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安文艺】隆安白鹤岩(历史文化)

隆安白鹤岩
文/陆有作
白鹤岩位于隆安县城北面3公里处,岩洞深55米,宽、高各 7米,分前后两洞。有史料记载,洞内一钟乳石形似白鹤,用石击之,戛然有声,古人谓之“鹤鸣九皋”,白鹤岩因而得名。
该洞自明清以来一直是县内重要的游览名胜,是著名的“隆邑八景”之一。这里洞内曾经供奉观音大士,有道士在此处炼丹,当时山林浓密的城郊静谧之处成为羽流修炼的极好地方。约摸到清代乾隆年间,文人雅士和地方官员开始培育白鹤岩风景,并陆续在洞口建设一些观景设施,山顶则建有奎光阁等。南宁知府邱庭隆在嘉庆三年撰写的《新建榜山书院记》中就盛赞白鹤岩等风物:“(书院)其地左为学宫,近圣人之居,又有白鹤诸岩,清江九曲,映带环绕,诚居业之胜地而主讲之名区也。”
清嘉庆十三年知县张树绩在《榜山书院碑记》将书院地理方位的独特与白鹤岩联系在一起:“三台耸峙于前,群峦拥护于后,左有白鹤诸岩,右环清江九曲,地势宽平,朝揖秀丽,聚一方景物之盛……莫善于此”。
其后白鹤岩屡有重修。清道光元年(1821)知县钟孚吉重修岩洞内外设施并刻碑记载;民国二十二年(1933)春季,省咨议局议员陆杏林等本县名流筹资再次重修洞口和山顶观景亭阁,洞口建访鹤亭和一座三楹的丹房,山顶建有白鹤楼。据采辑记载,这些建筑物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被拆除,至解放前夕各种设施已全部崩毁,现在洞口内的地面仍可以看到很多墁地的青砖。
白鹤岩在一座小山的山脚下,洞前有农田和小溪。小山南面一个洞口,山的北面有一个后洞口。除前后两个地面洞口外,洞内还有两个通天洞直通山顶。一个通天洞圆形,直径约2.5米。另一个通天洞近椭圆形,比前洞大一倍,原来的白鹤楼就建造在通天洞上。有意思的是,椭圆形的通天洞对应的地面,有一个形似脚印的大凹痕,传说这是八仙之一的李铁拐从上面踩通了山体并在洞内留下的脚印。遗憾的是这个“脚印”已经在后来某企业洞内建设中被填平。
图片
白鹤岩洞口现存摩崖石刻七幅。第一幅“古白鹤岩”四个大字,字高26厘米、宽26厘米,横排。落款“闽武钟孚吉书”。钟孚吉是福建武平人,嘉庆二十五年任隆安知县。道光辛巳年(道光元年,1821年)冬月由他主持重修白鹤岩,壬午年(1822)三月落成。原来立于岩内左侧的《修白鹤岩记》石碑已经于1986年前后被毁,只留有基座石上一个凹槽。
第二幅宽88厘米、高65厘米。是竖排的五言律诗一首:“斯岩别有天,幽雅却无边。石立形如鹤,溪流声似弦。清风生嫣嫣,爽气挹绵绵。好景真堪赏,盘桓不忍旋。”署名处部分文字损毁严重,可辨认的有“容县覃扶之题道光廿六年秋”等字。
第三幅石刻宽165厘米、高42厘米。“阆苑福地” 四个大字横排,字高33厘米、宽29厘米。前款“大清光绪廿六年仲秋”,后款“昭潭仇铣敬刊”。全部文字均为阳刻。
第四幅石刻宽51厘米、高63厘米,竖排,是一首无题诗:“龙隐虽云最著名,谁知鹤立夐其形,廉藏古洞非关俸,守比孤松倍耐情,安得九皋鸣盛世,永随三宝镇隆城,重新楼阁称觥祝,寿美同呼万岁声”。落款“岑溪黄文衡题”。黄文衡是广西岑溪人,1932年任隆安县长。
第五幅宽36厘米、高42厘米。前款小字“民国廿二年秋”,八个大字“天原非小,山不在高”,竖排。署名“邑人黄朝桐”。黄朝桐是本县古潭乡中真村头屯人,清宣统元年(1909)拔贡,是民国二十三年《隆安县志》的主要编纂人之一。
最后两幅石刻在洞口的右侧高处,竖排,各高155厘米、宽55厘米。其文“鹤岩胜景,蝶县奇观”。两幅石刻的右侧另刻一行较小文字“民国癸酉春重建”。落款为“岑溪黄文衡题”,民国癸酉年即1933年。
因山洞岩石属红砂砾岩,容易风化破碎,加上多年没有采取保护措施,部分石刻有所损坏,保护这些宝贵的摩崖石刻已经列入计划之中。
