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华通总裁付晓明:氢燃料电池国产化初步实现,商业化拐点已近|对话风光储领跑者

图片
被称为“21世纪终极能源”的氢能,当下发展备受各界关注。根据《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
氢燃料电池重卡作为当下燃料电池及氢能领域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眼下发展在顶层设计的推动下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氢能行业涌现出一批批优秀企业家。
近日,《华夏时报》记者专访到了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付晓明,就亿华通发展情况、氢能行业发展热点话题展开探讨,通过对话,记者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当下氢能行业如火如荼,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可期。
氢能重卡前景乐观
作为集氢能与燃料电池研发与产业化一体的企业,自2012年成立至今,亿华通在氢能领域深耕超10余年。时至今日,亿华通已经攻克了燃料电池系统、电堆、双极板及膜电极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
付晓明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提到,目前亿华通已研发有80千瓦、120千瓦、240千瓦等多种燃料电池发动机,可以满足公交、冷链物流、重型卡车等商用车和乘用车等领域的应用。
付晓明也向记者强调道,“这些年亿华通最骄傲的一件事,是与全行业共同努力实现了核心零部件的100%国产化,初步解决了被国外技术卡脖子的问题,为氢燃料电池产品实现商业化迈进了一大步。”
的确,当下氢能已走进诸多场景并落地应用,行业技术日新月异。其中以全球燃料电池汽车为例,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球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67488台,其中我国占12682台(上险角度13249台)),位居全球前三。截至2022年底,全球在营加氢站数量727座,我国累计建成加氢站358座,其中在营245座,加氢站数量全球第一。
付晓明在专访过程中也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道,氢燃料重卡是行业非常关注的一个细分领域,由于重卡需要大功率输出、较长续航里程和长时间运行,上述需求恰好都是氢燃料电池的的优势所在。
据悉,目前全球共有35个国家和地区发布氢能发展战略。多国以氢能交通为切入点,拓展到工业、建筑等领域,应用场景日渐丰富。
那么,对于行业颇为关注的氢能交通领域,我国未来哪些区域有较好发展前景呢?对此,付晓明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未来中长途、重载运输需求较大的地区有希望成为氢燃料重卡的主要发展区域。
付晓明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氢燃料重卡主要满足于中长途、大载重的运输需求,通常煤矿周边、大钢铁厂周边需求较多。从具体区域类似于新疆、内蒙、陕西、山西等煤炭运输量较大区域、世界钢都河北等区域,对重卡的需求较大。在目前减碳目标下,氢燃料重卡在上述市场是有较大发展空间的。
商业化曙光已来
自2012年成立至今,亿华通已累计向超过19家中国商用车制造商销售超过2000套燃料电池系统。据2022年年报显示,全年亿华通实现营业总收入约7.38亿元,同比增长 17.28%。
不过,《华夏时报》记者调查也了解到,当下氢能行业整体经济效益及规模效益仍待进一步提升,行业也十分关注商业化拐点何时到来。
对于这一问题,付晓明也在专访过程中向记者进行了详细分析。
在付晓明看来,氢燃料电池汽车还处在茁壮成长的少年时期,依然需要一段时间的培育,需要政府给予稳定持续的政策支持。氢燃料汽车应用是一种革命性的新能源,前景可期,但大家也要给氢燃料汽车和氢能发展一点时间。
“目前全行业都在国家氢能战略和产业政策的指引下,以示范城市群为核心抓手,积极向商业化靠拢。”不过付晓明也向《华夏时报》记者强调道,由于规模不经济,目前氢燃料电池上下游产品的生产成本较高,规模化发展还处于蓄势待发阶段,但国产化加速、性能提升、示范城市增多等现象,释放出商业化已临近拐点的积极信号。
付晓明在专访过程中向记者表示,新兴产业商业化的进程,主要取决于规模的提升和降本的速度。“企业能否实现盈利,要根据每家企业的情况而定;从全行业来说,燃料电池行业的整体盈利将于商业化拐点到来后实现。”
付晓明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特别说道,“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氢能商业化时间是3年还是5年还是更长,这个可能大家见仁见智,但是这一天已经为时不远了,大家已经看到了曙光。”
当前,亿华通正计划成立氢能科技公司,实施风光储氢用综合利用项目,与上游风光新能源项目实现耦合,带动氢气成本的下降,助力当地加快氢能的广泛应用。
在专访的最后,付晓明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总结当下氢能产业发展现状,也表明亿华通未来也将继续开展技术创新,加大商业化力度,与行业同成长。未来,相信亿华通会与氢能企业共同推动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助力我国能源绿色转型发展。
责任编辑:陆肖肖 主编:张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