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战争20年:伤痕、谎言与混乱的未来

图片
2003年2月5日,时任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联合国会议上拿出一管白色粉末,声称是伊拉克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这一世纪谎言,开启了伊拉克长达20年的战争与动荡。(人民视觉/图)
二十年前的3月20日,美军入侵伊拉克。
仅用一个多月时间,萨达姆青铜雕像便被美军和伊拉克平民推倒,这也成了美军推翻萨达姆政权的象征。
彼时,3岁的塔里克还不知道那意味着什么。2023年3月28日,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小时候对战争的印象,是跟着父母四处“逃难”,半夜睡觉时,会听到“轰”的爆炸声;最爱玩的游戏,是扮演警察打恐怖分子;最喜欢的玩具,是用木头做的“枪”。
美军入侵伊拉克后,部署军事基地、检查站和军队,实施了长达八年的占领。随之而来的并不是和平,而是令伊拉克陷入内战,被暴力冲突和分裂所淹没。
2023年3月20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美国以谎言为借口发动伊拉克战争,给伊拉克和中东地区带来深重灾难,也对世界和平与稳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教训极其深刻,值得美方深刻反思,也令世界警醒。
二十年已经过去,伤痕却依旧清晰。
战火与阴影
贾瓦德是四个孩子的父亲,住在伊拉克巴格达市郊。
二十年来,他一直为战后的生活担忧,靠着每天打两份工,目前尚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但物价上涨让伊拉克部分民众不得不变卖家中物品,补贴家用。
2003年,贾瓦德刚满24岁,彼时正在一家加油站工作,计划和未婚妻在年底举行婚礼。不料,3月20日,以英美军队为主的联合部队对伊拉克发动军事行动,贾瓦德不仅失去了工作,连房子都被炸成了废墟。
战争期间,贾瓦德带着未婚妻四处躲避战火。他们曾在一个废弃的学校里寻找庇护,又搬到了远离前线的村庄。他用树枝围成的“戒指”,戴在了妻子的无名指上,并陆续生下四个孩子。战争带来的恐惧,让贾瓦德渴望安定的生活。
战火持续不断,伊拉克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2011年12月18日,当最后一批美国士兵离开伊拉克,标志着持续了八年多的伊拉克战争结束。
贾瓦德带着妻子和孩子们回到了巴格达市郊,开始了艰难的重建生活。为了生存下去,他白天在一个建筑工地工作,晚上开着一辆破旧的出租车补贴家用。
美国布朗大学沃森国际研究所“战争成本”项目2021年9月发布数据指出,二十年间,有18.5万至20.8万名伊拉克平民在战争中丧生,《纽约时报》2023年3月18日报道称,截至目前,伊拉克年轻人失业率高达1/3以上,1/4的伊拉克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在伊拉克重建方面,国内出现了各种各样严重的问题。”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李福泉教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显然伊拉克已经没有办法重新获得像萨达姆时期在中东地区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已成为过去式”。
贾瓦德最大的孩子2023年刚满18岁,最小的孩子5岁。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伊拉克公立大学对本国学生是免费的,但需要支付一些额外的费用,如注册费、教材费等。“费用一般在数十万至数百万伊拉克第纳尔之间。”贾瓦德说,尽管如此,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孩子上学和生活的费用仍然让他倍感压力,并感到深深的无奈。
如今的伊拉克,贾瓦德一家的境遇并非个案。许多普通家庭都在战争的阴影中艰难生活,努力寻求希望和未来。而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和阴影依然萦绕在伊拉克人的心头。
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2023年3月20日发表的文章中,提到了一位名叫赛义夫的伊拉克人。
2003年,32岁的他被美军指控,囚禁在阿布格莱布监狱,受尽折磨。赛义夫回忆,在被囚禁期间,他多次被剥光衣服、被抢走食物,看守监狱的美军用狗来恐吓他,还把他单独监禁。五年后,他的律师公开表示赛义夫没有犯任何罪行。
美国布朗大学沃森国际和公共事务研究所“战争代价”研究报告2021年9月1日指出,“9·11”事件后,美国在不同时间拘禁数十万人,仅在伊拉克就超过10万人。
尽管如今赛义夫和妻儿已经远离家乡,但赛义夫还是会想起那些“噩梦”时刻。
“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极为痛苦。”赛义夫说,“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不再做噩梦。”
图片
2003年4月9日,伊拉克巴格达,萨达姆青铜雕像被美军和伊拉克平民推倒,这也成了美军推翻萨达姆政权的象征。(人民视觉/图)
伤疤
一个男人正在店里挤着新鲜的橙汁,他的猫在摩托车上晒太阳,旁边两个女孩在玩她们的新雨伞。2023年3月,美国摄影师伊特科夫走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市中心的街头,为当地民众按下相机快门键,并在《日光》(Daylight)杂志上发表了这些照片。
照片中,仍然可见一座城市的伤疤:曾经遍布电影院和工艺品商店的拉希德大街,自伊战爆发以来,老店消亡、街道失修。很多楼房的窗户破破烂烂,因为战争和冲突,店主或死或逃,无人修理。
