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得了抑郁、双相,可能源于父母的高焦虑!这6大表现你中了几条?

在这个内卷的时代,“高焦虑”是很多父母的真实写照。
在上世纪80年代到千禧年后10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摆在大众面前的机会很多。那些敢于探索、勤奋务实的人很可能抓住机遇,跟随时代往上走,甚至成功实现阶层的跃升。
但近1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减缓,尤其是在美国的疯狂打压下,还面临着产业升级的难题,再加上疫情3年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很多上有老、下有小的青中年人都感受到了沉重的经济压力,不少人还失业了,断了经济来源。
防疫措施的正式放开后,经济有所复苏。起初,很多人对疫情后的经济抱有很高的期望,但很快发现很多行业仍需要较长的时间逐渐恢复,经济回暖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乐观。
除了经济焦虑之外,孩子的教育也是很多父母的另一个焦虑来源。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孩子踏上学校开始,很多父母的焦虑就从未消停过。“幼升小”、“小升初”、中考及高考,对这部分父母来说都是一道又一道的难关,每一关都要“精打细算”,尽可能帮助孩子作出“最好的选择”。他们生怕孩子在哪一道关卡上落后了,以后就再也追不上了。
现在人工智能发展迅速,ChatGPT的问世让这些父母更加焦虑了。从小给孩子培养什么学科专长、兴趣爱好,孩子以后才不容易被人工智能淘汰?大学选什么专业,孩子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好找工作?
这些父母铆足了劲,从孩子幼儿园阶段起,就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最好的教育资源,努力地为孩子铺好路,希望孩子将来能少吃苦、少走弯路。
这些父母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他们是出于父爱、母爱,希望孩子能拥有幸福的人生。可是,如果这部分父母过分焦虑,要求过高,采取的方法又不科学的话,很有可能事与愿违。
比如一旦孩子写作业、考试的表现达不到父母的预期,父母就立马焦虑、烦躁、生气,严厉地要求孩子改正、反省,甚至粗暴地贬低孩子。
有时候孩子只是错了一两道题,但这部分父母马上灾难化思维,批评孩子“怎么连这都不会”,然后归结为孩子不用心、不努力,最后给孩子加更多的练习量。如果孩子想解释、反驳,父母可能还会上升到道德高度,指责孩子忤逆、不孝、不上进,不懂得父母的用心良苦。
希望这部分父母要意识到,如果我们容易焦虑、经常处于高焦虑状态的话,很可能意味着我们有追求完美的强迫型人格。这样的父母很容易在他们所关心的方面吹毛求疵,难以自控地将烦躁、担忧、生气等负性情绪流露出来,无形之间传递给孩子,甚至对孩子造成心理创伤。
随着孩子遭受的心理创伤不断叠加,他们的成绩反而不是如父母期待的上升,而是开始下滑,出现学习障碍,表现为学习时难以集中注意力,考试前非常紧张,一上学就感到害怕、焦虑。
与此同时,孩子还有可能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这又跟学习障碍形成恶性循环,孩子最后休学在家。在精神心理障碍临床诊疗中,这样的青少年非常、非常常见。
因此,父母的高焦虑情绪不仅对自身的心身健康有害,还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学习以及心身健康。父母要学会识别自己的精神心理状态,提高对负性情绪的觉察意识和应对能力。
在以下的视频中,我们列举了“高焦虑父母”的6大表现,大家可以对照看看自己属不属于此类。
相关视频:高焦虑的父母往往有6大表现,缓解焦虑前需了解背后的心理根源
如今是数字星球时代,互联网极大地带动了自媒体的发展,我们能够非常便捷地获取信息,足不出户就能了解时代发展,开拓视野,了解到更广阔的世界。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互联网的发展也有可能增加了部分父母的焦虑。比如有些自媒体出于利益目的,不断向父母们“贩卖”焦虑;有的父母看到朋友“晒娃”,心里忍不住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对比,也很容易焦虑飙升。
其实,父母希望孩子成人成才,将来在社会上脱颖而出,这个愿望是值得肯定的。自强不息、勇于进取、力争上游,这种积极的精神本来就值得提倡。可是,父母不能光焦虑,还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认知边界,尤其要掌握能真正帮助孩子成人成才的规律,用科学的方法为孩子助力。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是,偏偏现实中有不少父母努力的方向都错了,他们只是拼命地把送孩子到更好的学校,但并未真正懂得教育孩子。
我们后续将推出相关的系列视频,结合多学科诊疗(MDT)的实践经验,以及我个人的亲身经历,向这部分“高焦虑”的、未能掌握科学家庭教育方法的父母分享一些具体化建议。
电影《教父》里有一句话: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在很多时候,焦虑来源于无知。希望父母们能沉下心来拓宽认知边界,主动看清事物内在的本质,摆脱“高焦虑”情绪的控制,并引领孩子学会掌握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