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的十五年沉浮与新能源战场的未来

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张哈哈同学
2004年,马斯克向特斯拉注资630万美元,同时成为了特斯拉的董事长,同年的苹果公司年末立项iPhone并于三年后的2007年在旧金山发布了第一款iPhone手机。智能手机和新能源这两个在后来被视为科技行业在21世纪最重要的产品,同一个起点却在后续的发展有着不一样的经历。
2007年发布的iPhone迅速改变了手机市场,智能手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直到五年后的2012年,诺基亚的销量神话被三星打破,从此属于诺基亚的时代落幕,一个属于智能手机的时代到来。而这个时候的特斯拉,刚刚发布了改变电动汽车的model s,并且次年才正式进行交付。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在2021年才超过了大众集团成为了车企的市值第一,以及新的世界首富。
站在2023年的今年回头看国内智能手机和新能源市场的发展,有着如此相似的故事,新能源似乎在逐步走向另一个和智能手机一样的路。
01 天时地利
2010年,还在高中的我买了人生第一部智能手机中兴V880,当时我们班里的第一部安卓手机。那个年代的手机市场,还是诺基亚的天下,同学的手机是诺基亚的5230,也是一款全面屏,但无法电容触控只能通过手写笔来操作的手机。作为一个小县城的高中生,直至12年毕业,我的v880仍然是当时班里唯一的一部安卓智能手机。后来,毕业季的到来,大家纷纷选购上大学的手机时,已经没有人再选塞班或者功能机了,大家在中华酷联的牌子中挑选着自己喜欢的手机。而仅仅一年前,一个交好的学姐大学的第一部手机仍然是诺基亚的直板塞班机。
这个时代,是中华酷联的天下,他们和运营商进行深度的绑定,造就了智能机时代的一个特殊的时期:充话费送手机。大学开学的一条街,一排排崭新的中华酷联边上贴着的是充999送智能手机的标语。一直到2015 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上,华为、中兴、酷派和联想的市场份额分别为 15.5%、12.3%、10.2% 和 7.4%,它们加起来的市场份额超过了 50%,但也正是这个时候,时代造就的这批先尝到智能手机浪潮果实的品牌,在小米的颠覆下,落下了帷幕。
2009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提出了针对新能源汽车的财政扶持政策。根据该通知,2009 年至 2012 年,中央财政将对推广应用的新能源汽车给予 5000 元/千瓦时的补贴。同时,通知还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的具体范围,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
历史总是在相似中发展,运营商在3G时代需要通过中华酷联的深度绑定来抢占用户。国家需要靠新能源在汽车产业实现弯道超车。和智能手机市场一样,各大主机厂疯狂的涌入到了这个赛道开始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比亚迪,吉利,奇瑞,华晨等都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车。
比亚迪和北汽最终在这场市场的征战中杀出了重围。在 2009 年至 2012 年,比亚迪推出了F3DM、e6、唐等多款新能源汽车。其中,比亚迪 F3DM 车型在 2009 年至 2012 年期间获得了约 7.5 亿元的政府补贴。北汽新能源推出了一系列纯电动汽车,如 EC180、EC200 等,北汽新能源在政策实施期间销量同比增长了 136.4%。
比亚迪和北汽好像当年中华酷联,多年后,比亚迪活成了当年的华为,而北汽,活成了其他。2022年,比亚迪卖了186万辆并且已经停售了燃油车。而同为先行者的北汽新能源,仅卖出了5万辆车,大部分的利润都需要靠北京奔驰来支撑。天时地利可以让一个品牌抢占先机,但也可以让它有种虚假的繁荣。一个品牌真正的发展,还是需要靠技术的积累以及自己的不断进步。