山洞口的地面留有前代建筑墁地的青砖和一些被毁坏的石柱础。这些遗物曾经见过几个朝代各路官人在这里觥筹交错,曾经听过游览山洞的文人墨客观景吟诵唱和。
作为白鹤岩重修的主事,陆杏林先生没有在洞口留下题刻,只在题写访鹤亭匾额时写下了一些文字。但是民间一直流传有这样的说法,在建好山顶的白鹤亭后他提议向各界征楹联并亲自拟了下联:“白鹤岩上白鹤亭白鹤亭上白鹤停”,直至他逝世,各地文人和民众都没有对出合适的上联,多年后楼阁被毁。
陆杏林(1875~1942),字雨林。城厢镇拱搁街人。清代副贡四品衔。宣统元年(1909)被选为广西省咨议局常驻议员,后任奉议州知州。民国初年先后任百色府长、南宁知县、合浦知县,民国七年(1918)3月升任钦廉道尹。民国二十二年捐资并主持修缮白鹤岩。著作有《钦廉道课士录》和《觉非集》一卷。
《广西旅行记》是湖南醴陵人、旅行家田曙岚在民国时期出版的著作,其中有对“隆安八景”中的白鹤岩较详细记载:“(民国二十二年)八月六日,上午天晴……行二里许,白鹤岩山顶之亭已遥遥在望。岩位于县西四里,岩前有访鹤亭,系今年春间所建。抵山麓,憩息亭中,俄而进洞游览,洞深约二十丈,广约二丈,高亦如之。四旁石乳结成楹柱、钟、鼓等形,中立一石,形略似鹤,岩即以此得名,稍进,上有一窍通天,作椭圆形,再进即达后洞,由此纡陟数十武,便达山顶,有楼建其上,名白鹤楼,亦春间所建。然察其构造,殊不坚固—中空,盖特留岩中窟窿通光之用。环行楼之四周,颇具戒心,有如临深渊而履薄冰也。继返访鹤亭,而盛宴早设矣,一行男女十余人分坐两席,觥筹交错,各尽其欢。”
借助田曙岚的游记,我们可以想见当年白鹤岩的秀丽风光,想见那里完备的景观设施和纷至沓来的各方游人。而赋予白鹤岩诗情画意的最有影响的人当属本县震东村那旭屯的潘受莹先生了。
潘受莹(1871~1953),字朗轩,清代光绪丁酉(1897)拔贡。民国三年(1914)任县视学,游白鹤岩后遂作七言古体《游白鹤岩》10 首。遍征和诗,响应者有武鸣黄诚沅、江西徐琢成、山东王师曾、桂林许晋祁、杭州朱素贞、武鸣陶天德、同正曾鸿燊和本县黄规文、梁恒镒、周建勋、蒙吉、梁凤钿、黄朝桐等等。后来诗歌集结成书,曾鸿燊于1919年秋为《白鹤岩唱和集》题写书名,黄朝桐为该诗集写序。潘先生之子潘启荣于1927年将《白鹤岩唱和集》付印。诗集共收录了37首诗歌,其中包括潘启荣的《学家君诗一首》。
关于白鹤岩的诗文除以上所列,还有钟孚吉《白鹤岩纪游》和《重九日游白鹤岩》、唐焕文《重九日游白鹤岩纪事》、农泉光《恭读潘老朗轩白鹤岩唱和集并叠韵呈正》和《游白鹤岩步朗轩先生韵》、骆黄锦《题白鹤岩》、梁建康《题白鹤岩》、陈国球《题白鹤岩》、阮寿尊《白鹤岩》、陆杏林《题白鹤岩前访鹤亭匾额》等等。
白鹤岩同时也是一处重要的革命遗址。1930年2月4日(农历正月初六)起的三天三夜,在隆安县城西面和南面的山岭周边,红七军以不足两个团的兵力和新桂系师长李画新率领的三个团和一个加强营的国民党军队展开激战。在这场著名的隆安保卫战中,我红七军和县城战地指挥部就设在白鹤岩(土名那鸡),李明瑞、张云逸、韦拔群等红七军将领曾经在此岩洞里亲自指挥战斗。1982年,红七军老战士黄明政(广西凤山县人)曾经回到当年战斗过的隆安城访问,他还特意与隆安各界人士共11人在白鹤岩内拍了一张合影,为隆安战斗指挥部留下了珍贵的史料。1989年县人民政府将白鹤岩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隆邑八景之一的白鹤岩,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妙境,也是一个充满传奇故事的胜地。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