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能讲清瑞信暴雷的前因后果及后续影响,我们用一万字来讲清楚

开篇:
瑞信还是倒下了。17号的时候我们预测它将以一种对大家都安全的方式被巨头分食掉。
图片
只能说,我们作为年轻人,果然还是太年轻了,忘了瑞士这个所谓的中立国根本不是什么善茬儿——它用一种完全称得上不要脸的方式,把瑞信给处理了。
这事情的影响非常巨大,而它的成因,也就是瑞信的倒下,也比一般自媒体说的复杂得多,所以这期视频,我们将尝试把这些问题都串联起来,一次性为大家讲解清楚:瑞信到底怎么了,它倒下后瑞士这样的处理方式有多无耻,以及在我们的分析框架里,这个事情到底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由于这期万字文章确实比较长,干货和知识点确实有些过于丰富,虽然我们已经尽量通俗化,但或许还是要多次观看才能消化吸收,所以建议大家先点个关注和收藏,方便反复观看。
好,让我们开始吧。
瑞信倒下的时代大背景是什么?
瑞信的倒下,主要原因是瑞信自身的问题。可它的大背景,其实是08金融危机之后,受累于美国转嫁其成本,欧洲的银行们整体都处在长期的挣扎之中。
那一次金融危机之后,欧洲很多国家受到巨大冲击,以至于经济困难,加上美国向来惯用的经济和金融手段去进一步转嫁成本,最终引发了2010年著名的欧债危机。从希腊,一路蔓延到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尽管欧盟和IMF向这些国家提供了紧急援助贷款,并让它们做出了相应的政策调整,但欧洲各国还是在这些冲击下开始走下坡路。
到2014年6月,欧洲普遍进入负利率时代。
图片
这更是进一步对欧洲的金融行业产生负面影响。自此,不单单是瑞信,就连瑞士银行和德意志银行这些巨头也为了业务,不得不涉足一些有风险的领域,以至于它们都纷纷卷入诸如洗钱、被调查、巨额罚款等风波之中。
到2017年左右,欧洲银行的数量相比08年已经少了接近四分之一,而其它活着的银行其实也不过是苦苦求存。像德意志银行,其股价也都是一直疲软,根本没法和美国的大银行,比如摩根大通去竞争。
到了2018年,土耳其里拉贬值带出一场经济危机,再次重创欧洲经济。2020年新冠疫情,给欧洲带去更大的创伤。最后就是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算是真正被拽入了危机的深渊之中,基本不可能在短期内爬起来了。加上这个过程中瑞士作为一个所谓中立国居然参与美国的制裁,直接吞了俄罗斯的海外资产,基本上把欧美金融体系的信誉给搭进去了,搞得全球都紧张得不行,开始去美元化浪潮了,那么欧洲的金融系统就更难受了。
图片
这就是瑞信所处的宏观背景。它从未真正摆脱08年美国引爆的金融危机的影响,或者说,美国对欧洲的成本转嫁,以及对欧洲的吸血,从未停止。叠加欧美金融体系信誉的逐步瓦解,瑞信举步维艰之下,自然就会倾向于寻找高回报的业务,而这自然就带来高风险。
当然,瑞信虽然所处的大环境压力很大,利润空间也被挤压得很厉害,但它出现如今的问题,自身是要负更大责任的。就算没有美国制造的危机带来的欧洲金融大环境,就按照此前瑞信的操作,自身暴雷也是极其正常的了。
瑞信的问题我们到底应该从哪里切入?
