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沙漠”变“生态宝库”,来看萧山经验

图片
大面积竹林因其生长快、入侵性强等特点,会导致水源涵养能力降低、地表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存在生态隐患,被生态学界称为“绿色沙漠”。为破解单一竹林生态问题,杭州市萧山区以科技和共富为立足点,凝聚社会力量,在义桥镇云峰山竹林区开展生物多样性公益保护,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生态共富路径。目前,该项目已建设以云峰山为主体的“山之博物馆”生态体验地,恢复林地200亩,开展生态农业18.5亩,保护物种544种,村集体、村民增收超1000万元。
图片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变“绿色沙漠”为“生态宝库”
图片
一是科学种植乡土植物。云峰山山体大部分被竹林覆盖,本土物种遭受濒临消失的威胁,严重影响当地生态环境。为破解“绿色沙漠”难题,首期流转200亩竹林样地,疏伐竹林后按四种方案种植乡土植物进行对照试验,探究生态系统恢复最优方案。
二是生态调查本地物种。确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参照系,在200亩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内安装8台红外相机,完成31次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监测到物种544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8种,三有保护动物42种,省重点保护动物6种,为物种保护与科学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探索提升农业品质。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抓手,实现生态价值和造血机制,拓展乡村产业边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如云峰山雄鹅鼻18.5亩茶园,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进行生态恢复、系统保育,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增加,农产品产量、品质提升的目标,计划年底前再推广50亩。
推动社会第三次分配,变“绿色沙漠”为“金山银山”
图片
一是公益基金撬动社会资本。通过创新公益机制,形成社会第三次分配的领先实践。鲁冠球三农扶志基金慈善信托和万向三农集团为项目提供资金保障,首期已投入撬动资金5000万元。成立民生通惠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组建专业团队在云峰山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二是项目运行促进村民增收。为周边村民提供工作岗位,直接吸纳83名本地村民参与工作。因地制宜培育发展茶叶、高山蔬菜等农产品,开发农产品附加值。高效整合多领域公益资源,打造高质量乡土品牌,建立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如生态茶园每年可产出“善品寺坞岭高山茶”生态有机茶叶2000余斤,创造产值180多万元。
三是资源提升带动乡村振兴。改造乡村原有建筑,优化提升人居环境,建设生态保育、农业发展、村落文化集中展示区域,复兴乡土文化,营造社区氛围。发展林下经济,推动乡土物种遗传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带动当地生态农业和第三产业共同发展,提供多种创业就业机会,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20余人、博士科研团队5人、本地青年12人进驻乡村,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
打造生态大流量引擎,变“绿色沙漠”为“希望之地”
图片
一是建好成果展示主阵地。建设“山之博物馆”主展馆,形成云峰山“一座展馆、一条步道、两片样地、多个生态科普点”整体布局,使整座山成为可探索、可融入的公益博物馆。
二是做大跨界合作朋友圈。成立“山之博物馆”共建工作坊,邀请不同行业人士加入;同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合作,为项目提供科技支撑;吸引社会组织参与,支持品牌传播与运营。长期举办各类生态公益活动,吸引300余名志愿者和行业专家参加,形成跨界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
三是提升本地居民参与度。通过林地流转,带动50余户村民参与生物多样性恢复。持续开展“山中青年”长期驻地志愿者招募计划,吸引年轻力量回归乡村。开展“设计我的家乡”村民工作坊共3期,培育村民生态理念。举办“村民幸福夏令营”,共同编纂本地文化地图及地方志。举办“乡土文化”创变营,为周边村社的孩子提供社会实践机会。
图片
绿色共富|“美丽环境”带动“美丽经济”,临平区实践江南水韵特色的共富之路
杭州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西湖区以餐盒“变革”,破解污染治理“痛点”
“绿”向未来|闲林水厂 借“势”输水 绿色示范
执法大练兵|2022年杭州市生态环境执法集训暨执法大练兵实战比武开幕啦
比武场上练精兵!杭州市生态环境执法集训暨“迎亚运 练精兵 展新风”执法大练兵实战比武活动圆满结束
大气污染攻坚战|市生态环境局召开全市空气质量集中攻坚和帮扶督查工作例会
杭州全域“无废城市”建设 | 萧山区打造装修垃圾收运处置“一体化”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