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度污染,送走回锅沙将迎“土台风”…下周或直冲30℃!为何今年沙尘天气较频繁

你是不是也有困惑:
原计划中午就消散的浮尘,
怎么持续到现在?
小观刚刚看了下空气质量
截至晚上21时
依然是中度污染
图片
今天,身在上海的人们
都感受了一把沙尘天气“限定体验”
“回锅沙”
图片
按照预报,上海浮尘
会在今天中午得以缓解
但受到海上回流影响
本已入海的沙尘
又被偏东气流卷了回来
所以沙尘天气延续了一整天
图片
图片
好消息是
明天出门的时候
上海人就能松口气
上海中心气象台表示,今天傍晚起,申城颗粒物浓度略有下降,沙尘天气将在今天半夜前后结束。
然而,北方地区居民却无法放松防护,因为新一波沙尘天气又来了。中央气象台预报,新一股冷空气明天(13日)将裹挟沙尘重现江湖。
图片
据中国气象局监测,新一股冷空气带来的沙尘主要影响西北、华北、黄淮一带,在范围和强度上明显弱于4月9日至11日沙尘暴天气过程。明天夜间到后天,扬沙浮尘有可能到达江苏和安徽两省的北部。预报图显示,此次沙尘天气不会覆盖上海片区。
不过,上海马上要再一次受到
土台风的影响
新一轮南下冷空气,给南方地区带来的气温影响有限,但偏北气流会和暖湿气流将碰撞出强降雨天气。明后两天,江南等地雨势显著增强。上海地区的“老朋友”,有“土台风”之称的江淮气旋将重出江湖,届时申城会有时断时续的雨水,以及增强版大风。
预报显示,上海明天全天气温13到22℃,下午转阴有时有阵雨,有东南风4到5级阵风6级。这次降水过程将延续到周五(14日),周五还有出现雷电的可能。
熬过浮尘、大风能和雨水,我们马上要迎来好天气。周六起,申城晴天回归,气温一路上扬,下周初气温接近30℃,初夏的感觉要来了。
图片
这几天
各地网友讨论
今年沙尘天气是不是有点多?
20年297次沙尘天气近80%发生在春季
今年为何较频繁?
4月13日至16日,西北和华北等地仍多沙尘天气。
图片
“一出门就吃土,脸都白洗了。”
新一轮沙尘天气卷土而来,根据中央气象台数据,截至4月12日7时,沙尘天气已影响了新疆、陕西、内蒙古等15个省市,横扫我国37.5%的国土面积。
对此,不少网友表示,今年是有生以来最多、最严重沙尘天气的一年。
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吃沙”的日子又回来了吗?
图片
其实强度比不上2021年那一次
如果仅用常识来判断,4月飘沙并不惊奇。因为从季节分布上来看,春季本就是沙尘最为活跃的季节。
根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23年4月发表的论文【1】,近20年来,在其收集的673个气象站数据,中国共出现297次沙尘天气,其中,77.8%发生在春季(3月至5月)。
而4月又可谓是“窒息之月”,除了漫天飞舞的柳絮、梧桐絮外,沙尘也最为猖狂,占春季总数的40%。
但若与同期对比,今年确实是超出了常规。
根据《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20)》的数据,近20年来,3月至4月平均出现沙尘天气的次数为7.8次,而今年4月尚未过半,次数已超过平均值。
图片
从强沙尘暴发生的频率来看,今年也实属异常。在春季尚未过半的情况下,已有一次沙尘暴、一次强沙尘暴,预计也将超过此前几年的同期水平。
图片
但仅从强度来看,今年沙尘尚不至于被冠上“最猛”之名。
虽然4月9日以来的沙尘天气扩散范围较广,但并未达到强沙尘暴级别。与2021年那场“10年最强”的沙尘暴相比,差距较大。
根据生态环境部此前发布的消息,在2021年3月15日那场沙尘暴中,北京市的PM10浓度在短时间迅速上涨,1小时内涨了4倍,达到6450微克/立方米;城六区的PM10浓度更是达到8108微克/立方米。
而本次沙尘虽也造成了空气的严重污染,但根据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数据,城六区PM10平均浓度在1256微克/立方米,远低于此前峰值。
沙尘主要来源于西北
为何今年沙尘较为频繁呢?
这要从沙尘暴的来源地说起。中国沙尘天气传输主要有5条路径,其中西北路径较为复杂、覆盖面积最广。它始于境外的蒙古国与境内沙地(包括内蒙古西部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随着冷空气自西北向东南区域输送到西北、华北、黄淮、江淮等地。
并且,西北路径也是造成历年沙尘天气最主要的原因,占近20多年来沙尘天气的38.5%。
图片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观测,本次沙尘也源于西北路径,沙子乘着冷空气一路南下,过境中国400万平方公里土地。
近年频发的沙尘天气,与蒙古国荒漠化有关。在过去的80年中,蒙古国的平均气温上升约2.25摄氏度,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气温上升速度。在过去80年中,蒙古国的年降水量减少7%至8%,特别是春夏等暖季降水量减少幅度十分严重。
据官方数据,过去10年是蒙古国过去80年中经历的最热的10年。这10年间干旱、炎热导致该国1244条大小河流、湖泊干涸或断流。极端干旱现象在戈壁和东部地区尤其严重。2021年,蒙古国自然环境和旅游部官员恩赫巴特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蒙古国总土地面积的76.8%已经遭受不同程度的荒漠化。
今年3月中上旬,蒙古国基本无降水,气温又较常年同期偏高5-8℃,导致地表无积雪覆盖。而大范围裸露的地表,在今年偏强的蒙古气旋和冷空气的带动下,形成比往年更频繁的沙尘天气。
图片
防护林无用?
对于今年频繁的沙尘天气,也有不少网友感到疑问,“为什么今年防护林不起作用了呢?”
不是没用,而是今年其他因素过强。
沙尘形成通常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沙尘源、大风、不稳定的大气层结状态。其中,沙尘源是物质条件,大风是动力源,不稳定的大气层结为热力条件。沙源地日益恶化的自然条件前面已经说了,而今年冷空气活动也较活跃,在冷空气影响期间,蒙古气旋和地面冷锋成为有利的推手。
而防护林(植被)的增加,其实是使沙尘暴次数呈现下降趋势的。
根据上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论文,尽管2018-2021年沙尘天气次数有所回升,但2000年至2021年整体呈减少态势、沙尘影响强度也趋于减弱。
例如,在2001年,沙尘天气出现22次,且77.3%为沙尘暴。而在2021年,沙尘天气下降至10次,沙尘暴、强沙尘暴也仅有3次。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也显示,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和1980平方公里,沙尘天气次数年均减少20.3%,植被平均盖度增加0.7个百分点。
图片
由于人类无法改变自然界的气压大小与风速强弱,因此荒漠化防治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和难题,中国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工作效果显著,同时也应加强国际合作。根据中国气象局的预测,4月13日至16日,西北和华北等地仍多沙尘天气,其中13日夜间至14日,沙尘天气可能再次影响到京津冀等地,市民出行做好个人防护。
参考文献:【1】2000—2021年中国沙尘传输路径特征及气象成因分析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戚颖璞、连俊翔、赵林
微信编辑:纳米
校对: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