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干涉的名义进行干涉”:美国国家战略的起源

图片
美国对于欧洲事务的干涉,可以追溯到深刻影响欧洲的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之后,欧洲安全体系亟待重建之时。俄罗斯帝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极力邀请美国加入神圣同盟,参与欧洲事务,但年轻的美国拒绝了。 
神圣同盟的盟约非常奇特,它没有明确规定每个成员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只要求各国君主在内政和外交中担负起“上帝要求人类承担的责任”即可。空洞无物盟约不仅难以执行,无法预见的政治后果也让欧洲诸国君主心中充满猜忌。亚历山大一世从小接受启蒙教育,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他会与崇尚启蒙思想拿破仑结盟了。而在1812年打败拿破仑之后,亚历山大一世却愈发像个蛮横的专制君主,一心建立起一套由他掌握的欧洲调停机制——制约法国的野心,保持普奥之间的平衡,同英国保持稳定的外贸关系。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拉美国入局——利用英国和美国的矛盾,让美国成为其外交盟友,一起反对英国的政策。
美国一旦参与欧洲事务,就不便承认南美的叛军政府。欧洲也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将手伸过大西洋,继续殖民美洲。美国早就意识到,欧洲各国总是回避棘手的欧洲问题——因为利益纠缠,问题往往变得异常复杂,所以就团结起来对美洲指手画脚。作为反击,美国于1823年出台了著名的国家战略“门罗主义”,声明“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 打着反对外部干涉的旗号,服务于美国自身向西部的领土扩张。 
图片
《神圣同盟:拿破仑之后的欧洲与门罗主义》一书虽然体量小,但意义重大。它清楚地表明了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竭力缔造神圣同盟的目的和用意,阐释了门罗主义及其与神圣同盟的关系。其中尤为值得赞赏的是克雷森指出,要从亚历山大一世的成长经历、对他有重要影响的人和事来理解其政治理念的演变。克雷森是美国历史学家和外交官,因工作之便可以接触到丰富的资料,对于美英俄等国的利益纠葛、欧洲安全体系重建过程阐述得非常清楚。《神圣同盟》将欧洲神圣同盟的建立与美国“门罗主义”的推出两个重要历史事件结合起来,让我们看到了欧美历史相互纠缠的关系,揭示了这段历史对近现代世界的深刻影响,对于研究欧美关系、看清当今欧洲乃至世界的局势有重要辅助作用。
图片
“以不干涉的名义进行干涉”
——美国国家战略的起源
文 | 克雷森
来源 | 《神圣同盟》
1823年11月19日,在与英国内政大臣亨利·阿丁顿会晤时,美国国务卿亚当斯声明:对英国来说,切断与神圣同盟的密切联系可能有困难,但美国坚决拒绝参与任何有关南美事宜的会议,除非南美新兴共和国与会。他坚称,没有任何会议可以“授权欧洲将手伸过大西洋”。谈到“欧洲议会制度”,亚当斯更是毫不客气:“美国政府认为这样的会议弥漫着有害空气,危害美国公使的健康。”在日记中,他还写道:“我强烈谴责欧洲国家武力干涉南美,所以我们拒绝参与欧洲的任何干涉行动。”
图片
作者:[美]威廉姆·佩恩·克雷森
译者:李勤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出品方: 华章同人
出版年: 2023-3
关于俄罗斯帝国大使波列季卡力劝美国加入同盟一事,亚当斯写道:“‘神圣同盟’总是用自己的原则来教育、指导我们。出于对‘神圣同盟’的坦诚,我们也应该礼尚往来。”
