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建石沪到“海峡石沪群落”

图片
行走在福建的基岩海岸,你会发现,潮间带上筑起一道又一道弧形石堤,往往上百米长,仿佛镶嵌于海岸的美丽花边。它们是利用潮差原理进行捕捞的一种定置渔具,叫石沪。
福建是我国记载石沪最早的地区,明代石沪在此已经蔚然成风。清代石沪跨越海峡,传播到当时的福建省台湾府诸县。至今,台湾海峡两岸依然是中国石沪最密集的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海峡石沪群落”景观。
澎湖石沪是“流”还是“源”?
沪是利用潮差原理而设计的陷阱式渔具,全世界都有,史前人类就已经发明了沪。用竹子建造的沪,称竹沪;用木头建造的沪,叫木沪;但它们在海水中坚持不了多久。我们今天见到的古沪,基本都是石沪。
最简单的石沪,就是建在潮间带的一条石堤,潮来鱼入,潮去鱼留。讲究点儿的,会根据潮间带的地势、风向、潮流等因素,精心设置沪堤、沪门和沪房等构件,产生各种复杂的变体,包括“沪中沪”,令人赞叹。
图片
碧蓝海水中,莆田市秀屿区埭头半岛的田边村石沪群依次排列。若等到潮水合适的时候,俯瞰田边村石沪群,可以看到五口石沪
澎湖石沪因为留存数量多、造型优美,成为一种旅游景观蜚声海内外。详细统计表明,澎湖群岛共有石沪581处。当地学者著文《神奇石沪:由澎湖传遍世界的捕鱼手段》,猜测石沪是南岛语族的遗产,随着南岛人的迁徙步伐,从澎湖、台湾传播向菲律宾、印尼、澳大利亚以及太平洋、印度洋诸岛。
然而,考古学家在英国、日本、北美、南非等地都发现了史前捕鱼石沪或石堰的遗存,可见石沪与南岛语族并无必然联系。更合理的推测是,犹如弓箭、骨针和渔钩,很多地区的古人类独立发明了石沪。
澎湖石沪似乎也与南岛语族无关。澎湖的居民全是明末以后从福建迁过去的汉族;澎湖在清代隶属于福建省台湾府。澎湖有关沪的文献记录,最早见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高拱乾《台湾府志》卷五:“澎湖大小网、泊、沪四十张口……大沪二口……小沪二十口。”但这里所说的“沪”,到底指“竹沪”还是“石沪”,还不清楚。
图片
莆田市秀屿区田边村的石沪目前具有多重使用功能:既能抓鱼,还能养海蛎,甚至养鸭子。图为田边村的村民在收运海蛎作业,这里的石沪内外都养殖着海蛎
厦门学者黄绍坚在《闽台石沪的起源与传播》一文指出,这首诗的意思是,“番丁”受雇于汉人“头家”,在海滨石沪中射箭捕鱼,缴纳渔获。他说,这恰恰证明了石沪并非台湾原住民的原有技术,而是由汉人从大陆带来的,台湾原住民只是被雇用去看管石沪。
黄绍坚考察了澎湖和台湾关于石沪的文献记载,得出结论:“清代台湾地区的石沪发展,显示出由大陆、经澎湖/马祖、再向台湾本岛传入的清晰过程。
图片
图为田边村的村民在石沪里劳作,有时小潮潮水退不干净,他们就下水用网兜捕鱼。图上的石沪沪墙有一人多高,这并不稀奇,因为石沪需要具有足够的高度,才能留住鱼虾。
石沪最早出现于明代福建,原因有三
唐代诗人陆龟蒙说:“列竹于海澨曰沪。”可见早期的“沪”,就是插竹于海边的竹沪。上海市简称“沪”,就是因为当地居民早期多从事“沪业”——用竹沪捕鱼。
我国有悠久的围沪捕鱼历史。特别是闽浙沿海,平均潮差可达四五米,是我国沿海潮差最大的地区,适合发展沪业。渔民们往往在海岸边密密插一排竹栅栏,涨潮时海水淹没了栅栏,鱼群随潮而入;退潮时,海水从栅栏间流过,留下无法脱身的鱼蟹,只需捡拾而已。遇到台风天气,渔民不必出海,每天也有新鲜的渔获。
