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瑶都耀三湘——江华闯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图片
江华瑶族自治县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青山碧水,景色如画。 蒋克青 摄
柏 润 蒋思学 杨丁香
风起潇湘源,发展奏凯歌。
云涌南岭北,乡村正振兴。
曾经,这里是湘、粤、桂三省份结合部,全县总人口54万,其中瑶族人口占比高达69.4%,是湖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长期贴着“老、少、边、穷、库”标签,是名副其实的“省尾”。
如今,穿行在江华大地,处处生机勃发,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厂房车间内繁忙有序、工业园区里日新月异,乡间道路宽敞畅通、楼房崭新整洁、环境绿意盎然,是名不虚传的“神州瑶都”。
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走出大山闯富路”,这个偏远小县城如何书写自己的逆袭传奇?
答案写在接续涌现的亮眼成绩中:2022年,江华共引进项目30个,净增入统规模工业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61家,江华高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油菜、生猪、蔬菜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效,供应粤港澳大湾区蔬菜总量排全省第一; 空气优良率达到94.5%,水质达标率100%,境内污染耕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获省生态环境“利剑”行动优秀县(区)……区域发展的竞争力、创新力更加澎湃。
答案写在喜笑颜开的群众笑脸中: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318元、14842元,分别增长5.9%、7.2%;完成36个老旧小区供水设施、道路管网改造,涔天河灌区主体工程完工通水,灌区内57.9万亩基本农田有效灌溉;新增公益性岗位4560个,新培育帮扶车间95家,总数达550家,吸纳劳动力13000余名,解决脱贫人口就业4000余人,帮扶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数居全省第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图片
江华苦茶,瑶山好茶。蒋克青 摄
历史的画卷,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在接续奋斗里书写。
一直以来,江华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争当全国民族地区发展标杆、省域边界地区发展标杆为己任,深入落实“125”战略,即立足“五联系五到户”主题活动这一抓手,突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建设这两条主线,以“神州瑶都”建设为总揽,建设实力瑶都、品质瑶都、绿色瑶都、开放瑶都、幸福瑶都,让千里瑶山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铺展开一幅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的锦绣江华新画卷。
活动聚能 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最牢固的基石是团结稳定。”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县,江华从容应答“民族团结”这道考题。
2022年8月24日,湖南省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一阶段比赛落下帷幕。今年4月19日,第二阶段比赛即将重燃战火。
江华一中操场。4月19日,湖南省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在这里开幕。李忠林 摄
这是一场全省少数民族地区运动健儿的盛会。来自全省14个市州和17个民族县市区的31个代表团共3195人参加了第一阶段比赛,其中运动员2339名,是历届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
这是江华展示自我、团结发展的舞台。第一阶段比赛以“欢聚神州瑶都·共享民族盛会”为主题,设置了高脚、秋千、表演项目等10个项目,永州市代表团及江华瑶族自治县代表团共派出66名运动员参加角逐,江华瑶族自治县代表团团体总分和金牌榜位列甲组第一。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耀眼成绩的背后,是江华长久以来“以活动促繁荣、以活动促发展”营造良好民族团结氛围的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民族团结进步宣教活动有声有色。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为载体,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瑶族盘王节等活动,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法规。同时,深入挖掘全县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文艺演出、民族文化进校园等多种形式,发挥政府网站、微信等宣传工具,在各族群众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有力有效。着力常态化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连队,社会成效显著。2017年,江华被命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涌现出了永州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5个、模范个人6人。
政策好不好,群众说了算。湖广同心村的发展便是江华民族团结政策的最好“代言人”。
在江华涛圩镇与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华乡交界处的湖广同心村,省际边界线穿村而过,“湘桂一家”的动人场景在这里上演。
地理分属两省,文化却是相通的,人心却是相同的。
同心广场是湖广同心村群众举办活动和日常休闲的地方,每逢元旦、春节、盘王节、赶鸟节等盛大节日,村民们就欢聚在同心广场,盛装打扮,载歌载舞,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值得一提的是,村民们还组建了民族团结瑶歌瑶舞宣传队,让民族团结歌曲成为传统“度曼尼”舞蹈的背景乐,让党的光辉政策成为欢快瑶歌的“主旋律”。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江华民族团结工作的成就远不止于此。
沱江镇山寨村被湖南省民宗委评为第二批省级民族乡村振兴试点单位。
江华瑶族自治县选送的音乐类节目《留西啦哩—月儿朦朦亮》和戏剧类《瑶歌不老唱千年》获评第七届湖南艺术节金奖。
全力做好高考考生民族成分审核等工作,2023年江华高考考生人数4789人,预计申报普通高校招生享受民族优惠政策考生3000余人,目前还在申报中。
……
长久以来,江华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生活蒸蒸日上。
图片
图片
江华瑶族自治县水口镇如意社区的乡村振兴车间,村民在生产线上忙碌着。蒋克青 摄
产业聚力 走稳乡村振兴之路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
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江华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创新了“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基础、以发展产业和促进就业为抓手、以特色小镇建设为载体、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重点、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的乡村振兴路径。
乡村要振兴,产业来支撑。