国家的补贴带来的除了市场的春风,还有各个汽车厂商躁动的心,那些打着研发新能源汽车,实际骗国家补贴的公司,终究还是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2022年新能源市场爆发,渗透率超过了30%,倘若有些厂家可以好好发展,踏踏实实搞技术,现在的新能源市场,是不是会有他们的一片天。
02 厮杀中成长
2010年苹果4发布。这款划时代的手机瞬间引爆了市场,至今被称为最经典的智能手机。同年小米成立,并于次年推出了小米1,在中国的市场上将国际手机巨头按在地上摩擦,让国人真正用得起了“好的”智能手机,也让手机的“唯参数论”变成了主流的声音。小米仅用了3年就成了国内的销量第一,三年的大浪淘沙,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的市场,中华酷联不再成为主流,酷派甚至在2016年出售了给了乐视。
15-19年的智能手机市场,是智能手机市场最蓬勃的几年,大家争先抢后地抢着高通最新一代处理器的首发,运存和内存也在不断突破的上限。指纹,快充等新技术不断积累。小米在2016年发布了一代小米mix,开启了全面屏的时代。随着全面屏时代的发展,曲面屏,屏下指纹,屏下摄像头的新技术也不断涌现。
同时,手机所能承载的事情,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越来越多。移动支付,网约车,外卖等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也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个时期的手机市场,除了华为在后期的绝对统治力外,每年的排名都会有着很大的变化。大家都在小心翼翼地发展自己,怕一个不留神就被市场淘汰。而过程中涌现的锤子,乐视,甚至是国产智能机鼻祖的魅族,都湮没在了历史的浪潮。
某种意义上来说,目前的新能源市场,就处在这样一个阶段,而且是在刚起步的一个阶段。大家对新能源汽车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各个新能源的厂家开始了和智能手机当年一样地拼参数和配置,以及可能对用户有影响的黑科技。8155成了智能座舱的必备,自动驾驶芯片的算力也是越来越高。座椅按摩加热,空悬,电吸,三联屏等等几乎都成了现在新能源汽车的标配。这个阶段的各大厂商,像极了把三星等国外大厂挤出国内市场的那个阶段。虽然现在国内的新能源市场已经把传统意义上的汽车大厂打得找不着北。
那么,接下来如果参考智能手机的发展,一定会有一些类似于指纹,快充这些小的创新点并且迅速成为标配,也会有全面屏这样划时代的创新。我觉得,新能源划时代的创新,一定是L4自动驾驶的全面落地。
在手机时代里,全面屏的落地,让大家对手机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手机屏占比的提高让手机在有限体积内提供更大的屏幕,用户在同样拿到一部手机的时候,握持手感一致的情况下有了更佳的体验。由于屏幕是用户与手机交互的唯一介质,所以全面屏的发展极大地进行了以操作效率和携带成本相关的平衡,即去掉用户不关注的任何东西,对用户操作频率高以及关注的内容做极致的优化。
新能源汽车,首先是一辆汽车。这就注定着提高驾驶者的驾驶效率及体验一定是第一要素。所以就如同智能手机的厂商在为了极致的屏占比及全面屏的体验做着各种优化一样,为了各大汽车厂商的高速NGP,到每一个开放城市的NGP,直至最后达成真正的L4级别的自动驾驶一样,谁能拿到这张船票,谁才能有资格进入到新能源的下半场。而激光雷达,或者更高阶的辅助自动驾驶落地的能力,就如同全面屏时代的屏下指纹一样,成为所有新能源汽车的标配。
其中的过程,也会和当初全面屏的发展一样,因为各种技术的限制,做一些18:9即定义全面屏的这样的奇葩阶段,以及升降摄像头这样的过度设计(现在全面屏仍然没有发展到终态,各大厂商还在卷几毫米的边框,以及更好的屏下摄像头),但最终都是殊途同归,走上真正为消费者体验负责的能力建设上。我相信,在未来能活下来的新能源厂商,这些能力一定都会具备,只不过也正如全面屏的时代,谁能够抢占先机,谁就能够在市场中先声夺人。当然,全面屏的技术肯定不能和自动驾驶的技术在难度上相提并论,但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必须发力才能有活下去的可能。正如如果我们现在拿着十年前的小米2一样,都是智能手机,核心的功能可能都没有变,但真正使用的体验已经天差地别。