如今,伊拉克的安全局势虽然有所改善,但还是谈不上安全。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称,路边炸弹、极端组织等安全问题,电力不足、医疗薄弱等民生问题,依然困扰着伊拉克人民。
2018年,受美国制裁影响,连年拖欠电费的伊拉克被自顾不暇的伊朗强拉了电闸,伊拉克南部的民众陷入“电荒”,只有少数富裕人群才用得起私人发电机供应的电力,引起了民众的强烈抗议。
截至目前,伊拉克用电问题依旧没有彻底解决。
“有钱人可以从私人发电机供应商那里买电。”贾瓦德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对于数以百万计无法承受高昂价格的人来说,买不起电只能忍受每天停电十几个小时。
当前,在基础设施尚可的北部地区,民众平均每天从国家电网获得12小时的电力,其他大部分省份每天只能提供几个小时的电力,包括首都巴格达。
“伊拉克夏季气温会飙升至50摄氏度。”贾瓦德说,民众对停电的不满已经成为一个政治问题,因此多次爆发大规模动乱。
此外,战争结束后的伊拉克重建生活,也非常艰难。
“众所周知,伊拉克是一个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塔里克无奈地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即使经历过战争,但“重建后的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要知道,伊拉克是世界上第六大产油国。
近年来,伊拉克国内没有发生过重大冲突,却经历着政府功能失调、政府官员腐败、民众生活贫困等危机。
2022年,伊拉克在“透明国际”的年度腐败指数列表中,排名180个国家中的第157位。与此同时,伊拉克税收办公室被爆出25亿美元被盗,其中大部分被转移到国外。伊拉克首席反腐败法官贾法尔公开表示,在这起案件中,法院发出了10张逮捕令,其中两人是当时总理办公室的高级官员,但他们都逃到了国外。
腐败造成了大量伊拉克资产流失海外,几乎掏空了这个国家。
为何伊拉克腐败如此严重?
不少专家学者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在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美国以西方民主制度为模板,试图将伊拉克打造成所谓“中东民主样本”,却将伊拉克拖入了教派冲突、族群对立、派系矛盾难以调和的政治乱局中,参与政治角逐的各个政党也进行着利益勾兑。
2019年,伊拉克多个城市的民众因公共服务崩坏而走上街头,要求结束贪腐。而在贫穷、破败的伊拉克南部城市纳西里耶,直到2022年民众还在抗议,抗议者甚至纵火焚烧了济加尔省的政府大楼。
“9·11事件之后,美国陷入战略错乱,由此出现了严重的战略误判。”李福泉表示,美国视恐怖主义为国家的首要威胁。因此,美国提出“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对伊拉克进行军事侵略并进行西方式的“民主的移植”,试图铲除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
值得关注的是,战争结束后,伊拉克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的竞争,导致国内暴力冲突和恐怖袭击事件频繁发生。而库尔德人也有自己独立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试图在政治和经济方面获得权力,这也加剧了伊拉克的民族分裂和社会不稳定。
贾瓦德不禁担心,在未来的道路上,这些教派冲突会影响孩子们的“价值观”。
“在教派分权制下,伊拉克政治生态呈现教派利益政党化趋势,各派都试图扩大自身权力,不愿接受其他政治联盟领导。”李福泉说,加上美国等外部力量不断施加影响,伊拉克政府很难保持政局稳定,也无法满足民众恢复经济、改善民生的需求。
“分权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族群或教派矛盾。”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何志龙教授则认为,但从长期来看,它将制约甚至阻碍社会整合,导致地方主义势力进一步发展壮大,使国家分崩离析,不利于长远发展。
“谎言闹剧”
在出兵伊拉克战争前,时任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联合国会议上拿出一管白色粉末,声称是伊拉克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尽管此后他公开承认,这次发言是他的“污点”。
但这一世纪谎言,开启了伊拉克长达20年的战争与动荡。
“美国开战伊拉克的真实目的,实际上是在进一步控制中东地区。”何志龙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控制伊拉克可以遏制伊朗,甚至遏制叙利亚,对中东地缘政治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暗夜里,亮橘色的闪光、雨点般洒落的炮弹、压过路堤的坦克……美军依靠军备优势,把伊拉克一步步拉进深渊。
居住在巴格达的伊布拉欣清晰记得,战争开始不久后,他的家不仅被轰炸机炸毁,妻子也在炸弹袭击中受伤。伊布拉欣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那时候居无定所,夫妻俩不得不流落街头,靠着善良的陌生人的帮助才得以维持生计。
此后美军开始通缉萨达姆时期的高层人物。民众下班后也不敢在街上逗留,并逐渐开始怀疑美国的入侵借口是否属实。“毕竟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直没找到。”伊布拉欣说。
2003年10月,美国负责在伊拉克搜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武器检查团公开承认,美方未能在伊发现任何生化武器或核武器。美国谎言随之破灭。
