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一听就会,一做就错,怎么办?|良师成长指南

《教育家》“良师成长指南”栏目,长期面向一线教师征集专业成长方面遇到的困惑、问题,并从中选出代表性案例,由学校教师、教育专家等进行回答,分享有效经验,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对策。每周一期,每周日于“光明社教育家”公号、学习强国号推出。投稿被选用者将获赠《教育家》文创产品。文末附下期征稿话题,欢迎投稿。

本期分享主题为:学生一听就会,一做就错,该怎么办?

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在课堂教学时,每一个问题都能很好地回答问题(包括一些较难的问题),看似已经完全掌握了,然而一节课后或一天后,遇到变式练习,学生仿佛回到了“解放前”,一问三不知,一做全错,这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办?

——昆明市官渡区光华学校 白老师

透过现象看本质,师生合力解难题

山东省胶州市第四中学 隋斌

“学生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现象背后有多种因素影响,我们应该深究其原因,挖掘其本质,找出应对之策。

从客观角度来说,“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出现“一节课后或一天后”的“一问三不知”现象,与自身基础和正常遗忘都有关系,但是我们更应该从主观层面查找原因。由因及果,才能解决问题。

对于“变式练习”的“一做就错”,教师和学生肯定都存在问题。就教师方面分析,很可能该教师的教学方式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会”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浅层掌握,对知识缺乏深度理解,是一种假象。从学生方面分析,很可能该生自我要求不高,缺乏主动探究和深层学习的精神,缺乏举一反三的思维习惯和复习巩固的学习习惯。

该现象的本质很可能是因为教师在课上没有真正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缺乏对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能力培养和独立解决困难思维品质塑造的意识,加上学生自身缺乏良好学习习惯,教师被课堂上热闹的回应和“照葫芦画瓢”的“会”所蒙蔽。

但是学生课上能主动配合教师,积极参与,表现出“会”的现象,说明学生渴望获得教师关注,有荣誉感,希望获得肯定。正所谓“孺子可教”,面对该学生出现的问题,只要师生共同反思,调整教和学的方式和习惯,事情一定会有好的转变。

首先,师生都应改变认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学生提出了“一体”“四层”“四翼”的考查要求,明确提出对“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高中、初中以及小学的教学都应该向这个方向靠拢。因此在教学和学习中,师生应放弃低层次“会”的要求,改变认知,提高要求。

其次,教师应着力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在授课时,教师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培养学生在试题情境下“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最后,学生应该明确“会”的标准。即根据所学道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独立自主地解决新问题,不能以教师的指导、提醒、帮助下的“会”为标准。同时要让自己养成善于思考和复习、练习、预习的习惯。以课后的思考加工课上所学知识,以复习巩固消化所学知识,以练习强化所学知识。然后,对第二天所学内容加以预习,实现第一步的自主学习,明确上课的难点在哪,有的放矢,带着问题去听课,势必事半功倍。

总之,事情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复杂的,但是只要师生都能自省,同心同向,一定能解决这个“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闹心事。

高阶思维:从“听懂”到“学会”的应然路径

陕西省宝鸡高新第一初级中学 秦超 

作为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总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学生看似听得很认真,但在做题时,正确率却很低,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只是停留在“听懂”的层面上,却没有真正实现“学会”,这对于教师精准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言,都是亟待改进的问题。笔者认为,要着力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以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一、高阶思维促进学生掌握学科基础概念

无论哪一门学科,概念都是极其重要的。日常教学中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授课时,过多地进行授课形式的创新,却很少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尤其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概念,长此以往,学生在听课时的思维就受到限制,学习的效果必然不够理想。

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科教师,应该精准把握学情,多元整合教材,以学科大概念入手,使学生学会学习。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自然资源”章节内容时,将“资源”确立为大概念,与之相对应的基础概念有土地资源、水资源、大气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在开展教学时,采用大单元教学的授课方式,合理安排课时授课内容,尤其注重学生对于基础概念的掌握,学生在学习时就能抓住重点,也自然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这也是当前核心素养导向下学科教学积极改进的重要方向。

二、高阶思维促进学生形成知识框架体系

学生只是“听懂”,不会进行“变式训练”的根本原因是,学生的学习只是浅层学习,没有实现深度学习的效果,没有系统地建立起知识体系,不能很好地将知识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必须在学科思维的角度下功夫,帮助学生有效建立起知识的框架体系,达成思维水平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地球与地图章节内容时,由于很多教学内容难度比较大,学生的基础薄弱,如果单纯采用讲授式的授课思路,势必会导致学生对地理失去学习兴趣,知识体系无法建立起来,一个很好的做法是,采用直观实验演示的方式,让学生已小组为单位,实时记录自己所观察的实验结果,并集合小组的智慧得出最终的结论,例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地球自传产生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等,通过动手参与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最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会借此形成的知识体系也是较为全面的,这样就达到了深度学习的目的。

三、高阶思维促进学生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从本质来看是因为没有真正掌握知识,不能很好地实现迁移运用,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最有效的做法就是采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让学生在真实学习情境中,理解知识、吃透知识的实质,进而实现思维水平质的飞跃。

