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号|取消调休?我举双手双脚同意

今天这篇文章出自「新周刊」
图片
《摩登时代》里卓别林饰演的工人查理,在流水线上被异化。图/《摩登时代》
“拆东墙补西墙”式的调休,每年都有建议取消,但每年都被否决。所以,在员工和企业的利益博弈之间,到底要如何平衡工作和假期,才能让打工人最终不会被异化为工业社会的螺丝钉?
但凡提起“调休”,必能听取中国打工人怨声一片。
昨日,关于调休的建议屡次攀上微博热搜第一,先是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建议取消调休制度,让春节法定假期放5天,凑出一个9天长假;
其后是全国政协委员熊水龙拟提交提案,建议适时调整“双休日”,试点开展周休日实行“隔周三休”的制度,即首周休息一天,次周休息三天;
还有全国人大代表魏琴建议,每周实行单休日,每月月末连休5天,这样大家每月都有一个可休息5天的小长假。
对于以上的建议,打工人的内心毫无波澜,因为在很多招聘平台上,只要有双休就可以被称为“神仙公司”。既然连双休都无法强制执行,如何能指望落实3天、5天乃至9天的长假?而且在上班族看来,后两种建议不就是“变相调休”吗?
一时之间,更多关于调休的热搜开始“屠榜”,还有人算出扣掉原本的周六日和调休,2023年全年实际放假时间只有10天。
图片
算漏了元旦1天,但大差不差。图/微博
当代年轻人对调休制度的困惑,自调休被发明以来就从未缺席,去年就有热搜#国庆休7上7是种啥体验#,很多网友发出天问:我们为什么要调休?能不能不调休?
因此,即便今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重合,有望连休8天,但打工一族还是高兴不起来,因为假期过后就是连上7天班的“酷刑”,熟悉的配方,注定的煎熬。
无论是小长假还是调休,我都有PTSD了
这个休就非调不可吗?
早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凯恩斯就曾预言:随着科技进步,到20世纪末,人们一周只需要工作15个小时。
但如今,每天工作3小时的愿景不仅没出现,我们的工作时间反而越拖越长,连放的假都要如数填回来。
可是,企业的发展绝不是靠员工“超长待机”来实现的。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曾在《毫无意义的工作》中提到,很多工作虽然费时但实质毫无意义,日复一日的工作不过是贪婪和通货膨胀的产物,因为在当下的科技时代,我们现在2天的生产力或许是抵得上过去5天的。
“但是因为贪婪,因为某种必须一刻不停高效工作的蜜蜂综合征,我们依然埋头苦干,为他人赢取收益,而忽视了自己内心的抱负,只因这些抱负挣不了钱。”格雷伯的书中写道。
图片
打工人出现频率最高的表情包。图/《男亲女爱》
既然要调休,又为何非要设置小长假?如果说各种小长假最初是为了拉动内需,促进旅游业发展,但人山人海的景观已经让很多人感到恐惧——去景区怕被人踩,吃饭怕被人宰。
对于旅游业从业者而言,假期的过于固定和集中,也使得他们的接待能力很有限。无论是客栈、景区还是航空公司,都无法面对突然扎堆的客人,涨价被人骂,不涨价又会错过不可多得的营业时间。
即便真的不出远门,打工人也会有一种“休闲的压力”,因为小长假过于稀缺,不把假期安排得满满当当誓不罢休,于是节前铆足劲加班,放假的时候通宵达旦地浪。
这最终只会导致一种结果:当假期结束回到工位上,绝大部分的打工人都低效产出,高效摸鱼,调休日变成官方指定躺平日。
图片
节后状态。图/《我,到点下班》
特别是跨省回家的打工人,路途遥远,前后都得耗一天在路上,掐头去尾后,不仅家里的板凳没坐热,风尘仆仆归来也魂不守舍。
集中放假,集中上班,无论哪一种都极累,所以后来上班族只要看到需要补班的周末,就失去放假的欲望了。
双休日的演变,也是打工人命运的演变
当代人常常对被“偷走”的双休感到愤懑,但这种习以为常的“5天工作、2天休息”工作制也非自古有之,而是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新周刊」
回复“调休”查看全文
图片
看更多优质内容,点击名片,星标我们!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