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青诉|网上五花八门的助眠食品 真能克服入睡“困”难?

当前,睡眠日益成为大众重视的问题,各类助眠产品的出现也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除了褪黑素片,市场上的助眠产品也多种多样。北京青年报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发现,各式各样的产品令人眼花缭乱,其中就有助眠巧克力、助眠软糖等食品。这些产品的效果如何,有没有副作用?
因睡眠不好吃起了褪黑素
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的统计数据,中国成年人失眠率高达38.2%,有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则显示,2022年,受访者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为7.40小时,近半数受访者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不足8小时(47.55%),16.79%的受访者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不足7小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总体上受访者的睡眠时长呈缩短趋势,睡眠质量自评呈下降趋势。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的睡眠时长、睡眠质量自评存在一定差异;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群体的睡眠时长偏短、睡眠质量自评偏低,其中有25.71%的受访者的睡眠质量自评为“不好”,这使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群体成为与低受教育程度群体(小学及以下群体)类似的"睡眠剥夺群体"。
睡眠困扰的产生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但突出的睡眠问题却催生了睡眠经济的火热,各类助眠产品的出现也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相比于处方药安眠药,很多人认为褪黑素没有药物的副作用,较为放心一些。
图片
“服用褪黑素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服用一片褪黑素。” 在湖北工作的90后曹东(化名)吃褪黑素片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每到双十一的时候,他总会囤够一年的量。对于为何吃褪黑素,他认为自己平日里工作压力太大睡不着,吃褪黑素会使自己更易入睡。
而在校生刘宁(化名)则将服用“褪黑素”视为一种时尚的象征。她说自己周围的很多有失眠困扰的年轻人都在吃褪黑素片,被“种草”的她也买了一瓶褪黑素。“当时正好在准备考研,压力有些大,吃了褪黑素比较容易入睡。”不过,刘宁在吃褪黑素时也会担心可能有副作用,她坦言曾经出现过半夜惊醒的情况,“我吃得也是断断续续的。现在还有一大瓶没吃完,都快过期了。”
不过陈康(化名)表示,褪黑素吃多了会有依赖性,最好不要吃,所以现在的他如果睡眠不好会通过泡脚、喝牛奶、敷热眼贴等方式来加速入睡。也有人表示,“以前失眠不频繁,吃了半年褪黑素确实有效,但是考虑到副作用就停用了,停药后基本每天晚上都要熬到两三点。”可能是剂量太大导致身体分泌的褪黑素变少,所以停药就睡不着了。
北青报记者走访北京多家药店,以自己睡眠质量不好为由,希望药店工作人员推荐一些产品,很多药店都会选择推荐“褪黑素片”。这些褪黑素片的包装上都会印有“保健食品”的蓝色标志。虽然印有该标志,但药店提醒,这些褪黑素片最好阶段性服用,在睡眠状况好转之后停止使用;如果睡眠问题严重的话,还是要及时就医。
网上助眠食品花样繁多
除了褪黑素片,市场上的助眠产品也多种多样。北青报记者在电商平台以“助眠产品”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各式各样的产品令人眼花缭乱,其中就有助眠巧克力、助眠软糖等食品。这些助眠食品的销量相差比较大,一款售价为69元的“助眠软糖”月销量甚至可达7000+,而一盒售价为35元的助眠巧克力月销量仅个位数。
