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徐拥军等:强化新时代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徐拥军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Document
图片
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论断,并且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了方向。
立足新时代,加快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是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与必然要求。新征程上,档案部门要深刻认识和不断强化“教育、科技、人才”在推进新时代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好发挥档案价值贡献档案力量。
强化教育支撑
支持档案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推进新时代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档案教育优先发展。新征程上,要以遵循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为内生驱动,以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为重要抓手,不断推动档案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第一,适应学科内涵与学科体系引发的重大变革,强化中国特色档案学科体系的基础性优势地位。经过70余年的发展,中国特色档案学相继经历探索期(1949—1977年)、发展期(1978—1996年)、创新期(1997年至今)三个阶段,整体遵循从“零散化”走向“体系化”的发展逻辑。自1983年至今,档案学经历了从归属于“历史文献学”到“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到“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再到“信息资源管理”的转变。在一级学科更名的背景下,中国特色档案学科建设需更主动融入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深入挖掘档案最原始、最真实的资源价值、资源特性和资源禀赋,积极为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发展贡献档案学思想、理论和方法,规避可能出现的学科地位弱化现象,不断提升档案学的核心竞争力与学科话语权。
第二,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提升档案学术研究服务国家战略和档案事业发展的能力。学术体系是连接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中介和枢纽。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建设,应以重点解决中国档案实践难题为学术锚点,以诞生原创性档案学术研究成果为价值导向,既立足本土性又关注世界性,既具有开放性又富有前瞻性,进而回归档案学术研究的本质特性和价值旨归。具体而言,可聚焦新时代档案治理理论及政策研究形成中国学术话语,依托国家科研机构、研究基础较好的高校与档案馆等主体,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档案保护与修复、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等开展重点研究,推进学术研究在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和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应用型转化。
第三,增强专业自信与专业主动,塑造中国特色档案学高等教育新动能。在学科专业布局方面,应抓住国家新文科建设和发展机遇,打破专业壁垒和发展阻碍,积极争取国家、社会协同支持档案学高等教育发展和学科内涵优化,努力将档案学专业布点覆盖全部省份;在人才培养方面,推进档案主管部门与高校共建档案学院,统筹推进档案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和各层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加快开展档案管理专业硕士教育,实现人才培养体系全线贯通,持续提升档案学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教学实践方面,应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促进档案学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实现价值观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目标。
强化科技支撑
深化档案发展战略信息化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近年来,随着数字中国战略实施逐步向纵深推进,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档案对象、管理流程和治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档案信息化的发展浪潮塑造档案管理方式的全新样态。在推进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有赖于深化档案信息化战略转型,加快全面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推动实现“科技兴档”。
第一,加快实施科技兴档工程,发挥档案科技创新在助力档案工作转型升级中的核心作用。《“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明确将“档案实验室建设”和“档案智库建设”作为“科技兴档”专栏工程的关键内容。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等机构集聚优势,推进档案管理新技术新产品适用性验证,档案保护、档案数字资源管理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验室建设;另一方面,可以依托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为党和国家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学理支持和决策咨询。譬如,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自2021年10月成立以来,已推出我国档案领域首部蓝皮书——《中国档案事业发展报告(2022)》,并聚焦档案科研攻关与技术创新等研究议题,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成为中国特色新型档案智库建设助力档案工作转型升级的典型范例。
第二,以档案信息化为战略导向引领档案科技创新,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档案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档案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档案信息化纳入信息化发展规划”,突出强调信息化发展规划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以此为依据,档案信息化建设应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积极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为导向,聚焦实际业务需求,引导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档案馆等不同主体协同构建档案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努力实现我国在档案信息化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以科技创新赋能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推进新型信息技术与档案工作深度融合,完善档案科技创新及应用机制。《规划》明确了“提升档案利用服务能力”的主要任务,提出“积极探索知识管理、人工智能、数字人文等技术在档案信息深层加工和利用中的应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引领着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方向。档案部门应加强档案科技研发与创新扶持,深度探索信息技术在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档案开放审核、电子档案长期保存、档案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等档案工作核心业务环节的全流程推广与多场景运用。
强化人才支撑
全面提高档案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这充分肯定了人才作为核心战略要素在引领驱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定位。立足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总体布局,加快实现“人才强档”,有赖于重点推动档案专业人才培养、使用、评价与激励,进而推动各类档案拔尖人才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持续涌现。
第一,加快实施新时代档案技能人才培育工程,优化档案拔尖人才培养资源与服务供给。2022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政策支持、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以此为遵循,新征程上,档案人才培养应加强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帮扶力度,努力消弭档案技能人才影响档案事业统筹推进的区域鸿沟;不断健全档案拔尖人才技能培训体系,开展档案主管部门、高等学校、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档案培训共建共享行动;加快探索“互联网+专业技能培训”,强化数字课程开发与资源共享,着力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档案技能培训模式。
第二,构建梯队合理的档案人才队伍,健全适应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激励机制。近年来,国家档案局持续实施“人才强档”工程,每年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和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举办档案领导干部培训班,培养档案中高层人才1000余人。同时,《规划》明确要“建成一支150名左右的国家级档案专家队伍、300名左右的国家级档案专家储备队伍、500名左右的中青年档案业务骨干队伍”,以及“培育1000名左右的档案工匠队伍”。值得关注的是,“档案数字化管理师S”作为“4—13文化和教育服务人员”类别的新增职业已被写入2022年7月新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公示稿)。新征程上,档案人才队伍建设,必须牢牢把握适应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各级档案主管部门要主动作为、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各类档案人才核心和骨干作用,重点培养、选树扶持、正向激励档案信息化建设亟须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不断推进档案人才队伍梯队合理、结构优化,培养造就引领新时代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第三,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健全档案专业人才多元化评价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评价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强调要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人才评价是档案专业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持续推进档案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以科学评价为核心、以人才开发与使用为目标,建立健全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档案职称制度,促进档案专业人才评价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与档案工作转型升级相衔接。档案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档案专业人员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评定专业技术职称”。新征程上,档案专业人才评价也要秉持多元化导向,保障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档案专业人员和档案服务外包人员平等参与职称评审,并应按照《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避免人才评价“一刀切”,实现差异化评价。
复兴伟业谋新篇,奋发图强再起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这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路径指引,也为推进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新征程上,教育、科技、人才既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三者形成有机体系,协同发力、整体联动,才能全面支撑档案治理走向现代化,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实现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
图片
徐拥军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王兴广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
文稿来源:《中国档案》
微信编辑:张菁菁
       人大国发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集全校之力重点打造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现任理事长为学校党委书记张东刚,现任院长为校长林尚立。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入选全球智库百强,2018年初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在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入选第一档次梯队,是唯一入选第一档次梯队的高校智库。
       人大国发院积极打造“新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的高端智库平台。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域,汇聚全校一流学科优质资源,在基础建设、决策咨询、公共外交、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大国发院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引领者”为目标,扎根中国大地,坚守国家战略,秉承时代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