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一河丨黄浦江浦东段堤防

图片
图片
黄浦江浦东段堤防
引言 >>>
黄浦江和苏州河(以下简称“一江一河”)是上海的两条母亲河,是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代表性空间和标志性载体,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滨水景观。黄浦江作为长江汇入东海之前的最后一条支流,是上海市最大的河流,具有防洪、供水、排水、航运、生态、景观、旅游等综合功能,两岸堤防是上海防汛“四道防线”之一。苏州河是黄浦江的主要支流,贯穿上海市中心城区。一江一河两岸堤防全长605千米,贯穿了全市除崇明区外的15个区
堤防,是指沿河岸边修筑的挡水建筑物。市水务局是一江一河堤防的行政主管部门,市水务局所属的市堤防建设运行中心负责一江一河堤防设施的建设及运行管理。其中,黄浦江上游干流段、红旗塘、太浦河、拦路港、大泖港堤防设施日常管理工作由市堤防泵闸建设运行中心具体承担;黄浦江中下游堤防设施日常工作由所在区域水务局负责监管,具体工作由区水务局确定的堤防设施管理单位承担。
黄浦江浦东段堤防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浦东新区黄浦江防汛墙北起吴淞口,南至闵行区界临江水厂,共234个岸段,全长约60公里。黄浦江浦东新区段防汛墙采用黄浦江千年一遇高潮位(1984年标准设防),为Ⅰ等工程1水工建筑物。
图片
黄浦江浦东段堤防建设历史
黄浦江将上海地区分隔成浦西和浦东两个部分。“浦东”作为一个区域,其名称在明代中叶以后就开始出现。在嘉靖和万历《上海县志》上都记载着:“……由闸港而下,若盐铁塘、沈庄塘,若周浦,若三林塘,若杨淄漤,此为浦东之水也”。到清代,“浦东”这一名称的使用已非常普遍。浦东的区域,历史上时有变动。经国务院批准,1993年1月1日浦东新区管委会正式挂牌成立,辖区地域为黄浦江以东、长江入海口南侧的三角形地块,包括原南市、黄浦、杨浦三区的浦东部分,原上海县(现为闵行区)的三林乡,以及川沙县全部。
近年来,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浦东逐步拓展美化城市涉水空间,以历史风貌为载体,以功能多样为特色,以惠民为民为宗旨,开展了一系列沿江景观带建设,市民可以“推窗见绿色、漫步进公园”。从杨浦大桥延续至徐浦大桥,浦东滨江22公里岸线已实现贯通,是滨江贯通岸线最长的一个区。滨江岸线结合地形地貌巧妙地建成标高6.00米~7.00米左右的防汛墙,为保护滨江地区安全发挥着实质性的功能。滨江岸线广泛应用了两级挡墙式防汛墙结构,其一级防汛墙(驳岸)及沿河土坡,常被开辟为休闲区域,从水安全的角度考虑,它是驳岸,是一级防汛墙,从水景观的角度看,就是亲水平台,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与母亲河人水亲密相近的环境。行走于东岸滨江,从前滩、后滩、世博公园的浪漫芦苇滩,到陆家嘴滨江大道的摩天大厦,再到上海船厂、民生码头筒仓的工业遗存,自然与人文,历史和现代,交相融合。
图片
东昌路码头——>东昌滨江绿地
东昌路码头原名华道码头,由英商太古洋行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兴建。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为日商日清公司占领。1945年,抗战胜利后改为招商局第五码头。1949年解放后收回国有,由上海港务局管理,同时改名东昌路码头。
1951年12月,上海港第一装卸作业区成立。成立时,管辖范围以杨家渡码头、张家浜码头、老白渡码头的装卸、库场堆存为主,同时兼管私营鸿升、安记、中华北栈和英商太古码头的装卸服务。
1954年12月,接管英商太古轮船公司在沪浦东的码头仓库,改东昌路码头。1985年,改上海港东昌装卸公司,管辖范围为北邻立新船厂,跨东昌路和杨家渡两轮渡站,南至国棉二十七厂,由游龙路码头、鸿升码头、东昌路码头、杨家渡码头、安记码头组成。主要业务装卸化肥、盐、矿建、橡胶、糖等大宗货物及零星外贸货物。
2002年,国务院宣布上海黄浦江两岸开发,上海港东昌装卸公司停产。2004年10月,东昌滨江绿地开始建设,2006年11月建成对社会开放。
图片
图片
上海船厂——>船厂滨江绿地
1862年英商初创建时,它是祥生船厂,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演变为上海船厂,我国第一艘出口万吨轮“绍兴号”就是从这里下水的。