而瑞信的问题,可不是最近才有的。此前瑞信高层对前雇员搞监视的丑闻;自己帮毒贩在保加利亚洗钱还被发现,然后被刑事定罪了;还卷入了莫桑比克的腐败案;更是把大量客户数据泄露给媒体等等等等一大堆精彩的八卦故事,就足见其问题。
不过大家也知道,我们是做经济面和金融面分析,顺带通过这些分析做一点地缘和币缘分析的,所以八卦我们先不聊,还是直接来聊一下持续挺久了的,但在这次暴雷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两件事情。
首先是韩国人比尔·黄的事情。这个事情并不复杂,没什么真正需要注意的地方,也翻来覆去被很多人讲过了,我们也专门出过视频,所以就简单带过吧。
图片
总的来说就是,比尔·黄通过高杠杆的业务去搞中概股,结果受到美国单方面地缘政治打压的影响,中概股一下子出了不少问题,比尔·黄也因为杠杆,把自己蛋都给杠爆了。而瑞信此前因为给比尔·黄做担保,在这次暴雷中损失了55亿美元。
连巴菲特的老搭档,查理·芒格都评价说,参与比尔·黄业务的投行都是傻瓜,而瑞信是最大的傻瓜。可见这次损失有多么拉胯和离谱。
为此瑞信受了不小冲击,但说实话,还没有到伤筋动骨的程度。
其实对瑞信影响更深,也最能体现瑞信本身问题的,是另一个事件。
那就是Greensill,格林希尔相关的事件。
图片
尽管很多自媒体已经讲过这件事,但我不是针对谁,目前几乎所有自媒体都没有把这个事情讲对,也没有把背后的关键点给讲出来,而且都非常简单地进行了归因,这其实是不对的。
那格林希尔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这个就要从2019年的软银说起了。
在那一年,孙正义的软银愿景基金给格林希尔投了15个亿,让其估值一下子去到了40亿美元,霎时间,格林希尔成了一级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新星。
图片
那为什么软银愿意给这样一家公司投入15个亿呢?这就要说到格林希尔这个公司,和软银自己的小算盘了。
格林希尔成立于2011年,原本是玩供应链金融的,给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替企业解决供应商的流动性难题。这听着很高端对吧,金融向来都是拿高端词儿、大词儿忽悠人的,其实这公司的业务模式很容易理解。
比如有两家企业,一家是供应商,要给别人提供各种原料啊、服务啊这些的,另一家是甲方,也就是花钱买服务啊、原料啊这些东西的公司。甲方朝供应商买东西,东西到了,其实甲方不会立刻打款的,做过供应商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如果自己不是什么特别强势的供应商,甲方总会给你一个账期,短则两三个月,长则半年甚至更久。
这种情况下,供应商的现金流压力还是不小的。这时候格林希尔跑去跟供应商说,这样,我先帮你把甲方的钱给你,不过呢,我这边需要一点折扣,比如甲方应该给你100块钱,但是需要半年后,我可以现在立刻给你,就是呢,要打个小小的折扣,你实际到账是95块钱,余下的事情你不用管,我去找甲方谈。可实际上,格林希尔早就跟甲方谈好了。甲方要付货款,其实也容易有现金流压力,那么格林希尔就可以给甲方贷款,比如给个2%利率的贷款,专门帮甲方解决货款的问题,回头甲方再还款就行了。
图片
随后格林希尔再把这样的一个业务证券化,打包成不同的债券之后卖给华尔街上的第三方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入手之后,扣掉一点利率再打包成投资产品,卖给各路投资人。
好了,格林希尔大体的业务过程就是这样,其实并不难理解。而这其中,帮助格林希尔把这个债券打包成投资产品,也就是打包成基金的,就是瑞士信贷。
图片
瑞信自己面对的客户都是比较有钱的主,比如什么大企业啊、保险公司啊、养老基金啊、高净值人群啊这些。前面我们也提到了,欧洲到2022年7月之前,一直都是负利率的。这样一来,这些有钱客户也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存在瑞信的钱啥也不做啊,他们自然要寻找一些投资回报率还不错,但也足够安全的产品,类似供应链基金这种有实体和直接产业挂着的,也算是他们比较青睐的产品了。
同时,格林希尔的创始人也算是一个很懂得营销的主,他自己就有花旗银行、摩根士丹利这些大行的金融背景,还被英国前首相卡梅伦邀请去做顾问,被查尔斯王子授予过“大英帝国司令勋章”。光是2019年,这家公司就为1000万个中小客户提供了1430亿美元的供应链金融贷款。它在风控方面也引入了保险公司,来对其打包的证券资产进行担保,这就能在出现违约时,有第三方为基金投资人进行补偿。这一手也拉升了这些债券的信用评级。
正好,这时候软银又给这家公司推波助澜了一把,直接砸进去15个亿,推高了它的估值。而软银本身还是瑞信的大客户。
所以综合起来,瑞信一看,这不错啊,格林希尔怎么看怎么靠谱,行,自己来接了这个业务。
于是瑞信通过自己的资产管理部门设立了4只供应链金融基金,给格林希尔提供了100亿美元的资金去放贷,接着瑞信再把这些债券卖给自己的客户们。
图片
事情发展到这里,其实问题也不大,但前提就是,瑞信自己没有引爆自己的那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大家先别急,我们来看看瑞信到底是怎么出问题的。
还记得前面说的软银的小算盘么?
