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说丨兼具节气和节日两种身份!今日清明:风拂细柳,思念永恒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北京时间4月5日9时13分
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
唯一兼具“节气”和“节日”
两种“身份”的清明
图片
“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
此时节,柳色青青
柳条长长,柳烟淡淡
正所谓“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
因此,清明又称“柳节”
民间有折柳、戴柳
插柳、射柳等习俗
图片
清明是澄澈和暖的节气,
也是追思故人的节日,
有“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的美好景致,
也有“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哀思伤情。
我们尽享天地清明,
也将故人长留心间。
图片
视觉中国供图
>>清明<<
天朗气清,春和景明
清明初候:桐始华
       清明,大节也。
       二十四节气中,唯清明兼具节日身份,为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又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经典吟唱,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清明的内涵太过丰富和厚重,要读懂,不妨返璞归真,以一颗初生婴儿般的本真之心,去融入天地万物,静心感受清明时节大自然的气息。
       白桐花开清明风。
       桐花有白有紫,花色清淡,却开得极其热烈,花朵硕大而不失妩媚,在高挺的树干上如叠云飞瀑,纵然只能远望,亦能感到一种元气淋漓、朴野酣畅之美。奇妙的是,盛放的桐花在烂漫之中,却给人沉静、素雅的感觉。
       驻足在桐树下,人很容易为这美好的温柔与清朗感动。将“桐始华”作为清明初候,可见古人观察自然之细致。和李花、桃花、梨花、杏花率先争春不同,桐花这会儿才开始爬上高高的树梢。此时的天地,清澈明朗,新绿葱葱,娇蕊争芳,入眼皆是春和景明。“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之谓,委实精辟!
       如此至美至好的时节,为什么老祖宗要把清明作为祭祖扫墓的节日,而使其带有悲思悲情呢?
       深味而知,至美离不开至善。世间的最美,自然要与我们的至爱分享。所以,在清明时节,我们要为故去的亲人添一抔新土,祭一枚新枝,让亲人知道,即使阴阳相隔,最美好的东西也永远与其同在。
图片
视觉中国供图
清明二候:田鼠化为鴽
       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雅》对田鼠的释义很是生动:“鼫(shí)鼠,形大如鼠,头似兔,尾有毛,青黄色,好在田中食粟豆。”那鴽(rú)是什么呢?古书是这么说的:“鹑也,似鸽而小。”也就是一种鹌鹑类的小鸟。
       古人相信,田鼠为至阴之物,鸟为至阳之物,喜阴的田鼠因为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小小的鹑鸟则因为阴气已经潜藏,终于可以在蓝天下自由自在地活动,尽情地在花间鸣唱了。
清明三候:虹始见
        风雨之后见彩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日照雨滴则虹生焉”,这是多美的景象!
图片
       此时的天地万物,幸福地浸润在气温不断上升所带来的阳光、雨水和春风之中。闭上眼,仿佛能听到万物生长的声音:田间的冬小麦、山野里的竹笋开始拔节;牛、羊、马快活地抖着身子;孩子们欢快地嬉戏、跳跃,笑声飘荡在空气里,身体像在抽条,噌噌噌地长高……最能代表春天的花朵,无不留恋这一年一度亮相的机会,尽情展现着靓丽的容颜,不肯离去。
       连师道尊严的孔子也不禁神往这样一种境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好一幅富有情趣的春日郊游图!阳光下,春风里,沐浴、唱歌、远眺,生命的激情呈现在无忧无虑的状态里,充满最本真、最朴素的充实和欢乐。
图片
视觉中国供图
清明·草木人间
清明了
我在离去的人那里放下小花
小花匆匆地为我传达
永远都说不完的话
想念是碎碎的纸片
让这一阵清明风吹到了天边
到天边是不是就能再次相见
清明了
山野里所有的花呀
谢谢你们
为我解惑 为我释然
为我澄澈了一片天地
让我清 让我明
图片
清明·絮语
       清明,“万物皆洁齐而清明。”这样一个时节,适宜做很多事:折柳踏青,放鸢逐春;春水煎茶,诗酒年华;追思故人,慎终追远……
       而“清明”这两个字本身,也足够让人心里一动。
