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凡:王阳明谈“生意”

导言:在「吴伯凡研学坊」中,我们将以王阳明为切入点把吴老师的底层思考和方法论做一次系统性的交付,其中之一就是对于商业世界观的理解。为什么阳明心学能够给我们的商业实践提供莫大的思想基础?其内在有深厚的关联。本篇文章从“生意”的角度切入,提示了这种关联的一个维度,供大家参考。
一、生意,生生不息
看到这个题目后,肯定有不少人会感到诧异 。因为在历史记载中,王阳明打过仗(平叛、剿匪),当过知县(庐陵知县),甚至还搞过基建(主持给王越修墓),但就是没有做过生意。
明朝时期的中国,依旧是一个农业国家,一方面是生意规模小,另一方面商人地位也低。因此,做生意这事,不论是和王阳明的身份地位,还是和他的兴趣品味,都不相符。
但是,王阳明的确是谈过“生意”的。
据《传习录》记载,王阳明有一次和自己的学生散步,看到了一口井,他便说道:“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大意是说,宁肯做有源头的“小”活水,也不做无源头的“大”死水,因为只有前者才会“生意不穷”。
当然,王阳明这里提到的“生意”,并不是指做买卖,而是指一种生生不息的意味或持久的生命力。
事实上,“生意”一词在古代的出镜率挺高的。比如唐代诗人张九龄就写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表达的也是一种生机勃勃、生生不息的意象。
图片
二、生意,与商业本质
那么,古人所强调的生命力层面的“生意”,和我们今天所谈的商业层面的“生意”是否有关联呢?
答案是肯定的。
第一个洞见到这种关联的,是管理学家彼得·圣吉。他在给德赫斯的《长寿公司》一书写的序言中提到,中国人对商业的理解(比西方人)更加深刻与久远,因为中国人把商业叫“生意”,其本意就是指生命的意味。
今天,认为商业本质上与生命类似,已经成为一种不言而喻的共识。每一个组织都类似于一个生命体,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寻求生路。组织要想长久地生存下去,就必须把自己的每一项业务都变成有源头的活水,这样才能实现“生意不穷”。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所谈的“生意”和我们今天所说的“生意”尽管不是同一回事,但却存在强相关关系。
图片
三、阳明的启发
我本人对王阳明产生兴趣,是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当时无意中读到了郭沫若的一篇文章,叫《王阳明礼赞》。郭沫若在其中提到,王阳明对他产生过巨大影响。比如,郭沫若的豪放和浪漫就是深受王阳明影响的结果。
王阳明写过一首诗,名叫《泛海》: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据说,这首诗是王阳明在逃亡途中,历经百死千难之后写就的。从这首诗的字句中,我们不难感受到王阳明身上散发的那种豁达、无畏与豪迈。
正是通过郭沫若的《王阳明礼赞》,让我第一次对王阳明产生了兴趣。
认知心理学认为,当我们对某个东西产生印象后,需要不断重复以加强这种印象,否则,它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解、淡忘。但是,后来如果某些特殊的情形又激活了你对它的印象,就会产生一种过度补偿效应,那个当初被你快要遗忘的东西,现在反而会记得更牢。
我个人对王阳明的兴趣,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通过郭沫若的文章产生兴趣后,我并没有特别去加强对王阳明的了解。但是,这个兴趣成了一个引子,一直深埋在我的内心。后来,在研究创新创业相关的问题时,我突然想到了王阳明的学说,并且对其有了一种全新的感悟。因为在这样一个表面看与王阳明毫不相干的领域,我发现他的学说却特别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比如,我很早就在得到APP讲过的OODA循环。这是由美国空军上校约翰·包以德提出的一种空中作战训练方法。该方法是一个由观察(Observe),找位(Orient),决策(Decide)和行动(Act)组成的循环。
图片
在每一次演练中,包以德起先都会让自己处于一个不利位置,让学生处于有利位置。但是通过这套方法,他只需要40秒的时间,就可以重新回到有利位置,而之前那些占据有利位置的学生此时却处在了不利位置。
在包以德的实践中,他会在每10秒钟完成一个阶段,这样40秒内就可以完成一个OODA循环,接着开启下一个循环。
而他的学生们,往往是40秒过后还没有完成第一个循环的第一步,依旧处于观察阶段,更不会有后续的找位、决策和行动。这时候,已经开启新一轮循环的包以德相比学生们已经形成了认知盈余,所以很快就把那些起初占优势的学生逼到了死角。
我第一次看到OODA循环的时候,马上就想到,这不就是知行合一吗。尽管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流程,大家一听似乎就明白,但是真正的理解体现在行动上,只有像包以德那样,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够完成这个循环,才算是真正理解了这种方法。
OODA循环也是一个典型的迭代过程,一个通过观察、找位、决策和行动循环来不断寻求完善的过程。某种程度上,事业和人生的成败,也取决于你完成了多少个OODA循环,通过快速地观察、找位、决策和行动循环,在反思和改进中让自己不断跃迁。
图片
四、迭代,王学宗旨
事实上,王阳明在几百年前就洞见到了迭代的重要性。他有一句话是:“人若真实切己用功不已,则于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见一日,私欲之细微亦日见一日。若不用克己功夫,终日只是说话而已,天理终不自见,私欲亦终不自见。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清代学者陶浔霍说这句话是“王学宗旨”,认为这是王阳明学说最根本的东西。而这么重要的一句话,所反映出的恰恰是迭代思维与精益创业的内涵。
在《精益创业》一书中,作者埃里克·莱斯提出,新创企业要以最小化可行产品(MVP)进入市场,以试验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商业假设,在快速、低成本试错中实现迭代,从而降低市场风险,避免大量资金和资源的浪费。这不正是王阳明所说的“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尽管历史上的王阳明从来没有做过生意,但是“生意”却是王阳明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