其实如果瑞信没有那个问题,它应该早就可以发现,软银在这个体系中是扮演着三重角色的。
第一,软银已经给格林希尔投资了,属于它的一级市场投资人。第二,软银是瑞信的大客户,还是瑞信基金的投资人。第三,格林希尔做供应链金融的很多甲方客户,特别是初创公司,其实也是软银投的。比如瑞信持有的格林希尔供应链金融贷款债券的前五大借贷老客户里,就有四家都是软银投的,分别是汽车租赁初创公司Fair Financial,印度连锁酒店品牌OYO,智能玻璃初创公司View,和中国瓜子二手车的母公司车好多。
也就是说,整个体系里,软银吃着三方,同时还让瑞信出了100亿去给自己这个体系去提供贷款和现金流。这就相当于一个饭店从厨子、到服务员再到客户,全都是软银的人,然后软银叫瑞信拿100亿去投资这个饭店。
图片
软银这个算盘打得我隔着太平洋都听到了,可偏偏瑞信没听到。
一般来说,供应链金融会被认为是比较安全的投资标的,是因为这种贷款的周期其实不长,平均下来也就90天,而且由于对接的大多是有实际业务的,所以那些公司本身就需要现金流,那么就意味着这个业务的流动性都比较高,同时供应链的贷款都会做得比较分散,这样才能分散风险。
所以如果格林希尔认真做供应链金融,瑞信估计也不会那么快被人看到其致命问题。
可偏偏格林希尔的业务形态已经不符合供应链金融的特点了。还记得前面说的那四家公司么?他们的借贷占比占到了整个基金的15%,已经很显然不符合供应链金融分散化的特性了。同时他们的贷款偿还周期都在一年左右,这就远超平均90天的周期了。
而且根据《华尔街日报》的爆料,一个跟格林希尔创始人比较熟的人,借到了3000万去投资了纽约的一栋摩天大楼项目。这跟供应链还有任何关系么?再加上根据后来的财报显示,格林希尔在一些季度上,公司的收入有90%以上是来自前五名的大客户。
这样一来,可以说格林希尔的业务完全走样了。不过还是那句话,这种事情还是可以勉力维持的,但只要一个致命的意外发生,就一定会轰然倒塌。
图片
还记得前面说的,格林希尔引入了保险之后,让自己的债券评级上升,成为比较优质的投资标的么?一般来说,越是著名的保险公司介入,且保单越是分散在不同大型保险公司之间,保险公司能一直续保的情况下,这个供应链金融才越健康。
然而格林希尔实际对接的,只有一批小保险公司。这就意味着,一旦这些保险公司因为各种原因,比如自身实力不行了,或者承接不起相关业务了,承担不了这样的风险了,等等原因,不再跟格林希尔续约,不单投资人就没了保障,格林希尔这个业务闭环也玩不下去了。
好死不死,格林希尔还非常严重地依赖一家叫做东京海上控股株式会社的保险公司。这家公司在2020年4月的时候覆盖了其证券资产50%以上的保险,到了2020年6月更是上升到了75%的比例。
然后,在2021年3月,这家公司不再和格林希尔续保了。
这消息可把格林希尔吓得够呛,事关生死,它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了,只能放手一搏,想起诉这些保险公司,逼迫对方续保。可惜,2021年3月1日,格林希尔的起诉被法院驳回。同一天,瑞信火速冻结了供应链金融基金。