图片
图为田边村村民养殖的鸭子,每次落潮,村民先抓鱼捡螺,然后才放鸭子下去吃小鱼小虾。当地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可见一斑。
唐宋以前的文献,多记载江浙沿海的竹沪。宋代,福建的竹沪也有相当规模,淳熙年间《三山志》称:长溪县(今宁德市霞浦县)连海里,“滨海之民,多沪业”。明代,福建沪业十分兴盛,并出现了石沪。
更早的石沪记载,来自明代周瑛、黄仲昭修撰的《重刊兴化府志》。该书于明代弘治十六年(1503年)成书,清代同治年间重刊,是莆田现存最早的一部府志。《重刊兴化府志》卷之十一“户纪五”有两处提到“石扈(沪)”,其一云:“莆田县黄石河泊所管……五澳,石扈三十八所,网门一百所。”其二云:“莆田县莆禧河泊所管……八澳,石扈八十八所,网门六百二十一所。”
石沪有正式与简易之分。很多石沪非常简单,人们利用潮间带的现成岩礁,补筑几处沪堤,留出沪门,就是一个简易的石沪,看上去若有若无。正式的石沪比较完备,属于大型定置网渔具,官府要登记征税。《重刊兴化府志》记载的126口石沪,应该属于正式石沪。此外,更有数不清的简易石沪,没有纳入官方视野,散布在福建漫长而曲折的海岸线上。
福建明代为什么会出现大量石沪?我想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福建沿海的台风比江浙沿海大得多,竹沪常被台风摧毁,更加坚固的石沪应运而生。二是与北方海岸不同,福建多基岩海岸,到处是砾石滩,闽人又善于采石,拥有修筑石沪的现成材料和技术。三是明代实行“海禁”政策,所谓“片板不许下海”,严重影响了渔民出海捕捞,他们被迫转向“沪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筑石沪。
图片
莆田市秀屿区埭头半岛顶端石城村外的砾石滩上,一连出露多口石沪,都是用花岗岩卵石砌筑的弧形沪堤,没有沪门。福建沿海恰好具备这些条件,故而成为石沪相当密集的地带
摄影/陈伟凯
峰后石沪:海神的耳朵
研究石沪的烦恼之一是难以确定年代。惠安县崇武镇峰后村的石沪,又称“峰后石获”,据说是明代遗存。
峰后石沪建于什么年代?村人都说,石沪是他们的始祖陈上宣建造的。峰后是陈氏宗族村落,保存了较完整的谱牒资料。惠安文史专家陈金良先生最早对峰后石沪进行研究,在清代《飞钱陈氏族谱》中,他发现了一段记载。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峰后飞钱陈氏一世祖陈上宣亲自主持创建了“石获”,并引来一场与刘氏的官司。根据族谱所载,陈上宣于明朝成化至弘治年间(1486年—1490年)迁徙到惠安县崇武镇峰后村开基。也就是说,峰后石沪大约建造于公元1500年前后。如果这个结论可信,峰后石沪堪称福建现存已知年代最早的石沪,也比任何一座澎湖和台湾的石沪都要古老。
图片
泉州市惠安县崇武镇的峰后石沪被当地人叫做“石获”。
图为峰后石沪边,有人在沙滩上耙花蛤。
由于缺乏人力维护,峰后石沪被泥沙填埋,沪堤高度不够,基本无鱼虾可抓,村民平时在石沪里捡拾海螺花蛤等贝类。
建造石沪是巨大的工程,搬移和垒砌成千上万块巨石,需要动员整个宗族的人力;而后续的维护和修缮,也需要整个宗族一代代接力进行;因此石沪的产权属于整个宗族。陈金良先生说:“陈氏宗族规定,石沪中的鱼,每天由全族中的各房头轮流收获,全族各户都要来帮助收鱼。轮值主自行决定要分给各户多少鱼。至于官府向石沪征税,则由各个房头平均分摊……正月初五全族成年男女都要到海滩加固、维修石沪,这项规定一直到解放后还在执行。
