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串”奇(上)|烧烤,即烤

人间烟火气,七分在烧烤
这话放在当下,并不为过。
而烧烤之本,即烤。
图片
深春的徐州烧烤
已等不及夏日的到来,
正如八方食客
等不得夜幕的降临,
长队、站等、拼桌
耐心翻烤,把串言欢
在滚烫的氛围里,
一起致敬我们平凡而热辣的人生。
01
我们其实很懂生活,没了烟火气,再绚烂的风景,也会索然无味。
在庞杂的餐饮谱系中,徐州人,独爱着一处处位于街头巷尾、市井里弄的烧烤店。
在徐州,人人都是烤串大师。在这方以烤炉为中心的小天地中,一串串烤至半生的食材,被交至食客手中,老嫩生熟,全凭一双手。
猛地一把孜然辣椒下去,浓烈的香气,刺激着唾液疯狂分泌,也散落在火红的木炭上,劈啪作响之时,也激起了人间烟火,映红了食客脸庞,模糊了彼此的距离。
图片
滚烫的生活或许难以下咽,但滚烫的肉串却最能慰藉灵魂。一旦坐定了之后,所有的情绪,都围绕烧烤展开与释放 :家长里短、指点江山、抵肩交心、争抢付账。把串言欢中,一顿烧烤,为中年人的饭局,涂上了知己难逢的人生底色,为青年人的聚会,泼上了青春鲜亮的油彩。
或许,多年之后,那些记忆,就如烤串一样,有的已经烤焦,有的撒多了一把孜然辣椒,而有的滋味却恰到好处。
图片
在徐州,有这么句话,“最好吃的烧烤,就在你家楼下”。徐州的烧烤,做到了千店千味,每家店的特色,既是心血的凝聚,也是真诚的邀请。
付姐,在徐州烧烤界的地位,类似老干妈之于辣椒酱。“人都说我是手擀面里烧烤最好的,烧烤里手擀面最好的”,十点来钟,付姐烧烤的门前依然有人在排队等候,“面”“串”双绝的传奇,也在继续演绎。
王哥,烧烤店的“掌柜”,2018年的纪录片《人生一串》,让他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爆火之后的王哥,不曾改变分毫,赖以成名的油腰、羊球,也成了人们口口相传的“都市传说”。
炭火燎的油腰滋滋作响,烤至深处的人哼起了小曲……几串烤串、一缕烟火,这就是深夜路边的那份得意,这就是平凡又不凡的市井人生。
岁月更迭
小摊已变大店
万幸滋味儿没变
青春岁月已老
而我们
还在烧烤
02
溯源,才能名正。徐州烧烤,历经千炉万烤,一串千年。
“再来十个白串!”铁皮桌旁,烤串下肚,酒过三巡,趁着上菜间隙,小王像个导游,给远道而来的大学同学,讲述着徐州烧烤的历史,而后厨中正被串起的白串,一如千年前它诞生时的模样。
千里快哉风,赋予了徐州人对烧烤的自豪。“肉串烤炉加蘸料,灵魂烧烤‘三件套’”,这样的画面,在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中,频频出现,透露出汉代徐州人对烧烤的喜爱。
图片
在汉画像石馆,一块出土于此的汉画像石,正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地”。石板上清晰描绘着的,是官场宴会、市肆酒楼、歌舞宴宾,或二人对饮,或四人小酌。鸡、鱼、兔、鹿、雁,自有庖人凭案宰牲,最上层右上角有一人一手拿扇一手拿烤串,“U”形签子穿了两串肉,滋滋的声响和弥漫的香气,历千年而不绝。
一串千年,千年一串。每一炉炭火,都燃烧着人类千万年对美好生活的不倦追求。
03
北国锁钥、南国门户、五省通衢,包容并济的基因,深植于这座城。
正如这铁签一样,串万物而烤,炙百般滋味,迎八方来客。
徐州,地处包邮城市的最北端、供暖城市的最南端,更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徐州烧烤,拥有着其他地方少有的包容性,从那份日渐拉长的菜单中可见一斑,从满店食客的口音中可窥一二。
因为包容,烧烤的改变是那么的自然,如同岁月的不息流淌。
图片
80年代的烧烤,只需一辆“28大杠”,在尾部装上烤炉,就有人来站着吃两串;90年代的烧烤,少有招牌,食客皆是寻味而来;20世纪初,头顶“蛇皮布”,坐着小马扎,烤串之余不忘交换BB机的号码;而后,迎来了徐州烧烤的快速迭代,从徐州人耳熟能详的“地地道道”,到“牙缝”、“三只羊”、“大佬陈”的群雄并起,他们日益丰富的菜单,静候每一位来此的食客……模式更迭的背后,是这座城不断前行的注脚,无论你来自哪里,这里总有适合你的。
吃烧烤的人也在变。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徐州人从不会因你打哪来、到哪去而感到诧异;无论你操着何种方言,都不会感到局促。这是这座城独有的特质,是徐州包容并济、笑迎八方客的最好证明。每一次的落座,都是一次交朋友的好机会。“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营商环境,或许可以再加一句,“一起坐下,吃顿烧烤”。
吃烧烤的城更在变。古老而又青春,沉稳而又蓬勃,在新旧交替之中,城市的容颜更美、生活更从容、经济更活跃、机会更丰富。坐在深巷里的那个几十年不变的烧烤店,举目四顾,一派日新月异的对比感更加强烈。
变,是生命力,不变,是精气神。
烈火里翻滚,火热中撕扯,才是滚烫的生活;从容的炙烤,畅快的吆喝,才是快意的人生。而这座城,与这里的人们,透过烟火气,看到的是盛世美好、人间值得。
徐州广电新闻评论部 
编辑 | 李彦凝
一审 | 渠峰
二审 | 张清
三审 | 王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