正如智能手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一样,新能源汽车,未来应该也会重新定义汽车。汽车将不再仅仅是交通工具,而是一个连接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效率平台。科技的发展让汽车能够最大程度和人进行互动。举个例子,未来的汽车,可能会和城市的各项信息进行联动,你只需要坐上去,它会帮你安排好接下来的行程,去某个目的地的最佳路线等等。车上也不再是枯燥的路途,汽车会自动帮你安排好车上的时光要怎么度过。类似于移动支付,网约车,外卖这样人通过手机即可和世界进行交互的逻辑,移动互联网对世界的颠覆可能会在汽车上再一次体现。
03 卷不动的市场
2018年,国内手机市场基本定型,智能手机的销量暴跌了15.4%,2019年和2020年,手机销量持续下滑,比例分别达到了4.6%和20.4%,出货量也从18年的3.9亿部到了22年的不到2.85亿部,已经退步到了十年前的水平。同时,国内用户的换机周期,从18个月,增长到了25个月,直到接近30个月。市场的蛋糕变小了,手机的创新也没有再出现全面屏那样划时代的创新。
折叠屏可能是最近几年为数不多的创新,然而即便是创出货量新高的2022年,也仅有360万部,占整个市场的1%。手机市场可能短时间内再也出现不了颠覆性的创新了,厂商们为了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只能在相机,刷新率等这样的参数进行竞赛。可能下一代的社交设备不再是手机,而是VR,AR等新的载体,智能手机的创新战场,已经接近了尾声。
于是,卷价格,成了大家争夺市场的利器。18和19年,OPPO和VIVO分别创立了自己的子品牌realme和iqoo,开始高配低价的策略。2023年一开年,手机行业价格战再次打响。从一加Ace2、Realme GT Neo5的先后上市,到最近上市的Redmi Note12 Turbo,这个市场又开始了腥风血雨。
更加可怕的是,在新能源汽车还没有到一个产品成熟形态的今天,大家就可以开始卷起了价格。以22年特斯拉降价为起点,引爆了这个市场的价格战。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是,当手机市场的iPhone开始打起了价格战,那市场的惨烈程度已经可见一斑。但庆幸的是,新能源市场不是手机市场,新能源的渗透率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特斯拉也远没有iPhone一样在国内有着高端市场的统治力。
新能源的竞争要远比手机竞争更复杂。即便在未来自动驾驶将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但汽车更复杂的结构和应用场景,让这个阶段的新能源汽车在三电,车型,配置等都可以开辟自己的赛道。比亚迪有着在这个市场里面毫无道理的统治力。国产新势力也有着理想靠着精准的定位和与iPhone一样的定价及产品策略打出了一片天。但比手机市场更残酷的是,在一个还没有成熟的市场下就已经开启了价格战,新能源市场的淘汰赛,远比手机市场更残酷。汽车购买的决策成本和购买成本更高,换车的周期要比手机更长。一旦失去了市场的认知,就很难翻身了。各大厂商们,只有背水一战,才能有活下去的希望。
所以这个阶段,大家除了要在优化和完善自己的产品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压缩成本。而汽车又是一个对安全和体验要求特别高的产品,所以在这种极致的残酷竞争下,最终可能只会剩3-5家厂商的存活。
这个阶段结束后,大家还会面对下一个可怕的阶段,即和手机市场一样,新能源的渗透达到了一个顶峰,销量开始下滑,自动驾驶已经到了成熟的阶段,行业内没有新的创新。这个阶段下,市场将会更加的残酷。目前看起来一些挠痒痒一样的卖点将会成为各大厂商疯狂抓住的点,更高的续航,更好的按摩,更大屏幕,更舒服的沙发。