亚当斯温和的立场赢得了美国国会的支持。1823年12月,门罗的国情咨文就体现了亚当斯的主张。而对于美国符合英国立场的这一主张,英国议会的自由党人非常满意。1823年12月2日,美国发表国情咨文,即《门罗宣言》。1823年12月,门罗反对欧洲各国干预涉及美洲利益的问题。为进一步表明美国对欧洲事务敬而远之的态度,门罗和亚当斯还明确反对亚历山大一世以和平同盟的名义,建立国际会议制度。显然,美国早就意识到,欧洲的大国会议,无一例外,为了回避棘手的欧洲问题——因为利益纠葛,问题往往变得异常复杂——就团结起来对美洲指手画脚,甚至威胁恐吓。
《门罗宣言》还有一项重要内容:警告欧洲“不许再设殖民地”。美国之所以发表这条警告,是因为欧洲对北美的政策一直悬而未决。对美国在北美大陆的扩张,亚历山大一世没有用神圣同盟的兄弟友爱之说来加以反对。亚历山大一世虽然曾试图在亚琛会议的决议中,专设一个领土保障条款,但从未使用“协调行动”来迫使美国政府改变其在佛罗里达问题上多少有点儿蛮横的做法。美国这个年轻的共和国,反对欧洲大陆国家将自己的制度延伸到南美,以及企图“控制南美洲的命运”,当然更不允许欧洲大陆国家在北美洲为所欲为。因此,《门罗宣言》中附带有关于北美洲的领土宣言。这就让人联想到亚历山大一世著名的《1821年敕令》了。
图片
詹姆斯·门罗
《1821年敕令》被视为俄罗斯帝国开始向太平洋北岸扩张的标志。其中规定“从白令海峡到北纬51°,严禁除俄罗斯帝国国民以外的人经商、捕鲸或捕鱼”。同时还规定,距离俄罗斯帝国沿海殖民地一百意大利里以内的领海权属俄罗斯帝国,严禁外国商船靠近,违者将没收其船只。
美国驻俄罗斯帝国大使米德尔顿向西伯利亚总督斯佩兰斯基表示抗议,后者一再向米德尔顿说明,亚历山大一世完全是出于对美国的尊重,才放弃了视北方这片海域为领海的初衷。在没有收到任何指示的情况下,米德尔顿只能勉强援引了1493年的《教皇诏书》来反驳俄罗斯帝国,诏书规定“这片海域归西班牙王国和葡萄牙王国所有”。
然而,米德尔顿很快就意识到《1821年敕令》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同时发现,“在签署这份敕令前,亚历山大一世并没有过目”,那么“他的签名有可能是别有用心的人骗取的”,而骗取这个签名的人一定跟太平洋西北岸的贸易有利益瓜葛。然而,俄罗斯帝国驻美国公使安东尼奥坚称:无论如何,“俄罗斯帝国不会收回成命”。但同时,米德尔顿一再收到俄罗斯帝国的保证,“敕令绝没有您担心的意思”。在接下来的谈判中,确实有无数证据显示,亚历山大一世打算放弃自己的主张,但又不希望脸上无光。可以说,《1821年敕令》最重大的历史意义就是推动美国发表了重要政策声明和《门罗宣言》中的美洲“非殖民化”条款。
1822年2月,俄罗斯帝国大使波列季卡告知美国国务卿亚当斯《1821年敕令》的内容后,美国立即表示抗议。门罗总统质问俄罗斯帝国,为何在没有任何条约规定海域分界线的情况下,俄罗斯帝国自行决定以北纬51°划界?波列季卡回答,因为俄罗斯帝国的殖民地阿尔汉格尔斯克和美国在美洲最北部的殖民地——哥伦比亚河的入海口之间,恰好被北纬51°平分。虽然1822年12月国情咨文中提到了有关《1821年敕令》的问题,但直到1823年4月,新的俄罗斯帝国大使塞罗斯克肯抵达美国,两国才就此问题进行了磋商。塞罗斯克肯说明了亚历山大一世的态度,希望美国政府授权驻圣彼得堡大使米德尔顿,与俄罗斯帝国谈判解决两国有关《1821年敕令》的分歧。亚当斯表示同意,起草了给驻俄罗斯帝国大使米德尔顿的指示。
图片
《神圣同盟:拿破仑之后的欧洲与门罗主义》实拍图
1823年7月,俄罗斯帝国大使塞罗斯克肯应召前往美国国务院,并被告知美国政府改变了决定,南美洲和北美洲的领土今后将永远不再允许欧洲殖民。国务卿亚当斯做出这个决定首先是基于美国大使米德尔顿与圣彼得堡谈判的结果;其次是因为西班牙王国刚刚与美国签署条约,把北纬41°以南,从罗伯特·格雷船长大发现(1792年)和刘易斯与克拉克远征时期(1804年—1806年)就处于美国实际控制中的区域,全部割让给美国。