好了,这一下,格林希尔必倒无疑了。
图片
但瑞信这一手也晚了。到2022年10月的时候,瑞信的100亿美元也只追回了70亿美元,还有30亿美元在追讨中,预计需要花5年时间和格林希尔打官司了。
而之前算盘打得噼啪响的软银呢?它在2022年上半年就亏掉了5万亿日元,差不多是340亿美元的样子,成了有史以来亏损最多的投资机构,这其中格林希尔送上了不可忽视的助攻。而孙正义就更惨了,作为创始人兼董事长,他除了在阿里身上赚了钱,其它的投资在这段时间是一路赔钱,搞到去年11月份的时候,就已经欠软银47亿美元,也算是这段时间整个金融、经济领域的缩影了,全球衰退的当下,无人能够幸免的。
真正的致命问题才刚刚浮出水面:
而这样一个量级的亏损,其实并不会真的让瑞信伤筋动骨。因为它还有着上万亿美元的资产,格林希尔加上比尔·黄的损失,也才不到100亿美元,在格林希尔出事儿的时候瑞信依旧大约有1000亿美元的资本和2380亿美元的优质流动资产。
但这次的事件,带出了两个真正致命的问题。
第一,也是最要命的,瑞信没有风控。因为要搞清楚软银做的这个局,难度真没有多高,硬要类比,就是我们用企查查去搞搞股份穿透的难度罢了。可就算是这样,瑞信居然还是没有搞清楚这其中的情况。更不用说格林希尔自身的业务情况了。
要知道,格林希尔的不少贷款名字是很匪夷所思的,看着根本不知道是个啥。
图片
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些名字其实都是创始人在澳洲老家班达堡的街道名字,跟业务八竿子打不着,可就算这样,瑞信居然也完全没有做好尽调,更没有向客户说明。
这就引申出第二个问题了,那就是瑞信的信誉真的不行了,特别是叠加瑞士急吼吼抢了俄罗斯的海外资产,这一下就更是给瑞信带出个大崩盘了。
要知道,瑞信给客户的宣传册上,这个供应链基金的安全系数是1或者2,这是啥意思呢?瑞信的风险评级一共有7级,7分意味着风险最高,而1到2分,是最安全的投资标的。
这样搞,瑞信的客户能不慌么?毕竟这么烂的一个资产,还能被你瑞信包装成优质的、安全的供应链金融资产,那么还有多少客户完全不知道的烂资产被你这样玩,真是想都不敢想啊。
这不么,同样的事情在沙特国家银行身上不也发生了么?去年10月,人家花了14亿瑞郎,大约是15亿美元的巨资,买了你瑞信9.9%的股份,而那时候正好就是格林希尔损失出现,才追回来70亿基金的时候,再加上今年1月份瑞信财报显示还亏了200亿美元,更是直接被审计机构指出有“重大缺陷”,这不妥妥的拉人进火坑么?
图片
难怪之后沙特国家银行立刻表示不可能再给瑞信提供更多流动性,说人话就是,沙特不会再给瑞信一毛钱。
更要命的是,在沙特表态之前,硅谷银行爆了。你说巧不巧,人瑞信是这家银行的第二大债权人,可以说坏账风险直接拉满,眼看着又是要亏的了。
这里可能就有小伙伴要问了,这瑞信那么厉害了,怎么风控做得那么差呢?