与智能手机不同的是,汽车行业天然会带有的品牌属性会在下一个阶段重新展露出来,正如若干年前的合资品牌,以BBA为代表的豪华车,车带给消费者的身份象征要远大于手机。一个品牌的心智一旦建立起来就很难被推翻了,正如华为在近几年所让出来的份额几乎都被苹果拿下。即便是其他品牌的手机厂商持续地发力高端,推出从参数到外观都似乎无法让人拒绝的机型,也基本没有任何改善。
在这个阶段,会有两类厂商活得不错,一类是熬过了第一阶段,通过自身的销量已经建立了不错的供应链,上下游体系健全,能够极限地压缩成本的汽车厂家。一类是已经建立了用户心智,让人一想到某个场景就会想到的某个品牌,比如“服务”“家庭”“极客”等等,前两个我想大家第一眼就能猜到是哪个厂家。而历史代表着质量的“德系”,皮实耐用的“日系”,以及豪华的“BBA”将不再是新的场景下的分类。少部分靠着所谓的高端拿到市场的品牌,在这个阶段可能也会过得比较舒服,但正如手机一样,大家都长得一样,配置一样,质量一样的情况下,凭什么你比我卖得多呢。
对于新能源厂商来说,尤其是活下来的厂商,在下个阶段,也就是和智能手机一样各种配置都趋于成熟,产品形态真正完整的时候可能活的不错的时间。而接下来的一个阶段,才是真正的关键时刻。可能当2022-2023第一批新能源浪潮的消费者到了一般六年的换车周期时,这群已经经历过一轮新能源汽车的车主,对新能源汽车已经没有了尝鲜的劲头,他们会更在意车的配置如何,开起来体验如何,自动驾驶好用不好用。这个时候,可能才是厂商的第一个黑暗时刻。
04 未来
2021年,Facebook宣布,品牌名称将改为Meta,同年9月,字节跳动宣布收购Pico。曾在2016年前后火了一次的XR技术在这个时间点再次进入了大家的视野。虽然在后来Facebook的VR并没有多大的起色,股价也跌跌不休。Pico也没有再造抖音的增长神话。但大家都认为下一代人与机器的交互,将不再是那一块通过手指连接的小屏幕,而是可以无限延展,各个感官都可以调动的XR技术。
看电影的时候不再是通过一块小屏幕,而是在家就能感受到电影院一样的效果。游戏不再只能通过第三方视角,而是可以进行身临其境的感受。正如颠覆泡面的其实是外卖一样,智能手机的颠覆,很可能就是未来某一个时间点的XR技术。
汽车工业已经发展了百年,它也代表着一个国家整体工业水平。在国家超前的布局下,我们在新能源行业实现了弯道超车。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新能源汽车一定也会走着和智能手机一样的路线,制霸国内,走向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演进可能会比较漫长,智能驾驶目前也属于一个最为初级的阶段,无法像智能手机一样迅速地迭代。同时,有个百年积累的汽车大厂在后期会不会爆发也是未知,新能源的未来充满了未知。
诚然手机行业和新能源行业有着巨大的差别。但作为改变人们生活习惯的工具,效率是永远不变的主题。未来的变化,可能不是工具的变化,可能是出行方式的变化。当自动驾驶全面应用的时候,可能也正是停车难,开车堵需要解决的时候,这个时候的矛盾,会由如何提供一个好的出行工具,变成整个社会的运力分配问题。
那个时间点,可能不是给我一辆好开的车,而是我想去某一个地方,能够以最舒适,最便捷的方式让我尽快地赶到。汽车厂商将会变成一个个工具的载体,而这个时间点的核心,可能会变成“滴滴”这样的调度公司。不同的汽车只是舒适程度等一些和效率无关的不同。要想变成这样的调度大脑,未来的汽车厂商,可能不仅要在如何做好一家汽车生成厂商上卷。
05 尾声
乘联会预估,2023年Q1新能源厂商销量148万,同比增长25%。同期DIGITIMES Research 预计,2023 年第一季度中国厂商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同比下降 10% 以上。这是一个时代的落幕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启。手机厂商的大战可能已经逐步落下帷幕,而另一个战场,可能才刚刚开始。
过去10年的中国手机产业,就像是一部美国科幻电影中描述的世界:
技术上有各种专利壁垒、市场上有巨大的用户基数和渗透率,商业上有庞大的产业链和资金实力,竞争对手少到只有几家。
而新能源汽车则完全不同:
技术上没有专利壁垒、用户基数和渗透率已经很高、产业链完备、技术完全成熟,竞争对手多到成百上千,竞争对手几乎全是行业新进入者。
未来会是如何,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