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官宣:清理编外人员,医院在列!

近期,《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中提到了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相关问题。《改革方案》指出,地方党政机关人员编制精减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结合实际研究确定。
基于此,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打响了编制改革的第一步。
3 月 20 日,哈尔滨市政府公布了《哈尔滨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人清理规范工作方案》(简称《方案》),编外用人清理规范工作从 3 月开始到 6 月底结束,分自检自查、组织实施、检查督导三个阶段实施。
图片
《方案》中提到,医院、高职高专、公证处、仲裁办等用人主体要结合专业和实际需要,自主开展自聘人员清理规范工作,并逐步将已自聘人员转化为社会化服务外包形式。
什么是编外人员?
简而言之,编外人员是指未进入编制的人。在很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因为出现了原有编制的工作人员难以承担的工作量,那么该单位就会在编制以外招聘员工,这些人就统称为编外人员。
编外人员不是由当地的组织部、人事局组织考试招聘,而是由用人单位招聘的工作人员。
编外人员通常又可分为工勤人员、合同制工作人员、临时工。
为什么要清理编外人员?
参考卫生部关于发布《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 则 试 行 草 案》的 通 知内容可知,目前国内编外人员众多,仅仅以目前我国的医疗系统为例,编制人员比例约为 60%,而编外人员则达到了 40%。
这个比例的高低,差异主要在于不同地区和医院的管理模式和政策规定。基于庞大的编外人员群体,适时、适度的清理非编制内人员,让编制内的医务人员发挥能动性,是此项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那么为什么要清理编外人员呢?主要有以下 2 点原因。
1. 人员庞大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司长许树强介绍,目前公立医院编制标准严重滞后且没有落实,编外人员占比较高,占到了51%。所以不管是从编外人员的绝对数量,还是人员占比而言,编外人员数量都相对庞大。
同时随着近年来我国对正式编制的严格控制和日益增多的社会公共事务,很多地方的编外人员数量仍然还在不断增加,因此,清理编外人员的呼声逐渐高涨。
2. 损失相对轻
清退编外人员,最大的负担就是经济补偿金,每满一年工作年限支付一个月经济补偿金,但在机关事业单位,虽然很多编外人员在各类福利加持下,其实每月到手收入相对而言并不低,但去除福利之后,补偿金并不多,机构可以承担。
和精简正式在编职工不同,清理编外人员不管是工作程序、还是工作阻力都相对较为容易,而且从各地清理编外人员的工作实际情况来看,基本上不会引起不稳定因素。
清理编外人员之后,缩编是大势所趋
一方面,随着哈尔滨打响了清理编外人员的第一枪;另一方面,各地亦在逐渐缩减事业单位编制,严控入编人员数量。
早在 2016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相继印发文件,指出要「落实医疗卫生机构用人自主权,进行编制管理方式改革,逐步实行备案制,以聘用制等方式形成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去编制化,实行聘用制(合同制))
同时,国家卫健委在疫情期间《关于优化医疗卫生发展环境,提高医护人员待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答复中,「公立医院编制资源必不可少,公立医院编制非但不能弱化,还需进一步强化保障措施」。
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的发文,到《建议》的答复可以看出,二者在对编制改革内容上:一方面是要弱化编制,但另一方面要强化编制。那么两者最终哪个会作为改革的主要方向进行实践呢?
从近几年的医疗机构招聘可以看出,编制的整体数量是在逐渐缩减的,更多的是偏向了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以及临床一些相对收入较低,风险较大、辛苦程度较高的科室,如儿科、ICU、麻醉科、急诊等。而普外科、肿瘤科、内科等基本不再给予相应的编制名额。
所以其改革的方向不难看出,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的编制管理给予基层医疗更多的编制名额,让愿意下基层的医务人员通过给予相应的编制使其留下来;而对于一些特殊科室,则给予相对于其他科室而言更好的保障(给予编制),让部分紧缺人才专业有医学生愿意去从事。
清理编外人员,缩减编制—殊途同归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因素的加剧,全国医疗机构的工作量和需求在不断扩大,拥有编制的人员早已无法满足需求。
此外,在实际工作中,编制人员数量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浪费和闲置,这种现象既浪费了公共资源,又对本应高效快捷的医疗服务直接造成了影响。
针对上述情况,医疗行业一直在启动一系列制度改革以及内部管理优化的尝试。例如,创造性的大力发展可延续性非编制职位,进一步加大医护人员招聘力度,加强医务人员的考核与培训力度,提升其技能和服务水平等,这些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成效。
本文作者:陈陈
参考资料:
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中国新闻周刊:哈尔滨清理编外人员,释放什么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