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丨吴国鼎:“四大赤字”有新提法,中国方案如何破解?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中国关于“四大赤字”的最新提法,也是中国对于全球治理面临形势的深刻判断。
■2023年1月,世界银行发布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报告显示,受通胀高企、利率上升、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正急剧放缓,甚至到接近衰退的程度。
■2023年2月,中国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明确了全球安全倡议的背景、核心理念与原则、重点合作方向、合作平台和机制。中国的全球安全倡议,回应了国际社会对全球安全的关切,展现了中国维护全球安全的坚定决心和责任担当。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选择。
百年大变局加速演进,“四大赤字”是中国对于全球治理面临形势的深刻判断,中国的应对深刻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为更好地进行全球治理、建设更美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图片
1、“四大赤字”的由来及涵义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格局正发生历史性变化。尤其是近年来,在大国博弈加剧、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化、单边主义、民粹主义抬头,冷战思维卷土重来,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
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
2019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又提出“信任赤字”,从而形成全球治理“四大赤字”的提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中国关于“四大赤字”的最新提法,也是中国对于全球治理面临形势的深刻判断。
和平赤字主要是指全球范围内局部战争、地区冲突以及种族冲突频发,导致和平遭到破坏,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处于动荡之中;
发展赤字表现为全球发展总量不足、发展动能不足和分配失衡,导致发展成果无法实现普惠和共享;
安全赤字主要是指霸权主义、冷战思维、大国博弈、集团化、“小圈子”等依然在国际关系中盛行,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互相交织,严重威胁各国和人类安全;
治理赤字主要是指全球治理体系遭受冲击和破坏以及全球治理供给不足,导致现有治理体系不能有效应对全球问题。
全球治理的“四大赤字”是密切相连、互相影响、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和平是基础,安全、发展和治理赤字的解决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安全是保障,一个地区、国家以及全世界要得到发展,必须要有安全作为依托。发展是目标,发展目标得不到实现,和平与安全以及治理都将失去意义。治理是手段,有效的治理手段和方式有助于和平、安全、发展等方面赤字的解决。
2、当今世界“四大赤字”加剧
和平赤字扩大,局部冲突和动乱频发。
近年来,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持续不断,恐怖主义猖獗,不少国家民众饱受战火摧残。尤其是俄乌冲突的爆发,使得全球和平形势雪上加霜。俄乌冲突中各方势力的卷入、冲突的残酷以及在冲突中发生的各种制裁与反制裁、集团对抗、恐怖活动等,都凸显了世界和平的脆弱性,再次提醒人们天下并不太平。
发展赤字严重,发展不足和失衡问题突出。
一是全球发展的动能不足。前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增长红利逐渐消耗殆尽,这使得全球发展缺乏科技革命支撑,推动发展的原动力缺失。
二是全球发展的总量不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导致全球发展总量增长不足。2023年1月,世界银行发布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报告显示,受通胀高企、利率上升、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正急剧放缓,甚至到接近衰退的程度。
三是全球发展失衡突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不同群体以及国家之间的发展鸿沟加大。这导致一些国家民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并由此导致逆全球化加剧。四是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交织,使得全球发展赤字更为严重。新冠疫情导致一些国家更加贫困,加大了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俄乌冲突爆发后,全球通胀压力增大,加剧了全球粮食和能源危机,这进一步影响了全球经济发展。
安全赤字加剧,人类遭受的威胁增加。
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冷战思维、集团对抗威胁持续上升,大国博弈升级、权力逻辑回归,地缘政治博弈和风险愈演愈烈。一些国家将自身安全建立在别国不安全的基础上,无视他国对安全的合理关切,热衷于搞“小圈子”“小集团”“小联盟”,鼓吹集团对抗、价值观冲突。除了传统安全外,卫生安全、网络安全、气候变化、难民危机等非传统安全也越来越影响到全球民众的生活,给全球安全增加了更多变数,使得全球安全形势更加复杂。
治理赤字凸显,治理规则缺失和失灵。
当前,全球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治理体系和多边机制受到冲击,治理赤字凸显。
一是联合国、IMF、WTO等既有全球治理体系运行机制存在缺陷,效率低下,而且由于成员国之间的分歧出现治理体系政治化趋势。一些国家将治理组织和平台工具化、武器化,肆意违反治理规则,扰乱全球秩序,甚至动辄退群,极端不负责任。这使得既有治理体系已经不能有效应对当前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二是对于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生物、国际移民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缺乏合法有效的治理机制来进行治理,这使得国际社会在危机发生时束手无策、应对乏力。三是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对全球治理造成严重的冲击。疫情凸显了全球卫生治理机制的僵化、全球产业链和供给链的脆弱以及全球各治理机制之间协调的低效。俄乌冲突不但使全球治理机制遭到了破坏,而且使得能源、粮食、难民等问题的治理遭到了困境,导致出现全球性危机。
图片
3、破解“四大赤字”的中国方案
坚持协商对话以解决和平赤字
中国崇尚和平共处、以和为贵,推崇包容互鉴的文明观。坚持文明多元化,互鉴互学,有利于消弭不同民族、种族之间的矛盾、歧视和敌对,从而有利于世界和平。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反对为一己之私挑起争端,激化矛盾,反对以邻为壑,损人利己。在处理国际争端中,中国倡导以协商对话方式和平解决争端,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中国的和平崛起道路也为世界和平树立了典范。新中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靠的是勤劳和艰苦奋斗,而不是对外扩张和掠夺。中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崛起之路。
坚持普惠共享以解决发展赤字
中国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面对全球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以及单边主义、民粹主义的盛行,中国倡导世界各国凝聚发展共识,开展全球发展合作,推动共建全球发展共同体。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呼吁围绕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构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一带一路”倡议则给全球发展增添了新动力和新能量,为促进全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坚持合作共赢以解决安全赤字
中国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倡导摈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思维,摈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以合作促安全。为创造安全的国际环境,中国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立足于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倡导通过谈判消弭冲突,通过协商化解争端,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从而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2023年2月,中国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明确了全球安全倡议的背景、核心理念与原则、重点合作方向、合作平台和机制。中国的全球安全倡议,回应了国际社会对全球安全的关切,展现了中国维护全球安全的坚定决心和责任担当。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以解决治理赤字
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全球事务由各国人民商量着办,积极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中国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并引领全球治理变革,坚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及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并坚持人类命运应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由各国共同制定,各国应该遵守国际规则,不能搞“合则用、不合则弃”的双重标准。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全球经济合作的平台,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的重要途径,其有利于缓解国际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矛盾。
总而言之,大国博弈、俄乌冲突以及新冠疫情交织,使得全球治理“四大赤字”进一步加剧,严重影响了国际社会对于全球安全、发展、社会等的有效治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宗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同国际社会一道应对“四大赤字”。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为实现全球“善治”,为建设更好的人类社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吴国鼎,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