       就好像,它要把清和的风、清澈的水、清新的雨,全部送你;
       就好像,它要把明朗的天、明媚的景、明亮的光,全部送你。
       然后,在这些世间美事的涤荡和浸润下,你眼看得更清,心看得更明,终于拥有了人生难得的清明时刻。
       在清明,以“清明”祝你:心清神明,坚定内心。
图片
视觉中国供图
清明·诗词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五代)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杨柳飞絮
桐花绽开
新故在这里交织
雨滴纷纷飘落
抚摸初生的嫩芽
钻入苏醒的大地
趁春色正好
带着对先人的怀念
献一束花梢
又一年清明
悄然来到
图片
视觉中国供图
风檐数点催妆雨
办与梨花作好春
春雨淅淅沥沥
春风扑面而来
远处轻烟袅袅
伴着淋湿的梨花
共同组成了春的乐章
图片
视觉中国供图
花落草齐生
莺飞蝶双戏
风渐暖,日渐长
一日阴雨,一日晴朗
残蕊留存枝杈
蝴蝶在枝头徜徉
小草已长出春的希望
图片
视觉中国供图
淡烟疏雨清明日
飞絮落花游子心
循着春的节点
走在郊外,走在旷野
落花随着风儿
从眼前飞向天边
你心中的思念
也将随风而走
飘向惦念的故园
图片
视觉中国供图
“晴沙烟草几今古,春去春来燕子忙。”
——(宋)方岳《清明日舟次吴门》
慎终,追远
清明时节
淡淡的雨,淡淡的香
淡淡的惆怅
往昔的那些人,那些事
又浮现在我们面前
追思
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繁花落在春半的清明
细雨点缀这寸光阴
珍惜你的挚爱
珍惜这世间的美好
图片
视觉中国供图
清明·习俗
清明节来了,草长莺飞,万物欣欣向荣,民间有祭祖扫墓、吃青团等多种习俗。
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郑艳表示,清明兼具节气与节日的双重身份,“清明”一词作为称谓则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出现。
春光明媚,也可以走出家门,亲近大自然。清明节的诸多习俗中,便有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拔河等多种户外活动。此外,传说“蹴鞠”是为训练军队而发明的一项活动,唐代时,“清明蹴鞠”已十分流行。
图片
视觉中国供图
清明节的节日主题是怎样的?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等,是节气也是节日,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型代表,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郑艳认为,首先,清明节表现着顺天应时的精神。清明时节,播种耕耘、养蚕采桑正当时。各地的农人们有着自己对于自然规律的体认,会举行与农事相关的祭蚕神、饭牛等活动,体现因时制宜的含义。
其次,清明节表现着生命关怀的意识。清明祭祀与各种纪念活动,是对逝去生命的一种关怀,敬重过往,慎终追远;清明节的各种娱乐休闲活动,展现的是珍爱生命、珍惜当下、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
最后,清明节表现着知恩感恩的态度。祖先祭祀,实际上是一次生命伦理的教育,感念先人功德。感恩是社会基本的伦理基础,在追思中学习感恩,对别人、对社会心存感激,人与人之间就会充满关爱与同情。
清明节气何时出现?
郑艳介绍,清明这一称谓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出现,《管子·幼官图》里已明确提到清明,即“十二清明,发禁”。
汉代《淮南子·天文训》载,春分“加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称作清明。
民俗学家研究认为,作为民俗节日的清明产生于唐代,主要是将当时寒食节的习俗活动收归名下的结果。
图片
视觉中国供图
它与寒食节有啥关系?
寒食节,顾名思义即是吃寒食(冷食)的日子,传说其起源与介子推有关。
据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南北朝时期寒食节的节期具体到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习俗活动也开始变得丰富。唐代,寒食节成为最引人注目的节日。
寒食节从冬至日后的第一百零五天算起,时间一般长达三天以上,日期也在清明节气日前一到两天,所以寒食节的相关活动也会在清明日举行。
上巳节,一般日期为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汉代,上巳被定为节日,魏晋以后,固定时间为三月初三,主要活动有祓禊,以及外出踏青。
由于时间相近,慢慢地,上巳节和寒食节的相关风俗逐渐融入到清明之中,由此,清明逐渐改变了自身性质,兼具了节气与节日的双重身份。
清明节时有啥户外活动?
