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山》是座什么山?

图片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瀚潞通讯员万心怡全朝晖
4月10日上午,湖南作家王跃文的小说《家山》研讨会在长沙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夏潮,以及来自全国文艺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家山》的文学特点、文学创新、文学价值等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交流。
“一部厚植于乡土历史、文化、人生之上的精品力作”“小说群山中的一座大山”……《家山》是座什么山?听听专家学者如何说?
图片
54万字《家山》,我读了两遍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夏潮说,《家山》这部作品以沙湾村百年风雨和沙湾几代父老乡亲的生活变迁为叙事轴心,展现了恢弘的历史大势。
《家山》塑造了鲜活的人物群像,把中国这块古老大地上农耕文明所孕育出来的生动活化石,也是富有鲜明的湘西地域文化特色的典型人物代表写活了。
《家山》为读者编织了一张厚重的乡村传统文化审美记忆之网,构筑了一个庞大繁复的乡土文化世界,呈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民族根性之美、文化进步之美。
小说在礼赞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不乏文化的反思与文化的批判精神,具有深邃的思想指向;大量使用湘西溆浦的俚语方言,饱含浓郁的语言特色。
《家山》在创作中无数次往返老家乡村田野实地采访勘探,为当代作家提供了生动的创作启示。
小说群山中的大山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施战军已是第二次参加《家山》的研讨会。
他说,《家山》是当代文学高原上是深山、大山!《家山》触碰描写了时代风俗的几乎每个尖角、每个弧度、每个凸凹、每个纹路,将其中的温度、湿度、粘稠度都得到了精细揣度、精准刻画,展现了文学性的艺术大工夫。
从《漫水》到《家山》,以世传文明为本。《家山》在家族老人精神影响的延长线上,找到了留守者和返乡者都在调整变化的共识,在乡人乡亲维护稳固和出走者的乡亲牵绊上找到了新的统一基础,赋予了世传文明的多重和声。
《家山》的人物各是各,群是群,各同群力,群为各渊,将近现代中国人的社会形色、生命形色、道德底色汇聚于沙湾。
《家山》所下的真功夫、实工夫,所校准的文明观,所塑造的人物和生命群像,通向了小说的美学理想,更证明了在我们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了这样一部深山小说的存在。《家山》以其所具有的以文化人的价值,自觉成为了小说群山中的大山。
理想与浪漫主义的乡村叙事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说,《家山》的写作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回顾民族来路时所做出的崭新的文学建构,这部小说是建立在充分的文化自信基础上、建立在对民族未来充满信心的基础上、建立在现实主义文学精神基础上的一次包含理想与浪漫主义的乡村叙事。
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自己的“家山”
湖南省主席作协汤素兰说,《家山》纷繁鲜活的文学虚构建立在扎实的日常田野调查和史料研究的基础之上。王跃文以精微的日常描摹、丰富的社会生活记录和宏阔的历史性书写,构建起了文本的虚与实,在极其世俗然而又充满诗性的生活图景中编织人物的经与纬,奏响人物命运的变奏曲,写出了时代的常与变,写出了生命的悲喜与坚韧。
王跃文以数十年小说艺术创作的经验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思考,汲取民间文学营养,淬炼乡村语言精华,赓续湖湘文化血脉,写出了一部生生不息的民族史诗,对新时代文学话语和文学人物谱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家山》的创作灵感来自于王跃文的故土,是王跃文对故土家园的历史性漫溯,对父老乡亲的深情致意,作品出版后引起了广泛共鸣,说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自己的“家山”,这也正是优秀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它能够激动起磅礴的精神力量,引发一个民族的共情。
以一村之隅展示一个时代的风云际会
湖南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夏义生分享了他对《家山》的理解。
湖南现当代文学乡村写作传统有两个,一是沈从文传统,二是周立波传统。沈从文的笔下就是沙湾这块土地,沅水流域,周立波写的是山乡巨变,而《家山》是在历史的变局中的“沙湾巨变”,是王跃文站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这样一个历史视角,来深刻地剖析沙湾这样一个南方乡村社会的历史变迁。它超越了一般的乡土小说创作和家族小说模式,写就了一部历史和美学相统一的乡村史诗。
写《家山》其实就是写家人、乡邻、乡贤。在《家山》里,王跃文把沙湾普通的人作为文学的中心,作为他的作品中心。是佑德公,是沙湾所有鲜活人物,推动了沙湾的历史前行。
《家山》是一部社会生活史,也是一部乡村民俗史、乡村繁衍史,同时更是时代变迁史。王跃文把沙湾的婚丧嫁娶习俗、年庆节气的欢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秀的内核,特别是乡村道德之美,在《家山》里呈现,让我们能感受到正是因为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够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