当地群众长期流传着一句口头语:‘正月初四吃祭祖,初五修鱼沪。’围绕着石沪,峰后陈氏形成了特殊的捞捕、维护、分配、管理方式,甚至还有宗教性的祭‘沪公’仪式。”新中国成立后,峰后石沪收归生产队,所有渔获归全村所有。因为传统的管理制度受到破坏,缺乏维护,峰后石沪逐渐荒废。
图片
图为俯瞰峰后石沪。而今,海潮拍打空荡荡的石沪,不见鱼影,唯余寂寞。
整美石沪群:海岸线上的优美花边
石沪往往是长达两三百米的庞然大物,矗立在海边,蜿蜒如长蛇,按理不难发现,实际上并非如此。首先,绝大多数石沪早已废弃、崩溃、垮塌,看上去与乱石堆无异,很难分辨。其次,如果遇上涨潮,海水漫过石沪,即使你来到它跟前,也茫无所见。
图片
整美半岛的玄武岩石沪群,比较完整的尚存15口,连片分布于海湾之中,如亮丽花边镶嵌于海岸线上
整美半岛位于漳州市漳浦县佛昙镇,是火山岩地貌,遍地都是乌黑的玄武岩。半岛外面,还有两个小小的无人岛。半岛南端的“U”形海湾里,沿岸一溜散布着13口石沪,向外面划出一个又一个弧形,仿佛镶嵌在海岸线上的优美花边。
图片
修筑石沪大多是就地取材,根据地点不同,材质分别为花岗岩、玄武岩等不同种类的石块。
图为漳州市漳浦县整美石沪群,这里的石沪沪堤都是用玄武岩垒成的
外屿西侧的5口石沪比较完整,都是玄武岩巨石垒砌的一道沪堤,黑黝黝的,没有沪门和沪房。潮水还没有退尽,两三位妇女和老人提着篮子,在沪内的石头上捡海贝、撬海蛎。
图片
图是整美村的村民清晨时分就开始在石沪里抓鱼,据当地人说,由于船只在海上过度捕捞,石沪里的渔获已经很少。
海湾外面那个离岛上还有两个小石沪,空岛无人,潮涨潮落。整美村民告诉我们,村里原来有二十多口石沪,多年失修,大多都毁了,“如今海里没有鱼,石沪也没用,只有些老人退潮后去捡点海螺。”整美半岛的玄武岩石沪群,比较完整的尚存15口,连片分布于海岛、海湾,是我在闽南地区见到的最大石沪群。
图片
石沪往往修筑在风浪大的地方,因为风浪有助于鱼虾随潮水进入石沪。图是漳州市漳浦县佛昙镇整美石沪群里一些被遗弃的水泥桶,原是用于养鲍鱼的,大浪汹涌而来,把水泥桶的盖子冲毁,鱼苗渺无踪迹
平潭石沪:人去沪空,唯余潮声
平潭是以海坛岛为主体的群岛县,如今改为平潭综合试验区。民国《平潭县志》卷四“山川志”详细列出了沪、竹沪、鲎沪、石沪等81处,其中明确记载“石沪”的有15处。平潭石沪有个特点,退潮后沪内还留有海水,需要人用小网捕捞,只有大潮后才会彻底排干海水,渔获特别多。石沪捕捞的主要是小型渔获,如鳀鱼、丁香鱼、小石斑、螃蟹、章鱼等。偶尔也会困住大鱼,1938年屿头岛田下村的石沪曾捕到248公斤的石斑鱼。
福建的海岛,都经历过清初的“迁界”,有20年时间变成无人岛。小庠岛的居民都是康熙年间从福清等地迁来的。按砂美村人李遵云的说法,沪楼这地方原来只有石沪,怕人偷鱼,人们在岸边建了草寮看沪,住的人渐渐多了,草寮变成了石厝、楼房,形成聚落,所以叫沪楼村。这是一个因看沪而兴起的村庄。如今,人去沪空。
图片
平潭长江澳石沪的造型很有特色,是热门的游客打卡地,沙滩上的石沪群线条柔和、极具美感,比起捕鱼的本职,似乎更具观光功能。
来到平潭北部的长江澳,游客很多,海滩上散落着几处圆形或迷宫形的石沪,仿佛凝望天空的眼睛。原来,石沪已经被改造为特色景点,成为游客亲水打卡的胜地。
图片
倘若无人维护,石沪就会在风浪中逐渐松散,甚至消失。幸运的是,福州市平潭县大练岛上的白礁沪有人维护,保存尚好
摄影/陈伟凯
