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楚军与汉军决战垓下。项羽陷十面埋伏,兵少粮尽。虞姬拔剑自刎,以解夫君突围后顾之忧。这段“霸王别姬”的经典故事,成为千古绝唱,感动着无数人。
据考证,虞姬死后,项羽将其葬于“霸离铺”东2.5公里处,也就是现在灵璧县“虞姬村”内的虞姬文化园。这座“凄美之墓”,时至今日还有诸多传说,也有不少“玄幻”的未解之谜,让它更具神秘与厚重。
一座无头虞姬墓?
墓园内,有一虞姬站立雕像,汉白玉雕琢而成,高3.4米。她手拿书简,目视前方,气定神闲,形象优雅,线条流畅,尽显雍容华贵气质,冰清玉洁品德。神道两侧是汉代乐甬,手持不同乐器,守护着霸王之姬。
历经两千多年风雨,历朝历代政府都很重视虞姬墓的修复,故尚存至今。墓前之碑立于民国十四年,由时任天长县知事、权灵璧县事的宋毓衡所立,刻有“西楚霸王虞姬之墓”。两侧的楹联“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是一副藏头联,上下联第一个字点出虞姬。
千百年来,有传说这是一座“无头”虞姬墓。理由是,项羽突围的时候,因舍不下虞姬,就把她的头割去带走了。灵璧县文化学者及相关史学研究者考证,否认了这一传说的真实性,认为这是一个误传。
一位当地文化学者认为,项羽失败后,刘邦建立大汉王朝。虞姬老家姓虞的人怕受牵连,就把虞字的头去掉,改姓吴。因此,就有无头虞之说。
“项羽割虞姬头的说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也是相悖的。”这位文化学者还认为,“古人都讲究全尸而葬,如果没有了头,还要制作割假头安葬。项羽这么爱虞姬,怎么舍得割下她的头呢?”
墓上桃花每28年枯萎再生
清明时节,草长莺飞,细雨润物。虞姬墓上,桃花又开,芬芳迷人。慕名而来的人们,见桃树根浅枝细,多有诸多不解——这是两千多年的古墓,墓上桃树为何不见参天之貌?
景区多名工作人员道出一奇事:这株小桃树,是不久前老树枯萎后,重新长出的新桃树。墓上桃树花开洁白,桃果却苦涩寡味。它的枯萎与重生,每28年轮回一次,每当老树枯萎,就会从根部长出新的枝芽,直到28年再“轮回”。而史料记载,虞姬拔剑自刎时,年龄也是28岁。
如此巧合,让这座千年美人墓,增添了几分神奇色彩。当地人说,这洁白无瑕的花儿,就像年轻美丽的虞姬,而苦涩的果子,又如同她生命与婚姻的结局。不得不让人感叹,这是千百年来,虞姬在倾诉衷肠。
后庭花开映“坚忠”
虞姬墓冢后上方,有一颗小树植株繁茂。每年会长出多彩绚丽的花果。这株小树,是2010年之后,重修虞姬文化园时,墓冢上不经意间长出的小芽儿。
景区工作人员证实,第一年只是个小芽,也没人在意它。没想到第二年小芽变成小树,开出的花色彩斑斓,吸引了不少游客。大家也在疑惑,这到底是什么花呢?于是查阅资料,请植物专家鉴定。最终证实,这株树的名字叫后庭花。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景区工作人员觉得不可思议,“这个后庭花也太应景了,商女不知亡国恨和虞姬拔剑自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体现了虞姬的大义凛然啊!”
宋代王灼著《碧鸡漫志》记载:“吴蜀鸡冠花,有一种小者,高不过五六寸,或红,或浅红,或白,或浅白,世目曰后庭花。”
另有徐光启《农政全书》引明代朱橚《救荒本草》称,后庭花,一名雁来红,人家园圃多种之。其叶众叶攒聚,状如花朵,其色娇红可爱,故以名之。
石碑里长出“悲桑树”
虞姬墓西侧石碑,立于光绪二十七年(1882年),碑上刻有清代外交官杨兆鋆作词,周延华书的《虞美人》:“楚歌声逐愁云起,夜帐明灯里,振衣献舞拭龙泉,拼取一腔热血洒君前。顾骓无语军情变,似血刀光乱,桃花片片堕东风,化作源头芳草泪丝红。”这首词描写了虞姬伏剑自刎,香消玉损的情景。
而“化作源头芳草泪丝红”,讲的是一个传说:虞姬拔剑自刎后,鲜血流到哪里,哪里就长出朵朵红花,人们叫它“虞美人”。春天一到,虞美人开始发芽,到了夏天,满园虞美人花,随风翩翩起舞,像在欢迎游客的到来。
墓冢东侧一碑,立于民国14年(1925年),是宋毓衡重修虞姬墓时所立,刻有宋毓衡所写《重修虞姬墓记》碑文。碑文用对比的方法,赞美虞姬对爱情的忠贞刚烈,介绍了虞姬墓的位置、影响,重修的时间和经过。
2013年,当地文旅部门和景区为保护石碑,在碑上封了一块玻璃。碑与土完全隔绝,甚至水分和空气也稀薄,玻璃罩内竟自发长出了一颗桑树苗。虞姬墓文化园3公里内,没有一棵桑树,如此密封的环境里,种子如何从天而降?又是如何生根发芽成树的呢?这个迷至今没有人能解开。
日前,这棵封闭在石碑里的桑树,长势良好且已发出了绿芽。它成为了碑上长桑的独秀,也成为当地人津津乐道的“玄迷”。
有人总结道:“碑桑”?“悲伤”?
也许,这寄托了人们对虞姬离开的悲伤情绪吧!
来源:凤凰江西新媒体 文\图 朱汕 李子牧 尹凌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