在英国和美国解决《1821年敕令》涉及的大片领土的主权归属问题前,这些领土由英国和美国共有。因此,抗议亚历山大一世的《1821年敕令》,符合英国和美国共同的利益,并且在《门罗宣言》宣布“非殖民化”原则前,英国和美国的政策似乎再次有了联手的可能。然而,1824年1月5日,美国大使拉什在伦敦与英国外交大臣坎宁商谈政务时,坎宁对拉什说:“门罗总统不允许欧洲在美洲再殖民的宣言,令他十分发愁,不知如何给查尔斯·巴戈特爵士下达工作指示。”坎宁还请求拉什在圣彼得堡谈判时,按照此前美国的提议,英美分别与俄罗斯帝国谈判,而不是三方一起谈判。于是,争取欧洲国家支持“非殖民化”原则,或者至少让这些欲壑难填的家伙暂时隐忍不发的重任,就只能由美国大使拉什负责了。在法兰西王国驻英国大使波利尼亚克举办的晚宴上,拉什表示希望法兰西王国不要出面反对,因为他即将面对“整个英国内阁的反对”。这样一来,欧洲国家就没有立即反对“非殖民化”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重要政策就逐渐稳固下来。同时,《1821年敕令》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1824年4月,即《门罗宣言》发表四个月后,美国大使米德尔顿代表美国与俄罗斯帝国签订条约,将《1821年敕令》划界的北纬51°修改为北纬55°。
《门罗宣言》向世界发布了美国外交的两大重要原则,即禁止欧洲国家将自己的制度扩展到美洲,摆布美洲人民的命运,以及禁止欧洲在美洲再设殖民地。美国国会既然做出以上声明,就需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即再次承诺不参与欧洲事务。
欧洲的局势立刻就检验了这个承诺的真诚性。希腊追求独立的斗争一直得到美国的同情。门罗总统打算授权拉什,协同英国政府干预希腊国内可怕的局势,甚至打算给希腊拨款。1822年12月3日,在国情咨文中,门罗宣称:“希腊人民再次展示出他们争取自由的迫切心情,震撼了全美国,美国人民也显示出深切的同情和支持。”同时,门罗表达了强烈的愿望,希望“这些民族能够重获独立,和其他国家平等地屹立在这个世界上”。多亏国务卿亚当斯的提醒,以及他对美国“不参与欧洲事务”政策的坚持,才遏制住了门罗总统援助希腊的冲动。
图片
THE END
图片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梁漱溟文化思想|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周晓虹对话钱锁桥|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杜春媚对话郭海平|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谷岳:我的行走之旅|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叶檀读者见面会|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谢辰生口述》|《袍哥》《年羹尧之死》《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旧影新说明孝陵》|《光与真的旅途》|《悲伤的力量》|《永远无法返乡的人》《书事》|《情感教育》|《百年孤独》|《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单向度的人》|《陪京首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诗经》|《霓虹灯外》|《植物塑造的人类史》|《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子夜》|《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骆驼祥子》|《朱雀》|《死水微澜》|《通往父亲之路》|《南京城市史》(新版)《被困的治理》|《双面人》《大名道中》|《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九王夺嫡》 |《乡土中国》|《白鹿原》|《冯至文存》 |《在城望乡》|《海阔天空》|《遗产的旅行》| 《城堡》|《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了不起的盖茨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