状态在当下再次被提起,“卷也卷不动,躺也躺不平”一句话成为很多人的真实写照。
这时去寺庙拜佛就开辟了一个新窗口供人休憩,短暂逃离生活逃离压力。未知的神佛力量在不确定的当下,提供了一个临时的停靠驿站,能够满足年轻人对于确定性的渴望,给予人们疗愈“精神内耗”的可能。
金玉龍认为,在不断变化的时代,寻求不变有点困难。但偶尔拜佛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并不意味着要消极对抗生活,而是为了看清方向后再次出发。
上香后更好地上进
当年轻人在生活、工作中迷失方向,甚至失去了上进的动力的时候,将香举过头顶,诉说衷肠,发泄了、倾诉了,轻松了,才能重新出发,更好地上进。
以亲身体验来说,每次上香后从寺庙里走出来,我都会感觉人轻松了不少,其实不是迷信,而是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一种释怀,一种解脱。
当我们面对菩萨倾诉、祈祷之后,我们应该是对未来充满信心,而这才是上香的真正目的。
年轻人把上香、寺院当成人生路上短暂的休憩之所,福慧加油站。每一个走出寺院的人,都应该是精神焕发、信心满满地,为家人、工作和自己,进入更好地状态。
当年轻人洗涤心灵之后,上香才是为了更好地上进。
“命自我立,福自己求”,难道年轻人不能深谙此道吗?当然不是了。
重压之下的年轻人,或许只是希望通过祈福,为自己在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增加几分运气和信心,而并不是上完香就直接躺平,等着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北京日报《忧心年轻人上香,不如关心他们在求什么》文章中有句话说的特别好:“早起上完香,不耽误坐地铁,搬砖,谁还不是一边祈福一边奋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