这就要说到瑞信自身的企业文化和高层行事风格了。瑞信一直以来都更喜欢用自己从基层一步步培养起来的人,相比重金去挖顶尖人才,这种培养起来的人才确实也更能适应瑞信本身的环境。但这样的策略是有很强的局限性的。
比如此前负责瑞信风控的一把手,劳拉·华纳(Lara Warner)。
图片
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金融本科,然后去了美国电信运营商AT&T,一干就是十一年,干的还是财务和运营,一直做到了首席财务官和投资者关系总监。完了去雷曼兄弟担任高级股票研究分析师三年。最后才去的瑞信,花了19年,从高级股票研究分析师一路做到全球投资银行的首席运营官和首席财务官,到2015年才开始任职首席合规与监管事务官,19年才成了集团首席风险官。
这个路径很符合瑞信用人的风格了,可就是这样带上来的风控人员,实力确实不咋滴。所以她上任才没多久,比尔·黄与格林希尔的事情就爆了,这个首席风险官也火速被辞。
其实这两个业务,瑞信内部也不是没有过质疑和担心。比如对比尔·黄的业务,很早就有人提出了质疑,但根本得不到重视。又比如19年的时候其实瑞信针对格林希尔的业务,专门制定了一项规则,要求任何一家保险公司都不能对基金资产的20%以上进行担保。但这个规定根本没有得到执行,瑞信还是给格林希尔开了绿灯。当然,这里面也还有其他故事了,限于篇幅,我们还是不展开了。
再之后,瑞信用天价从高盛挖了一个风控高手,就是从97年到2022年全都在高盛做风险管理的大卫·维尔德默斯(David Wildermuth)。
图片
可惜为时已晚,此前留下的风控大窟窿,不是这样火速上任的人可以解决的。
瑞信的崩塌与瑞士的无耻处理:
好了,比尔·黄、格林希尔、硅谷银行、沙特等等,所有的事情叠加起来,其实又指向了前面提到的那两个最致命问题,一个,瑞信没有风控,二个,瑞信没有信誉可言。
这样一来,投资者还不立刻想尽办法逃离瑞信么?投资者要跑,瑞信的股价可不就要跌?而这么明显的下跌趋势,嗜血的空头们怎么可能放过,它们难道不会尽全力做空瑞信么?答案都是肯定的。
所以投资人疯狂外撤,空头直接砸盘,搞得瑞信一路下跌,到3月15日的时候,苏黎世交易所的瑞信股价是1.59瑞郎,而纽交所的瑞信ADR也掉到了5.12美元。再搞下去,瑞信直接就崩了。
可瑞信确实不能崩,它作为系统重要性银行,如果真的崩了,带出来的冲击可不是一个小小硅谷银行可以比拟的,这是要整个西方金融体系,甚至包括我国的金融体系都要抖三抖的巨头。
那么怎么办呢?
作为一个在美国刚开始制裁,就敢直接冻结俄罗斯海外资产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虽然瑞士号称中立,但这要真信了,那只能说要么这人很天真,要么这人的智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吧。
所以瑞士政府非常快哈,在3月19日直接通过一项紧急法案,授权瑞士央行给瑞士银行提供最高2600亿瑞郎,也就是大约2800亿美元的钱去收购瑞信。这笔钱差不多就是瑞士三分之一的GDP了,可见瑞士当局都急成什么样了。不过也可以理解吧,毕竟现在的瑞士可以说是靠着金融生存的了,如果瑞信的事情真的完全爆掉,根据经济学教科书的说法就是让市场来主导,那么恐怕瑞士这个国家过段时间就可以申请破产了,它能不急么。
图片
然后当天晚上,瑞士银行就立刻宣布,要收购瑞信了。收购的方式是全股票收购,每持有22.48股瑞信股份的股东将获得1股瑞银股份,相当于每股0.76瑞郎,总对价30亿瑞郎,约合32.5亿美元。
也正是因为这个收购方式和对价,沙特国家银行此前干进去的15亿美元,现在只剩下大概3.29亿美元,属于是割韭菜割得只剩下半截根了。短短半年时间损失十多亿美元,换谁都不可能再往里面丢钱了吧,毕竟扔水里还能听个响,丢给瑞信,除了一肚子火,啥都得不到。
而且这个价格简直尽显资本的贪婪和丑恶嘴脸。周五收盘的时候,瑞信的市值大约是73.7亿瑞郎,结果到了晚上,瑞银就以大概40%的价格把瑞信给收了。
更惨的是那些债券投资人,因为随着收购一起发生的,是170亿左右的AT1债券将被完全减记。说人话就是呢,这些投资者投入进去的这种类型的债券,直接清零了,一分钱没有了。
图片
这个AT1债券呢,是比较特殊的一种债券。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有一万块钱,我想存银行,然后银行给我两个选择:一个是普通的定期存款,3%的利率,二个是AT1债券,年利率6%。我一看,不错啊,利息挺高,就决定买一万块钱的AT1债券。
这时候,我相当于是把钱借给了银行,银行每年会给我600块钱的利息。但这时候银行突然遇到严重的经营困难,比如像瑞信这样出了大问题,那么这时候这个AT1债券就要承担风险了。比如说银行暂停支付我利息,或者把我的本金减个5000块,又或者把我的债券转换成股票,让我成为银行的股东,诸如此类。这些措施都会让我损失一部分或者全部的钱。所以AT1债券虽然利息比较高,但也有不小的风险。
一般来说如果银行的经营状况比较好,那么这种债券还是比较好的投资标的物,特别是像瑞信这种大银行,一般来说不会出问题,所以在平常年岁里,AT1还是值得投资的。
但这次瑞信直接全部减记,就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了。
要知道,一般来说,债权是优先于股权的。AT1属于次级债,偿还的顺序确实低于一般债券,但它的优先级肯定高于股东。银行业一般的清偿顺序分别是存款、各种金融债、T2债、AT1债,优先股、普通股。这里面的道理也很简单,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哪儿有不先还债主钱,却先给股东补偿的道理?