例如,当学生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欧洲西部教学时,创设“我去英国做客”的地理情境,通过“自己到英国发现大多数人餐桌上常见牛羊肉、奶酪等产品”引入饮食习惯与农业关系,学习从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条件和人口分布、科技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方式思考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的原因,学生在分组探究过程中,能深刻地领悟到农业发展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关,自然也与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当提出“我国青藏地区的人们喜爱吃牛羊肉”时,学生自然就会联系到畜牧业的影响因素,在解决问题时也会更精准。可见,高阶思维实现学生知识学习水平的提升,提升学习效果。

对“会”与“错”的一点思考

   安徽省安庆市石化第一小学   金红接

“学生一听就会,一做就错。”从这句话中,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它直接指向的是在课堂中如何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格局。因此,教师要及时分析成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一听就会,一做就错”背后的两大现象

在这个问题上,主要存在两个常见而又很难改变的怪现象。

现象一:“多数”服从“少数”。

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满足于组织浅层次的讨论、交流,追求表面的合作探究。尤其课堂上,老师的问题刚出口,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就快速地给出答案。而这个答案也正合老师的意图,于是老师再问同学们可听懂了?底下一片祥和,都说听懂了。这看似热闹的课堂背后,实际上是“多数”学生服从“少数”的“尖子生”。少了“多数”学生对问题的深度理解和对学习的深度参与度。

现象二:“授鱼”与“捕鱼”不一致。

其实在教学中我们经常没有把“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融合起来。老师在课堂上注重的是教和学,注重的是教学方法的渗透,注重一些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但回归到作业或者考试,更多的选择的是配套练习题或买来的试卷。这些内容往往与课堂上学习内容不一致,有的是深度不同,让那些上课没有听明白的学生更是“抓耳挠腮”,无从下手,错误不断。当学生出现错误后,很多教师要么说这是课堂上讲过的,要么向学生强调所谓的方法,鲜有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系统建立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做好“三点”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指出,“注重伴随教学过程开展评价”。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必须做好“三点” 。

一是课堂上教师的关注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对错和任务的完成与否,更要关注对学生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不畏困难的探索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关注“少数”,也要关注“多数”, 及时对他们学习中的问题做出诊断,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状态。

二是课后解决问题的关键点。2022年版课标在“命题要求”中提出:“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 对具体教学来说,问题设计的思路是从基本问题着眼,单元问题着手。教师在“授之以渔”时,每个问题设计要体现基本问题的思想精髓,也要考虑渐进的、可操作的学习活动方式,更要设计一个与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真实的或模拟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三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难点。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与评价目标相融合。教学目标必须进行层级分解,最终落实到能具体操作的、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的目标。而评价标准、评价任务也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就进行,通过不断地经历和研究情境下单元问题,使学生发展高阶思维能力,逐步掌握最基本问题,从而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格局。

下期征稿话题

话题1:“教学评一体化”究竟该评什么?如何评?

2022年版义务教育新课标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建议中“,明确提出了”教学评一体化“要求,并予以了细致指导。新课标背景下,教学评价正从聚焦知识与技能的测试文化向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文化转型;从结果导向的评价范式向过程导向的评价范式转型;从重分数的评价向重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转型。以学业质量标准为核心,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成为中小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对一线教师也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如何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原则?不少学校和教师已经在做相关尝试,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如教学与评价两张皮;评价盲目随意,缺乏针对性等。新课标下,“教学评一体化”究竟该评什么?如何评?

——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 王老师

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邮件主题注明“良师成长指南”投稿)。

截稿日期:4月10日

话题2:如何将新课标的核心素养落实到真实的教学实践?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凝练了各门课程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纲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课堂教学要真正实现育人,就必须把核心素养科学完整地融入教学过程,教师必须懂得如何挖掘核心素养,不同的核心素养需要辅以怎样的教学契机,让学生经历怎样的学习,从而真正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请教各位老师,如何将新课标的核心素养落实到真实的教学实践呢?

——重庆市开州区汉丰第七小学 刘老师 李老师

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邮件主题注明“良师成长指南”投稿)。

截稿日期:4月18日

话题3:整本书阅读如何有效推行?

现在的学生处于信息化时代,接受信息的渠道较多。但在推行课外阅读这一块,学生往往喜欢碎片化阅读,在读整本书上,不愿意也不能深层次、静下心来阅读。想请教一下,在推行整本书阅读这一块可有实质有效的办法?

——安徽省安庆市石化第一小学 金老师

投稿邮箱:gmjyj1@163.com(邮件主题注明“良师成长指南”投稿)。

截稿日期:4月18日

征稿要求:请就以上教师的提问,任选其一,结合您的经验,给出合理的建议、方法等,1000 字左右。文中注明单位、姓名、电话。同时,请参照案例,在文章后附带提出一个让您困惑、期待与同行交流的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问题,字数500 字以内(此为必选项,问题被选中者,将获赠《教育家》文创礼品一份)。

—  END  —

来源 | 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公号原创

设计 | 庄苑

编辑 | 周彩丽

《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

新媒体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

视频推荐

《教育家》2023年征稿启事

这份被校长、老师们盛赞的“学习资料”,学校必备!

助推学校品牌推广、内涵提升,助力校长、教师专业成长,尽在这个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