在二十年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搜索仍然无果而终。
“战争的借口是‘故意捏造的’。”在评论美国入侵伊拉克20周年纪念日时,俄罗斯驻美大使阿纳托利·安东诺夫表示,当时国务卿科林·鲍威尔向联合国挥舞着一瓶粉末,假装是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样本,实际并不存在。
事实上,伊拉克战争前,美国政府多次宣称“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分析师娜达·巴科斯2017年在其文章中表示,伊拉克战争开始前,他们就被要求挖掘时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同“基地”组织有重大联系的证据。但五角大楼2008年发布的报告证实,没有发现萨达姆同“基地”组织有直接关联。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张家栋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按照联合国宪章的规定,一个主权国家对另外一个主权国家发动攻击,需要经过联合国授权批准。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单方面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在程序上是不合法的,后期美国想通过找到伊拉克境内“大规模杀伤武器”进行程序后补,但至今没有找到。
这场“谎言闹剧”,也给美方带来巨大损失。
美国布朗大学“战争成本”项目发布的报告显示,美国入侵伊拉克导致20多万伊拉克人死亡、至少900万人流离失所;9000多名美国士兵和相关人员死亡;美国纳税人损失了超过2万亿美元。
图片
当地时间2023年3月9日,伊拉克巴格达,al-Firdous广场的17座斋月清真寺附近,一名伊拉克联邦警察在站岗。伊拉克亟需稳定的政治局面,需要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否则,伤口难以愈合。(人民视觉/图)
“战争机器”仍未关停
“停止战争拨款”“世界最大威胁是美国的战争机器”“对美国无休止战争说不”……
2023年3月18日下午,美国首都华盛顿市白宫北侧拉斐特广场前聚集了数百名反战人士。他们齐声高喊着反战口号,敦促美国政府反思伊拉克战争。
《消息报》当日报道称,此次集会得到了约200个不同组织的支持。现场画面显示,一些抗议者还抬着盖有国家国旗的“棺材”模型,包括乌克兰、伊拉克、叙利亚等国,以此指代美国对外战略下的“受害者”。
“美国入侵伊拉克之前就利用制裁手段打击这个国家。”现场的一名抗议者称,接着通过战争将其毁掉,伊拉克人民现在仍在持续承受战争后果。
23岁的塔里克对伊拉克战争的印象并不深,那时他还是个小孩。父母经常跟他说起战时的状况,但他并不能感同身受。塔里克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很早就出来打工赚钱,因为从小家里经济条件就捉襟见肘,父亲同时要打好几份零工,才能在伊拉克勉强维持一家六口的生计。
《德国之声》2023年3月15日评价称,美军在战争中大量使用国际法禁用的贫铀弹,给当地留下了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更有甚者,由于美国入侵后对伊拉克强制实行“民主改造”,伊拉克原有政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伊国内政治派系林立,矛盾难以调和,政局长期不稳……
然而,美国仍未停止为战争继续“烧钱”的想法。
2023年3月9日,美国政府公布2024财年预算案,计划为美国国防部拨款8420亿美元,这是美国政府有史以来提出的最高军费预算。此外,预算案还计划为其他部门的国防相关项目注资。
“美国维持高额军费的根本目的在于维系自身霸权。”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袁征表示,美国在外交领域一向信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认定军事力量是美国全球霸权的重要支柱,坚信若要维护美国霸权地位、提升美国所谓对国际事务的干预能力,就必须在军费上加大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于2023年3月17日接受几家欧洲媒体采访时声称,“伊拉克行动”比俄罗斯对乌特别军事行动“更加正义”,目的是“引入民主”。
“找工作难、用电难、生活难,谈何民主?”塔里克摇着头,露出苦笑。
《纽约时报》则称,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发动这场战争,有可能是“一连串失误以及政治意愿的结合”。既有可能是为了石油资源、地缘政治优势、拔除中东的“眼中钉”,也有可能是因为“盲目自信”甚至“为战而战”。
李福泉直言,美军在占领伊拉克之后犯了巨大的错误。
“美国把复兴党和伊拉克军警全部解散,使其成为新生国家的反对力量。”李福泉说,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伊拉克国家靠谁去凝聚的问题。“这就是当时伊拉克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也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的问题。”
目前,伊拉克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众多重建政策被不同利益团体百般阻挠,国民经济不振,民众抗议游行不断。而伊拉克亟需稳定的政治局面,需要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否则,伤口难以愈合。
南方周末记者 王瑭琳 南方周末实习生 郑彩琳 杨浣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