大练岛是一个离岛,如今已经通车,我去的时候正遇到涨潮,但南岸围东村的白礁沪没有被淹没。白礁沪显然有人维护,沪堤长而整齐,西南端与岩礁相连,岩礁上有座小庙,岩礁与海岸之间的沙滩形成了天然的沪门。这是我在平潭见过的最优美的石沪。
图片
图为从另一个视角凝望白礁沪,可看到京台高速平潭公铁大桥从远处横跨而过。这是本文作者在平潭见过的最优美的石沪
星罗棋布,独特的“海峡石沪群落”
石沪是古代海洋渔业的文化遗存,矗立在海陆交汇处,潮汐往复,冬去春来。石沪不是永恒的,如果无人使用和维护,再坚实的沪堤也会被风浪摧毁、倒塌、散乱一地,最终复归于自然。
历史上的福建海岸,从北到南,遍布数以千计的石沪。黄绍坚告诉我,宁德市霞浦县沙江镇围江村有石沪遗迹,他和朱家麟考察时曾看到过,拍下了照片。朱家麟在《从整美石沪群说起》中写道:“厦门湾最晚近的建沪记录是集美兑山、英村,1953年动工兴建石沪,五年后鹰厦铁路建成,杏林湾被拦截,基本没有潮差,沪丧失了功能。”
图片
图中的两口石沪不在岸边,而在一座小岛上,距岸边约有五六百米,村民若要去这两口石沪捕捞鱼虾,必须乘船方能到达。
没有任何事物能够抗拒时间。古代的渔具都朽烂了,就算是石沪,在时光和风浪的侵蚀下,也要像雪人一样消融。历史上的石沪,十不存一,即使侥幸遗存下来,往往千疮百孔,潮涨潮落,残破的石网里一无所获
从全国视野看,台湾海峡两岸是我国石沪分布最密集的地区,福建石沪群与澎湖、台湾石沪群,共同构成“海峡石沪群落”,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渔业文化圈。这种独特的石沪景观,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渔业文化——“沪业”传播到闽台地区,适应当地地理、气候、洋流、历史和社会文化等因素,自然演变的结果。如果没有明清时期的长期“海禁”,没有闽台地区强大的宗族社会组织,海峡两岸的石沪不会如此普遍,蔚为大观。
像土楼、白瓷、红砖厝、乌龙茶一样,石沪是最具福建特色的一种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渔业文明内涵和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海峡石沪群落”的概念,将闽台石沪的起源与演变视为一个整体现象,更具广度和深度。
本文选摘自《中国国家地理》2023年3月文章:
《海中“珠链” 从福建石沪到“海峡石沪群落”》
撰文/萧春雷   摄影/冯木波 等
责任编辑/赵畅 图片编辑/吴敬
版式设计 / 介彬
审图号 GS 京(2023)0592号
全文阅读请点击下图购买杂志
本期目录,精彩提前知
卷首语
三个“自然省”的交会点:另一个视角看梅里
撰文/单之蔷
黔西刺猪洞 这里有“洞穴钟乳石界的天花板”
撰文/田稚珩 摄影/赵揭宇 等
亚非欧文明十字路口的“震伤”
撰文/王新刚 梁有源 摄影/赵杨 等
小熊猫 因可爱而濒危
撰文/罗比    摄影/朱晖 等
海中“珠链” 从福建石沪到“海峡石沪群落”
撰文/萧春雷  摄影/冯木波 等
干盐湖 柴达木盆地的“主打景观”
撰文/成政  摄影/王小炯 等
冰川入海流
在格陵兰岛探寻冰峡湾的原始野性之魅
撰文/秦昭 摄影/韩寒 等
中国化石猎人
从发现化石到化石科普的进步
撰文/李颀拯  刘千一 摄影/李颀拯 等
门隆沟、西绒布、卡尔山谷
喜马拉雅深藏的三处秘境
撰文.摄影/马春林 王梓轩
微信编辑:广平
设计:巍巍
话题
这些海中石沪,你是否见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