加上AT1债券主要的作用,是让股东承担损失来减轻纳税人的负担。也就是让有钱的老爷们承担损失,让我们打工人的钱不至于被挪去救有钱的老爷们。可现在好了,瑞士直接用了百姓的钱去救黄老爷,回头说不定还和黄老爷把这钱三七分了,这不就直接把金融最重要的点,也就是信用给摧毁了么?
图片
所以这一次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瑞士联邦和瑞士央行给瑞士银行的特别支持措施居然触发瑞信AT1被完全减记,而不是做债转股之类的处理,可以称得上是无耻之尤,能够跟冻结俄罗斯海外资产这种举动相提并论了。是完全打破金融市场规则和底线的行为,其影响真的非常恶劣。真要比的话,就有点类似杀人不偿命的感觉了。
这一下,算是把瑞信的信用和招牌完全给砸掉了。连带着瑞士的金融招牌也不可避免出现不小的裂痕。以金融为立国之本的瑞士在往后,恐怕要承担不小的信誉压力。加上信誉这东西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恢复的,甚至有过前科之后几乎很难回到此前的信誉水平,那么瑞士如何保住金融这个支柱产业就成了问题。
瑞信的轰然倒塌会引发怎样的后续影响?
假若瑞士的金融出现问题,那么整个欧洲的金融还能好么?在资本全球流动的当下,欧洲出问题了,美国又会失去什么,和得到什么呢?
如今很明显的,对于欧美整个金融、银行体系,乃至于整个经济状况,不管是投资人还是其它经济主体,都逐步表现出了担忧和不信任,市场早已呈现恐慌情绪。如果没有处理好现在的市场恐慌情绪,让其蔓延出去,那么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金融市场恐怕都要受到不小的冲击。
毕竟这次的减记数量实在太大了,这在欧洲总规模2750亿美元的AT1市场来说也是史无前例的,过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是2017年西班牙银行搞的一次13.5亿美元的减记,这次直接大了十倍的规模,那么对市场信心的打击可想而知。
其次,之前硅谷银行的余韵还没有过去,如今美国银行业同样风雨飘摇,第一共和银行就算拿到了11家银行的300亿美元,但其股价依旧在暴跌,一周的时间累计就下跌了70%。这种跌幅搞得标普全球评级公司在19号又一次下调第一共和银行的信用评级,如今已经连降三级掉到了“B+”。这一来,就体现出欧美银行所面临的信心危机根本没有消减,整个欧美银行业的不确定性依旧巨大无比。
图片
但,我们要清楚,欧洲是没有美国的霸权的。同时,欧洲在全球金融系统中,其重要性确实是比不过美国的,而如今欧洲又叠加俄乌冲突和产业外移,政治层面也不见得比美国更稳妥,那么假若欧洲金融体系崩塌,试问,这些资本会跑去哪里呢?
我们再看,美国如今的金融体系,由于其美债上限历史性地承压,自身美元霸权面临全球的去美元化,又是一个急缺资本流入的状态,那么这个世界上还有哪里的资本足够丰厚,又有足够的动力和足够低的门槛流入美国呢?
