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蒙藏学院向公众开放!曾为商场,腾退新生——

图片
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重要地点之一的蒙藏学校旧址昨天对公众开放,“中华一脉 同心筑梦——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主题展”以及“蒙藏学校旧址专题展”也同步揭幕,蒙藏学校旧址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党员组成的党支部诞生地,旧址依托所承载的党的民族工作历史,采取展览和体验的方式,正在打造成为第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
图片
“蒙藏学校旧址是近代第一所少数民族专门学校,也是第一个少数民族的团支部和党支部诞生地。”在讲解员的引领下,记者走进西单小石虎胡同33号的蒙藏学校旧址,旧址分为东西两个院落,西院是展览区,东院是体验区,这座古老的四合院前世今生充满传奇色彩,清朝曾是皇家府邸、民国是蒙藏学校、新中国是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后来改造成为商场。
图片
2006年,蒙藏学校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列入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系列旧址。2021年9月起,北京市与国家民委共同启动对蒙藏学校旧址的保护利用工作,经过旧址腾退、保护修缮、展陈布置、环境整治等,如今成为专门展示党的百年民族工作红色文化旧址,原因就是这里曾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党员组成的党支部诞生地。
时间追溯到1923年的秋天,蒙藏学校保护利用工程展陈项目负责人罗存康说,100多年前,李大钊、邓中夏这些革命先驱和这些进步青年进行交流讨论,传播马克思主义,引导他们走上革命的道路。
1924年,多松年、乌兰夫等蒙古族进步青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党的第一个少数民族党支部,先后参加了纪念二七惨案一周年大会、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等,后来支部中涌现出很多代表人物,北京市党史办专家郭晓钟说,乌兰夫是促成了东蒙和西蒙的融合,同时保证了内蒙古没有分化、没有分裂出去。1950年的时候授予上将军衔。还有多松年,他是中共五大代表,最后牺牲的很壮烈,人被钉在张家口的城门口上。
图片
图片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从蒙藏学校走出来的革命青年们,在民族解放、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历史没有忘记他们,就连蒙藏学校旧址里的那棵历经百年沧桑的枣树也会为他们年年枣花飘香,1984年3月6日,曾是国家副主席的乌兰夫来到学校,在大枣树前,伫立很久,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当年入党宣誓的情景,蒙藏学校保护利用工程展陈项目负责人罗存康说,1984年的时候,乌兰夫回到学校,他满怀深情的说,共产主义在少数民族中的传播就是从这所学校开始的。
图片
弹指一挥间,革命先驱的理想如今大都变为现实,百年后的蒙藏学校旧址修缮一新,以特有的方式缅怀先烈,继往开来,西院举办的是“蒙藏学校旧址专题展”以及“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主题展”,主题展包括“共同缔造新中国”、“团结建设新社会”、“携手奋斗繁荣路”以及“同心奋进新时代”四个部分,罗存康说,展览总共有420张图片、280件实物档案文献,其中,展出的国家一级文物多达15件,包括反映华北地区各民族支援八路军抗战的版画、十世班禅给毛泽东主席的献词、维吾尔族老人库尔班·吐鲁木写给毛泽东主席的信等,每一件都承载着民族团结的红色记忆。这个展览也是第一次全面生动展示了党的百年民族工作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图片
蒙藏学校旧址东院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验区”,分为服饰、美术、文学、医药、音乐、舞蹈等专题体验空间。“元宇宙”技术让体验更身临其境,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情景体验空间设有“何以中华”数字展和“河西走廊”情景体验,采用投影互动、三折幕影片播放体验方式,展开一幅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长卷。各省区市推荐的优质项目及表演团队也分期分批来到体验区驻场展演,目前,安排的是我国三大民族史诗《玛纳斯》、《江格尔》、《格萨尔》的展演,鲜明的民族特色表达,让很多观众大饱眼福。另外,在中华家园3D影片展演厅里,运用三维建模技术,打造沉浸式3D观赏效果,集纳了中华人文地理景观。
在首批观众中还有民大附中的高中学生,他们来自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学生们表示,来到曾经的民大附中校园,特别亲切,在深深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的同时,也在不断激励自己,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好好学习,今后要做民族地区建设的栋梁之才。
图片
据了解,随着蒙藏学校旧址的开放,北京市还将通过多渠道、多平台、多形式形成立体传播效果。相关专家学者也将加强蒙藏学校旧址内涵挖掘,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推出理论文章和学术成果;围绕李大钊等党的早期领导人以及蒙藏学校走出的少数民族共产党人的感人故事,打造一批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美术作品等。
来源:北京新闻广播  记者:张煜  责编:彭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