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4月1日上午,在杭州召开的2023年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呼吸病学专委会学术年会暨第六届海峡两岸呼吸疾病高峰论坛上,钟南山院士谈及冠状病毒的防控时说道:“人群在感染BA.5后再感染XBB的几率仍然较高,当前仍需考虑疫苗干预,从而保持人群对新冠感染的高免疫性。”
谈及疫苗,钟南山院士说,我们通过强力控制争取时间研发疫苗:“目前国内有50款新冠疫苗获批,这个数量以后还会增加。”
钟南山院士在报告中还提及葡萄牙和新加坡的两项研究,在接种过疫苗后又感染新冠病毒的人群中,会产生6-8个月的保护期,这期间预防感染BA.4、 BA.5的比率在60%-80%,但预防XBB的比率不高,在20%-40%。
“虽然重症新冠很少见,但人群在感染BA.5后再感染XBB的几率仍然较高,当局的政策制定者仍需考虑以与奥密克戎变异株相应的二价疫苗干预,从而保持人群对新冠感染的高免疫性。”钟南山院士表示。
02
XBB系列毒株最可怕还是其高传播性和突破免疫屏障的能力。
今年1月份生物医学顶级期刊cell 发表了一项研究[1],抗体中和试验显示,就算是3针 WT mRNA疫苗+一针 WT/BA5 booster诱导的抗体对XBB.1中和效果相比原始毒株都下降了85倍,而感染BA5带来的自然免疫诱导的抗体中和效果也下降了96倍。
之前北大曹云龙的研究也证明了XBB系列的免疫逃逸能力[2]:XBB1.5比XBB和XBB.1 要弱一些,但基本处在同一量级。接种过三针科兴疫苗,并且感染BF.7之后的抗体中和XBB1.5毒株的效果比BF.7大约降低了10倍;接种过至少两针mRNA疫苗并感染BA5之后的抗体中和水平比三针科兴疫苗好一些,但相比于之前的毒株,中和效果都下降了很多。
如此强的免疫逃逸能力会极大地增加二次感染的几率,或者说缩短二次感染的时间。目前国内还没有公布二次感染的数据,但中疾控每周披露的XBB系列检出率或许是一个参考:
2月15日,中疾控报告首次检出本土1例XBB1.5,另外还有1例XBB1。
2月25日,中疾控报告检出5例XBB系列,其中XBB1.5为4例。
3月4日,中疾控报告检出14例XBB系列,其中XBB1.5为11例。
3月11日,中疾控报告检出29例XBB系列,其中XBB1.5是14例,首次报告检出两例XBB1.9.1。
3月18日,中疾控报告检出66例XBB系列,其中XBB1.5有27例,XBB1.9.1为16例。
3月25日,中疾控报告检出95例XBB系列,其中36例XBB1.5,31例XBB1.9.1。
4月1日,中疾控报告检出117例XBB系列,其中44例XBB1.5,39例XBB1.9.1.
也就是说过去的一个半月,XBB系列毒株的在我国的检出率增加了大约50倍。
03
根据之前柳叶刀在加拿大BA2毒株流行期间发表的研究[3]:
在2021年2月之前,新冠毒株还没发生突变,此时发生二次感染的中位数时间间隔为515天。在奥密克隆BA1毒株流行期间,二次感染的中位数时间为100天,其中,6.5%的二次感染发生在两个月之内,20%的二次感染发生在三个月之内。
也就是说,密克隆毒株流行期间,有大约30%的二次感染发生在三个月以内。而从12月份放开到现在,已经接近4个月了。所以,国内应该有一些人已经“重阳”了。
目前的疫苗,不管是灭活还是mRNA(包括二价疫苗),对于防止感染的效果都不好。因此,指望接种疫苗来预防二次感染恐怕不太行。但是对于重症的保护效果还是很好的,不管是灭活、mRNA疫苗以及重组蛋白疫苗,接种三针以上降低危重症的风险都超过90%。
对于健康人群来说,只要免疫系统正常,那和一次感染也没啥区别。而且按照现在病毒的毒性,症状不会比第一次更严重。
我们要着重保护的是免疫力低下人群。原因是这类人群上一波感染后,现在可能仍处于长新冠期间,免疫系统还没有从上次感染后完全恢复。这种情况下,多次感染会产生累加效应(cumulative risk),导致二次感染的风险会更大。
参考
^Wang, Qian, et al. "Alarming antibody evasion properties of rising SARS-CoV-2 BQ and XBB subvariants." Cell 186.2 (2023): 279-286.
^Liu J, Xie W, Wang Y, Xiong Y, Chen S, Han J, Wu Q. A comparative overview of COVID-19, MERS and SARS: Review article. Int J Surg. 2020 Sep;81:1-8. doi: 10.1016/j.ijsu.2020.07.032. Epub 2020 Jul 26. PMID: 32730205; PMCID: PMC7382925.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inf/article/PIIS1473-3099(23)00010-5/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