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县署护城河背后的故事……

图片
图片
图片
塔山史话(十一)|东、西澄河故事
图片
昨天,我们发布了
《东、西澄河历史考》
知道了东、西澄河原本是
象山县署护城河
(点击图片回顾上期文章)
图片
在历史上
东、西澄河还有许多故事和传说
一起来看
1.东西澄河是大象的鼻孔
象山县名源自“象山”,山状如伏象,在县署之西北。象头是圆峰,长坡逶迤而垂,谓之象鼻;东寺、西寺在象鼻山两侧,谓之象目;东澄河、西澄河,是象之鼻孔。元代蒋景高诗云:“象鼻昂且伏,神仙足官府。象尾耸丹台,仙井丹光吐。象腹圆而垂,神明而中处。左右东西寺,晨钟还暮鼓。更历唐宋元,灵异堪屡数。”
2.东澄河复得城隍庙鼓石
乾隆十一年(1746),象山修城隍庙。春,工竣。一役得一鼓石,可惜无法匹对。恰在这时,有人在东澄河发现了一石角,打捞上来一看,竟然是镌有“城隍”二字石鼓,可与役工所得鼓石匹配成双。为什么这千年石鼓在东澄河中再现?原来唐朝时,城隍庙建在城西。洪武三年(1370)庙迁东塘山下(县署东),役夫把石鼓遗失在东澄河中,因为从西南至东塘山脚,必须经过东澄河,运至半途,就丢弃了。湮没数百年,待到乾隆十一年,县令张绣建新城隍庙,把东塘山城隍庙迁到今汪家河菜场旁(今老年大学址)重建。城隍庙迁建而唐时石鼓复合,成为了一段佳话。
图片
清乾隆象山知县张肇扬《浚东西澄河记》(局部)
3.东澄河起获《重修象山城记》碑
同治八年(1869),于东澄河口起获此碑。明代邑人周希程撰。嘉靖三十一年,县令毛德京创筑县城,周希程、应云鸑皆有记,而全文失。此碑存永福庵中,今庵废碑也佚。
4.调羹河
西澄河上游,在清末民国初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当地民众叫调羹河,因为部分淤塞,状如调羹。河中长满水芹菜。上世纪五十年初,生产队一头耕牛曾经陷入河中,拉都拉不出来,可见西澄河当年污泥之深。
5.黄昏、拂晓捣衣声
旧时东、西澄河边铺有台阶、石条,周边居民在此洗衣,每当黄昏月光之下,或者在清晨淡雾之中,许多妇女都会聚集于河埠头洗衣、谈笑,到处听到的是一片捣衣之声,洋溢在水面上,充满人间生活情调。
6.玉带浚,人才兴
东、西澄河之水经九曲溪,入玉带溪。明宣德后,沿溪隙地,民盖为屋,淤泥四塞,水不可行。嘉靖八年(1529),主簿杨略决心浚溪,使水复东行改道。第二年王梴、应云鸑中举;壬辰年(1532)王梴成进士;甲午辛卯(1534)周希程中举;丁酉(1537),吴乾养、陈文昌登浙榜;辛丑年,周希程、应云鸑登进士,象山科第复振。
附诗一首~
澂河细穀
钱沃臣
澂河细穀漾和风,
高塔凌霄奠震宫。
尤是巽山宜挺秀,
谁从旧址向文峰。
注:
澂(chéng)河,即澄河。指东澄河,西澄河。“澂”成为水清澈而宁静。诗的首句就是描写东澄河、西澄河之河水既清而静,河面上有细细波纹在和风中荡漾。
钱沃臣,号薪溪,乾隆时象山著名文人。好学,尤工书画篆刻,著有《乐妙山居集》《蓬岛樵歌》等。
高塔,指文峰塔。“震”,八卦之一,正象为雷,意味着一种向上、向外发展趋势。
巽山(xún),为晋郭璞建康城是所名九斗山之一。因在城东南,依古代易书巽之方向,故称巽山。象山塔山在城之东南方,故言“巽山宜挺秀”。
来源:中共象山县委党史研究室
一审:应霞艳
二审:方子龙
三审:赵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