我想答案呼之欲出了吧。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如果放任欧洲的金融系统直接暴雷,固然可以把资本都驱赶出欧洲,但欧美之间关联太深,大雷一定也会引爆美国自身,那么最终的结局就变成欧洲和美国一起出问题,然后资本就都流向世界上最安稳、发展依旧是最快的那个国家。这是美国一定要避免的。
所以也在瑞士做出无耻举动的同一天,美联储、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等六大央行发布联合声明,将通过常设美元流动性互换协议去增加流动性供给,并同意将7天的操作频率从每周变成每天,这些操作将从3月20日开始,至少持续到4月底。
图片
这一段大家可能没啥概念,我们简单地说,就是各个央行搞了一个协议,按照这个协议,其他国家的央行如果缺美元了,那么就可以用自己国家的货币,向美联储兑换美元,然后约好一个时间,到时候按照汇率把自己的货币换回来,然后支付美联储一定的利息。
这一手很显然,是美国打算要在一定程度上先稳住大家的金融市场,让诸如瑞信之类的雷,以及更多即将暴雷的欧洲银行和美国本土的中小银行及地区性银行,通过一种缓慢的、逐步释放的方式去爆掉。换句话说,美国打算让那些有问题的,或者没什么问题但顶不住压力的银行,像硅谷银行一样,一个个排队上天台,并在跳下去之前把自己的财富交到诸如瑞士银行、高盛、摩根大通之类的巨头手里,以达到将财富集中到有足够风险抵抗能力的机构手中,然后自己继续加息收割全球的目的。
是的,美联储虽然在当前最优选其实是暂停加息,但如果我们纳入地缘政治的因素,就会知道,美联储根本没得选,它只能继续加息,只不过是加多还是加少的问题。或许我们的视频发出时,美联储已经又加了25个基点。
上一期视频我们就讲解过,如今整个经济和金融系统最根基处的问题,不是别的,就是美元体系的瓦解和美债信用的逐步丧失,这两者的趋势如今来看是绝对不可转变的了,特别是最近沙特和伊朗在北京握手,而我们和俄罗斯又有了巨大进展的当下,美国原本的霸权体系真的不可能再维持了,那么根源性问题无法解决,美国就只有一个选择,叫做饮鸩止渴。
加息,就是这个毒液,但美国不得不喝。当然,如果美国愿意自己体面,那对全世界都好,可惜这似乎也不太符合这个帝国主义国家的作风。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美国的加息对其社会面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因为美国是一个负债社会,大量的居民都有负债。在加息持续的情况下,他们的财务成本就一定会上升,消费贷、房贷、教育贷款等贷款的偿还压力就会持续加大,这会进一步挤压居民消费。美国人慢慢的变得没钱消费了,这对美国经济又是一个巨大压力,美国经济压力大了,进入衰退了,美国的公司对现金的要求就会增加,而它们的钱自然不可能锁在自家保险柜里,而是存在银行,当公司或者老板们要去大量取钱时,就更容易在银行端造成压力,银行给不出钱,那么挤兑就一定跟着来。
这对美国来说是一个死循环。
图片
另一边,美联储还要缩表,如今来看,只能缩个寂寞了。
这一切我们归结起来,说人话就是,美国从一开始通过错误的方式构建了自身的霸权,如今为了维持这错误的霸权,不得不用千种万种更加错误的方式,甚至包括了未来可能会到来的反人类犯罪,也就是战争,去解决那些错误,并维持最初的那个错误,也就是美帝国主义霸权,以至于到现在美国已经积重难返,无药可救了。
瑞士信贷所出现的问题,固然其自身德不配位才是暴雷的主因,但它所处的时代大背景,以及其后续会造成的影响,和这个影响将被其他人如何利用,所有的事情,都不可能跟美国通过霸权主导的世界经济和金融格局脱开干系。
而我们可以断定,瑞信,只是一个信号,犹如一阵还处在远处的、悠长的号角,这场全球金融体系因大范围动荡而形成的金融风暴尚未到来,但距离我们已经不远了。作为普通人,我们其实能做的不多,持币观望,在中国国有银行进行一定的安全资产配置,恐怕就是我们能做的事情了。
不过各位同志也该相信,撑过这一场疾风骤雨,那么等待我们中华民族的,将是晴空万里、艳阳高照,我们需要的是耐心,和战略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