从销量来看,助眠巧克力的普及度较低。北青报记者浏览相关店铺发现,助眠巧克力产品可分为针对“轻度失眠患者”与“重度失眠患者”两种类型,也有专门针对儿童使用的“儿童镇静巧克力”。平台上的助眠巧克力主要有美国产地与日本产地两种。
北青报记者浏览电商平台时发现,这些助眠软糖、助眠巧克力等食品成分中大多含有褪黑素与GABA(γ–氨基丁酸),对于这些成分的使用人群与使用禁忌,商家很少提及或提及篇幅不多。有的商家甚至打着“挑战3分钟入睡”、“无副作用不依赖”“纯天然gaba安全无依赖”等标语。
在商家的宣传中,助眠巧克力化身“困”难户的睡眠帮手,主要与它所含的褪黑素、GABA成分有着很大的关系。据配料表显示,来自美国的助眠巧克力每颗含有1毫克的褪黑素,失眠者需在睡前30-60分钟服用1-2粒,每天服用不超过4粒。来自日本的助眠巧克力主打的成分是GABA。
当北青报记者向商家询问成分的问题,得到“我们仅仅是代购的,您可以自行做功课”的回复。
而上述提到的“助眠巧克力”属于进口产品,其包装上并未印有国内“保健食品”的蓝色标志,购买者大多通过“代购渠道”。当北青报记者向售卖美国产地助眠巧克力的商家询问其产品性质时,得到的回复是该巧克力属于国外保健品,因而没有国内的标志。
对于“助眠巧克力”的功效,一些买家的评价为“可能睡眠变好”、“心理作用”等不确定性词汇。在社交媒体上,也有一些网友对“助眠巧克力”进行了测评,测评的结果褒贬不一。有测评者指出“真的睡着了”、“真的有用”;一位IP属地为东京的博主分享道:“之前在社交媒体上刷到了这款巧克力,便抱着怀疑的态度买来试试,没有想象中的吃完就困,但第二天早上三个闹钟都没叫醒自己。”另一位自称“入睡困难户”的测评者分享道:“我的睡眠问题比较严重,有时候甚至需要去医院开药。助眠巧克力对我毫无作用,且巧克力过于齁甜,感觉自己交了智商税。”
助眠产品真的安全可信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药学部药师丁庆明表示,这些年,我国的新食品原料目录越来越丰富,主打助眠功效的也有不少,褪黑素、氨基丁酸(GABA)、L-茶氨酸这三种助眠成分,都是我国卫健委批准的新食品原料,是食品范畴,不是药品,谈不上药用疗效,目前只作为有“助眠”功效的食品成分。其实除了这三种成分,还有褪黑素等化合物,也有源自中药材的酸枣仁、百合、茯苓的提取物。目前,除特殊成分(如褪黑素)之外,新食品原料还不能证明有明确的药用价值。
丁庆明指出,“助眠”食品,属于食品中的最低一级——普通食品,γ-氨基丁酸目前只作为“食品”原料,褪黑素比较特殊,有按“食品原料”添加在普通食物中的(主要是糖果类的),也有按“保健食品原料“申报生产,作为”蓝帽子——保健食品“售卖的。
很多食物中都有γ-氨基丁酸,比如最常见的蔬菜——西红柿的含量就不低,这也是国家对“新食品原料”的首要核心要求,安全性第一。但γ-氨基丁酸的名字太像药品了,γ-氨基丁酸是在2009年9月获批的新食品原料,它在国家卫健委公告中的“身份档案”是:以L-谷氨酸钠为原料,经希氏乳杆菌发酵、加热杀菌、冷却、活性炭处理、过滤、加入调配辅料(淀粉)、喷雾干燥等步骤生产而成,食用量≤500毫克/天。使用范围为饮料、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糖果、焙烤食品、膨化食品,但不包括婴幼儿食品。
所以安全性也是建立在适量的基础上,每天摄入不超过500毫克γ-氨基丁酸是非常安全的。不过一些特殊人群不要去尝试这些新食品,这点国家规定中已经提到了,像孕妇、儿童都不是这些食品的适用人群。
丁庆明介绍,注意服用的总量不超量。需要特别关注褪黑素的安全性,因为它被认为对改善睡眠有一定促进作用,早期被视为治疗失眠的诸多药物的一种,但其副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褪黑素长期大剂量服用,会造成低体温、释放过多泌乳激素导致不孕。相比现代新型治疗失眠药物,全球范围的医院对褪黑素的使用是慎用模式,医疗指南上不推荐它作为失眠的用药,目前老百姓购买到的褪黑素并非是真正的治疗性药物,只是保健品,其治疗作用是极其有限的,而且长期大量使用有潜在的身体危害。因此,对于失眠患者不建议擅自服用褪黑素改善睡眠。
