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每到清明就会下雨?真的这么准吗?看完你就懂了

图片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清明”是什么?
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五,就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清明节气。
实际上,我们日常所说的“清明节”,其实并不止于清明节气。
在清明节气的前一天,即三月初四,叫做寒食节,这是我们悼念先人、祭祖扫墓的日子;而清明节气的大前天,即三月初三,叫做上巳节,在《诗经·郑风》中提到,“士与女,方秉蕳(jiān)兮”,这一天,人们一起出门踏春,好不快活。
清明节气、上巳节、寒食节这三个日子结合起来,才是我们所说的完整的“清明节”。清明节以扫墓祭祖作为主要内容,兼具了踏青和诸多的民间风俗,在宋元时期正式得到确定。
图片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清明常与下雨相联系呢?大诗人杜牧笔下所述的“清明时节雨纷纷”,是真的吗?
清明时节真的雨纷纷吗?
想知道清明是否真的“离不开雨”,我们可以从数据中窥知一二。
据中国天气网数据显示,1991~2020 年近 30 年的时间里,在清明节气前后(4月5日到4月19日),出现下雨日(每日降雨量≥0.1毫米)的概率较高的城市,前十名分别为长沙、南昌、福州、贵阳、广州、杭州、重庆、成都、武汉和南宁。这些城市全部位于南方,下雨日的概率均超过了40%,最高可达60.7%。
图片
图源:中国天气网
从降雨量看,1991~2020 年,清明前后降雨量较大的省会级城市中,降雨量最大的是南昌地区,高达 124.1 毫米;位列第二、第三的是长沙和广州,降雨量均超过 80 毫米。
图片
图源:中国天气网
由此看出,清明雨纷纷并不是我们的错觉,那么,为什么一到清明就会下雨呢?
为什么南方一到清明就下雨?
按照成因,降雨分为对流雨、锋面雨、地形雨和台风雨四类,清明时节南方的雨就主要属于锋面雨。
所谓锋面,就是冷、暖气团相遇时的交界面。由于暖空气较轻,被抬升到冷空气上方,当温度降低后就逐渐冷凝形成降雨。
图片
锋的形成示意图 图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教材
清明节气,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势力减弱,而来自海洋的暖空气占主导地位,暖气团沿着冷气团徐徐爬升,形成暖锋。由于暖锋移动速度较慢,一般会带来连续性降水,而不是突如其来的暴雨。这就是为什么清明时节“雨纷纷”,而不是“雨哗哗”。
在我国的东部地区,锋面雨带会发生季节性移动,雨带推移到哪里,哪里就进入多雨期;相反的,雨带未覆盖到的区域降水较少。
春末(约 4~5 月),雨带主要位于华南地区,带来较多降水,也就是俗称的“龙舟水”。而此时距离北方的雨季(约7月下旬~8月上旬)还很远,由于春季气温回升较快,蒸发加剧,地表缺乏植被覆盖,裸露的沙土遇上大风就会形成沙尘天气。据中国天气网统计,1991~2020 年,二十四节气中,平均扬沙日数较多的,集中在清明、谷雨期间。
图片
图源:中国天气网
除了锋面雨,我国南方地区还有可能会出现对流雨。春分后,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半球并不断向北移动,我国受到的太阳辐射增强,地面不断升温,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水汽冷却凝结,就形成对流雨。这种降水的范围小、持续时间短,变化较快。
如果恰好遇上冷空气,冷暖气流激烈碰撞,就会出现如雷暴、冰雹、短时强降水等的强对流天气。3~4 月,对流雨主要在华南地区出现,到了 5 月,对流天气开始在全国地区进入高发阶段。
除了下雨、刮风沙之外,清明前后还常常出现“倒春寒”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清明前后会有倒春寒?
倒春寒,顾名思义,就是在春季出现乍暖还寒的降温现象。倒春寒的出现其实与清明无关,它只是恰好出现在3~5月间,南方北方均可能出现。
据我国 2017 年制定的《倒春寒气象指标》(GB/T 34816—2017),倒春寒指的是每年春季中,前期暖后期冷,且后期气温明显低于正常年份的现象。
由于每年的春季,正好是我国冬季风即将转为夏季风的阶段,这个时期,南下的冷空气活跃度较高;如果冷空气南下比较晚、强度又大,就会出现“倒春寒”的现象。
图片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倒春寒除了引起温度降低,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对于有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来说,气温突然下降,容易诱发基础疾病,需要特别注意。
此外,倒春寒会导致农产品如早稻幼苗等受低温冻害,还会使果树如桃子、葡萄等大幅减产。好在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以及气象预报预测技术的成熟,农业工作者可以随时关注天气情况,及时做好预防措施。
“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可以说是春天中最为重要的节气之一。在即将到来的节日里,不妨跟身边的亲友们分享一下这些清明小知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