2005年船厂搬离,老船厂旧址全新蜕变为现在的陆家嘴滨江金融城,最靠近黄浦江的老厂房被保留了下来。
如今,整个老船厂的外部就好似一个大型的博物馆,曾经喷发出浓烟的烟囱、锈迹斑斑的铁制楼梯、红砖斑驳的砖墙、磨损老旧的立柱、充满历史沧桑感的窗栅、黑色铁索桥、蜿蜒的行车轨道、两个百年巨型船坞,这些工业化的标志都还静静待在远处,似乎可见当时机器轰鸣、焊花飞舞的大生产景象。
走出船厂,旁边就是滨江大道,数十个铸铁系缆桩一字排开。其中有两个超大系缆桩,一个是1930年建造的,一个重达150吨,与重达6.5吨的船用海锚一起成为历史。
图片
图片
八万吨筒仓——>民生滨江绿地
水泥色的几排混凝土筒仓静立江畔,形成一排连续而厚重的立面,与杨浦滨江隔江相望。步入其中,硕大的空间中,依然留存着30个锈迹斑斑的圆锥体漏斗,粮食从中间倾泻而下,是这个“天下粮仓”原本的风貌。而如今,你可以乘坐手扶电梯扶摇而上,凝视玻璃幕墙外的悠悠江水,伫立在滨江畔的橘红色大吊车,正是这个曾经的亚洲大型码头之一的见证者。
民生码头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上世纪初的英商蓝烟囱码头,它是当时远东地区知名度最高、设施最好的码头。坐落于民生码头核心位置的8万吨筒仓,建造于上世纪90年代初,曾经是亚洲最大的粮仓。随着黄浦江岸线产业转型、工业外迁,8万吨筒仓也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褪去它原有的仓储功能。
工业时代的繁华褪去,沉寂多年的民生码头随着浦江两岸贯通而焕发新生,8万吨筒仓也将以此为契机完成了它的转身。2017年,借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契机,八万吨筒仓改建开放,重新回到公众视野,成为滨水空间的一部分、黄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贯通重要的节点。
图片
图片
浦东新区黄浦江堤防精细化管理
浦东新区防汛墙管理部门深入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重要理念,逐步科技赋能和拓展美化城市涉水空间,同时着力提升防汛墙日常养护水平,深入推进标准化管理,层层落实防汛安全责任制,努力将黄浦江防汛墙打造成城市防汛安全的生命线和风景线,绘就一幅水岸相依、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美丽画卷。
图片
坚持人民至上,打造安全堤防
浦东新区堤防管理部门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管理部门对全区黄浦江防汛墙每年都安排一次以沉降位移观测为主的常规“体检”,对于运行15年以上的防汛墙还会安排全面深入“体检”——安全鉴定,确保堤防设施结构安全,运行正常。
图片
践行新发展理念,打造绿色堤防
为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浦东着力对滨江堤防岸段进行了景观提升和基础设施升级,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功能,提升城市颜值,同时注重公共环境的塑造与历史风貌的串联,精心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空间,努力提升市民和游客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图片
强化科技赋能,打造智慧堤防
随着现代化技术、通讯、计算机、视频等科技的高速发展,防汛墙智慧化管理已经不再遥不可及。浦东防汛墙管理部门将网格化人工巡查和智能监测系统有机结合互补,不断完善网格化巡查体系,不断提高智慧监管水平,做到全岸线、全覆盖、全天候巡查。局部重点区域安装的24小时自动测量和智能风险监控设备,可以全过程记录巡查上报事件和处置结果,有效地弥补了人工巡查的不足,为今后工作重心由风险应急处置逐步转向风险常态化管控创造了条件,也为堤防管理科学化、信息化、智能化奠定了基础。
图片
按照市、区水务局的统一部署,浦东防汛墙管理部门积极推进堤防设施标准化管理,细化了浦东新区堤防标准化管理评价细则,从工程状况、安全管理、运行管护、管理保障、信息化建设等多个维度全面评估堤防管理工作,初步构建了堤防标准化管理体系。至2025年底,全区防汛墙将全面达到市、区两级堤防标准化管理要求。
堤防建设运行中心
浦东新区海塘和防汛墙管理事务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