他强调,入眠和睡眠本身就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心理暗示作用,对于食物、保健食品,甚至药物的使用,都要权衡安全性和风险性的综合考量,没有一个适合所有人的万能的方案。不能“滥”用药,也不能“惧”用药。睡眠障碍,首先是到正规医院诊断,其后才是治疗,病急乱投医乱吃药,听信误信亲友或网上信息自我解决,大剂量长时间服用不恰当的药物,结果失眠症状越来越重,甚至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睡眠障碍也不能惧用药,患者则因为害怕形成药物依赖成瘾,担心药物副作用,对一切药物拒之门外,结果失眠问题越来越严重,失眠对身体的损害远远超过药物的所谓副作用。
“可以看到,现在网络上对于这种助眠的食物,或者助眠食品的价值的推荐,除了具体的生产的商家,大多是食品行业从业者所发的言论。” 丁庆明认为公然宣传有治疗失眠的作用涉嫌虚假宣传,一些商家为了销售这些食品,会在食品的介绍中,加上“药”、“失眠“等关键词,确保感兴趣的人能够搜索到他的产品,这些都是违规的。
产业经济投资专家邓之东也表示,褪黑素、氨基丁酸、L-茶氨酸等成分确实具有舒缓身体、放松身心、催眠助眠等作用。但要注意,这些成分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规格和剂量,量小无效果,量大有风险,作为药品或保健品才能发挥治疗和保健作用,孕育期、过敏、心脏病等特殊人群慎用。
邓之东介绍,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很多合规的助眠产品,但用户在购买时需要注意辨别产品是否经合法注册和许可备案。助眠食品的有效性因人而异,每个人的身体状态和睡眠质量都有差异。助眠食品使用过程中,如出现头晕、恶心、过敏等明显的副作用,应立即停止食用。
若商家公然宣传有治疗失眠的作用,而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则涉嫌虚假宣传。消费者在购买时要对产品的宣传语和效果进行慎思和评估。食品则不允许进行治疗功效类的宣传。
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睡眠健康,助眠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在逐渐增加。助眠食品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但企业厂商也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能虚假夸大宣传、误导消费。
他建议,缓解睡眠障碍,提升睡眠质量,最重要的是改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结合运动锻炼、心情调节、饮食调节等多种方式进行干预。同时也可以采用一些自然疗法或医学疗法如草药、针灸、放松训练等。严重睡眠障碍者,建议就医治疗,避免不当使用助眠食品。
新闻内存
各大品牌曾推出助眠饮料
公开资料显示,助眠饮料已成为助眠产品的一个细分领域,很多品牌也推出了相应的产品,但称不上耳熟能详的“爆款”。有分析称,旺旺梦梦水、君乐宝睡前一小时、蒙牛晚上好、娃哈哈 “妙眠酸奶”,汇源 “早点好眠”复合果汁饮料等,即便推向市场已经有好几年,但知名度和影响力都十分有限。甚至不少消费者都对助眠产品的效果持怀疑态度,或是对其安全性不放心。
从助眠饮料本身而言,导致产品销量不佳可能与原料开发较浅、产品作用存疑以及宣传不规范等有关,造成信任度不高。面对睡眠市场的发展潜力,助眠饮料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改善、提升,推动市场规范、有序的发展才能获得更好的未来。
对于饱受失眠多梦、因睡不好而抑郁焦虑的消费者来说,在购买助眠食品时,首要考虑的也是产品的功能性,如果功效无法保证,产品就失去基本的吸引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宋霞 实习生 李舒畅
编辑/田野
【#315青诉# 你来爆料我来曝光】即日起,北青报半两财经发起3•15特别策划,面向大众征集线索,发挥媒体监督和舆论引导作用,为消费者发声,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更加优质的消费环境。
我们将根据大家提供的线索开展采访调查,揭露消费陷阱,一起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爆料请微博私信@半两财经
也可发送线索到邮箱:cjxwzx@y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