风和日丽之时,很适合去户外走一走。清明节习俗中,便有荡秋千、放风筝、踢足球、拔河等多种活动。
秋千最初流行于北方,《艺文类聚》中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唐代,荡秋千已经兴盛,并有“半仙之戏”之称,是寒食节、清明节的主要娱乐活动。宋代,人们还发明了“水秋千”,据资料记载,清明节前后,都城汴京的金明池里会举行水秋千表演。
到了元明清时期,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人们甚至将清明节称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清明时分生机盎然,这些强身健体的户外活动,是对人类生命活力的展示与张扬。
图片
视觉中国供图
清明节为啥流行放风筝?
风和日丽的清明时节,很适合放风筝。风筝早期用于军事活动,曾被称为风鸢、纸鸢、纸鹞、鹞子等。民间传说中,风筝是楚汉相争时谋士张良创造出来的。
最迟在唐代,已流行在清明时节放风筝。宋代《武林旧事》中记曰:“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
此外,有的地方人们在清明节放风筝时,最后会选择将线割断,寓意让风筝带走一年的霉气。
蹴鞠与拔河曾用于军事训练?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传说“蹴鞠”也是为训练军队而发明的一项活动,起初没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唐代时,“清明蹴鞠”已十分流行。
早期的鞠是以皮革制作的实心球,唐代的鞠出现了充气球。宋人很喜欢清明蹴鞠,《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汴都人出城采春,“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
同样,拔河最早也出现在军事训练中。春秋时期的楚国一带,军中已经出现拔河运动,用来训练士兵,称为“牵钩”。
唐代以前的拔河活动以拉扯竹索为主,到了隋唐时期已将竹索改为绳。唐景龙四年清明节,皇宫中举行过一次拔河比赛,场面较为盛大。
图片
视觉中国供图
此时为何要去踏青?
清明之时,生机勃勃,正是春日出游、亲近大自然的好时候。郑艳说,人们于此时前往郊外远足,也称踏青。
踏青又叫踩青、春游,起源很早,但最初并不在清明,唐代以后随着清明节的形成和地位上升,才逐渐成为清明节的习俗内容。
踏青是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表达人们崇尚自然、顺应物候的态度,民谚有曰:“清明踏了青,不患脚疼病”,揭示了踏青具有重要的养生功用。
清明为何要吃青团?
青团是清明节的节令食品之一。郑艳说,食用青团的习俗早先属于寒食,是寒食节祭祀祖先的食物,也称为粉团。
宋代《岁时杂记》中提及两浙习俗时说到,因为养蚕禁火的缘故,所以用青团红藕作为冷食,算是寒食节的遗风。
明代郎瑛《七类修稿》提到,“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由此可知,青团是由染青色的饭演变而来,到明代就变为青白团了。
《清嘉录》中对青团有更明确的解释。因为清明节与寒食节逐渐融合,所以吃青团也就成了清明节的时令食俗。
图片
视觉中国供图
清明节还有哪些美食?
清明节的食俗很丰富。郑艳说,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兼种五谷杂粮,清明节食物就多以各类面粉为原料,主要有馓子、子推燕、子孙饽饽、蛇盘兔、石头饼等。
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清明节食物多以稻米或米粉为原料,主要有青团、糯米饭、清明粽、茧圆子等。
清明节食品花样繁多,但也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大多数食品可以冷食,这与清明节与寒食节之间的密切关系有关。
比如,老北京有寒食十三绝,即驴打滚、艾窝窝、糖耳朵、糖火烧、姜丝排叉、芝麻酱烧饼、萨其马等等,也是清明的节令饮食。
可以如何送上祝福?
此前有人表示,清明节绝对不能说“祝你快乐”。
郑艳则认为,“清明节快乐”这样的说法,实际上是可以的,但是要分场合、分具体情况,主要在于人们对于清明节的关注点不同。
“随着历史变迁,清明节融合了诸多习俗活动,文化内涵有很多。”她表示,清明节作为寄托思念、追悼的日子,很多人会去扫墓祭祖,如果此时祝快乐,可能有些不合适;但如果人们只是出门踏青或者郊游,那祝一声“快乐”未尝不可。
当然,如果无法判断对方在清明节的活动,或许可以简单明了地道一声“平安”“安康”,似乎更为稳妥。
图片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综合整理,素材来源:央视新闻、人民网、新华社、中国新闻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