“突出园区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以更开放的思想、更优惠的政策、更务实的作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发展‘含金量’。”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段贵建话语铿锵、掷地有声,引领着江华人积极投身于兴产富民的伟大事业中去。
扎带子、绕线圈,把转子固定在定子上……走进江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龙德晟电机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易地搬迁移民户邓晨梅坐在自己的操作台前,眼神专注、手法娴熟,不一会就完成了一个小马达核心部件。
这样的场景,在江华高新区处处可见。
2022年以来,江华高新区紧紧抓住沿海地区急需转移外迁发展机遇,瞄准粤港澳大湾区,围绕新材料主导产业和电机电器特色产业不断强链补链延链,共签约引进了低碳产业园(神极电机)、江华优饰科技产业园等30个项目;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5个;新竣工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7个,俨然成为江华高质量发展的“新马达”。
乡村振兴,关键要找对路子。
一直以来,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最高增长极、最大主战场、最强动力源,着力做大做强“五好园区”——
江华高新区逐步形成以新能源和新材料深加工为主导产业、以马达和电机为特色产业的“一主一特”产业发展格局,园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1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20家(其中国家级3家),2022年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255.15亿元。
目前,江华高新区已成功创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被评为湖南省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先进园区、湖南省开放十强园区,是湖南省唯一连续6年获得省政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园区。
同时,江华鼓励各乡镇、村利用闲置房屋,扎实开展产业和就业帮扶工作,新增公益性岗位4560个,安置脱贫劳动力4200人,新培育帮扶车间95家,总数达550家,吸纳劳动力13000余名,解决脱贫人口就业4000余人,逐步形成了高新技术企业在园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乡镇的产业发展格局。
乡村振兴,“三农”要先行。
为壮大“现代农业”,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江华“兵分两路”——
一方面,聚焦打造绿色农业产业基地的目标,抢抓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机遇,2022年完成粮食播种58.25万亩,总产23.2万吨,新申报和创建省级示范合作社3家、示范家庭农场4家、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2个,确保油菜、生猪、蔬菜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效,供应粤港澳大湾区蔬菜总量排全省第一。
另一方面,抓好烤烟和茶叶种植,致力于打造具有江华特色的农业品牌,2022年完成烤烟种植5.3万亩,收购11.12万担,茶叶总面积达7.2万亩,实现年产值突破3亿元。“江华苦茶”获第十四届湖南茶业博览会暨高峰论坛专场推介,被评为湖南省知名品牌,江华获评“中国蜜香红茶之乡”“湖南红茶核心产区”“十大茶旅融合示范县”。
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赛道上,越来越多的“江华幸福”从田间地头出发,飞入“寻常百姓家”。
图片
2022年8月,湖南省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射弩现场。李忠林 摄
发展聚势 筑牢民生实事之基
乡村振兴为了人民、乡村振兴依靠人民、乡村振兴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汇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要在改善民生保障安全上干在先走在前,切实担负起改善民生、造福百姓的责任,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老旧小区改造、交通提质等重要民生工程,解决好学位、床位、车位等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民生问题。”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军臣的一席话为江华乡村振兴事业鼓足了干劲、指明了方向。
一栋栋橘黄色的新居掩映在绿树竹林中,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或草砂路蜿蜒延伸到村民家门口,一条条新颖醒目的标语把文明新风吹进家家户户……走进初春时节的江华沱江镇山寨村,晨风温柔、晚风惬意,农家乐餐厅香飘阵阵,农村“小微企业”机器运转不停,好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秀美乡村画卷。
山寨村从“落后村”到现在的“网红村”,得益于“五联系五到户”主题活动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步”。
当年,村里准备修建自来水工程。本是利民的大好事,但少数村民因不想缴纳开户费、运营费,提出了反对意见。对此,村两委班子采取分组入户做工作的办法,将工程所涉及的一些具体费用向村民一一解释清楚,并将入户收集到的群众意见提交乡村振兴民主监督议事月例会,通过党员干部示范带头、村级事务集体决策、项目实施全程监督,终于把这件民生实事办好了。“这上门活动搞得好!”村里的李大爷对“两委”干部竖起了大拇指。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何依托优势,从挑战中寻找机遇,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江华航向清晰、目标坚定,那便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图片
乡村振兴产业旺——江华瑶族自治县桥市乡将军冲村白茶基地。 蒋克青 摄
宝昌洞至花江洞公路硬化工程正式开工,多年来靠简易公路出行的4000多群众欢欣鼓舞;瑶都大道提质改造工程顺利完工,富丽堂路等一批断头路成功打通,县城道路更加通畅,群众出行更加安全。
完成改厕1407户,新建公厕11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4%以上,完成13座水库除险加固,建成码市、水口、河路口三个乡镇消防站,实现十七年来无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本科上线1668人,万人上线率、增长率等指标居全市第三;新增学位3770个,新建小圩中心校等公租房106套;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全省医保定点机构示范点,完成18家市级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实现全覆盖,80周岁以上老人高龄补贴实现全覆盖。
……
数据无言,数据最有力。翻开江华民生建设的成绩单,华丽且亮眼。一个更加公平、更多层次、更可持续的优质均衡社会保障体系,让幸福之光,闪耀全城、温暖全域。
回望走过的每一个脚步,是那么的坚实与豪迈。
回顾进行的每一次奋斗,是那么的充实与精彩。
回眸取得的每一项成绩,是那么的自豪与自信。
帆悬风正今又是,勇立潮头唱大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江华将以更加坚定的政治共识、更加务实的履职担当、更加优良的工作作风,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坚定不移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贡献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