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荣光|感动你我 让道德力量永续传递

德耀白山松水,善行吉林大地。4月14日晚,德耀吉林·第十届吉林省道德模范发布活动在长春举行,全省30名先进典型被授予第十届“吉林省道德模范”称号。我州徐淑子、李银基、杨成、崔锦哲等4人入选。今天,让我们走近这4位模范,讲述他们的先进事迹,感受他们强大的精神力量。
徐淑子:宣传红色文化 20年来从未停歇
图片
她携众人完成陈曾吉烈士家属等待70年的红色家谱;清明期间,70多岁的她拎着两兜子重重的书籍寻找烈士家属,搜集烈士故事;她在延吉市成立了19家新时代红色故事站,广泛传播延边革命英烈事迹,让更多群众尤其是年轻一代赓续老一辈革命精神……她就是延吉市老兵之家理事长、党支部书记徐淑子。
“我的前半生交给了家庭,我想用后半生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让现在的青少年知道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让更多的人们传颂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简简单单一句话,徐淑子却坚持了20多年。其间,她整理了3800多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延边籍英烈的事迹,在全州各学校、街道、社区,为学生、居民义务宣讲革命烈士的故事,感动了10余万人。她每月的退休金只有1700多元,但自费3万元制作了百余块“红色革命教育”展板,自己充当讲解员,宣传爱国主义思想,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红色初心。
2017年7月,延吉市首个“老兵之家”正式挂牌成立,老兵们有了自己的活动场所。每隔一段时间,徐淑子就会在这里开展活动,让老兵们感受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关爱。如今的“老兵之家”已成为“忆革命、诉党恩、展未来、解困境”的综合服务中心、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和服务退役军人的暖心家园。此外,徐淑子还为烈士、老兵的子女、配偶和遗孀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她积极联络各有关部门和爱心人士,将温暖关怀送到每位老兵及家属的心坎上。
此外,为了让下一代真正了解老一辈革命者的光辉革命历程,让伟大崇高的红色精神传唱不息、经久不衰,自2021年起,在徐淑子的努力沟通和联络下,19个“新时代红色故事站”先后成立,将红色课堂送到了群众家门口。
李银基:一座纪念碑 五十八载的赤心守护
图片
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作为东北著名的抗日根据地,延边在各个时期的烈士共计16819人 ,烈士碑341个。在龙井市三合镇三合村有这样一座特殊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碑身位于墓地的西北角,东边空出一片空地。原来,这是“守碑人”李银基老人的建议,他说:“这样烈士们才能更多地感受到新中国温暖的阳光。”
从青丝到白发,从壮年到垂暮,50余载的赤心守护,李银基早已与这些抛洒热血的英烈成为“生死之交”,直至自己的生命也铸成“墓碑”。
时光回溯到59年前。1964年,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在三合镇清泉村建成。老党员、时任清泉村党支部书记的李银基便成为这处丰碑的“守碑人”。每年清明节、八一建军节、中秋节,他都会来到烈士碑前,一边念着烈士的名字,一边用手轻轻拂去碑上的灰尘,如同老友一般,向他们传递一条条喜讯,讲述家乡的变化、祖国的发展。此外,他还到学校、村部宣讲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号召全村敬英雄、护英雄……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老人的影响和带动下,村里人人敬仰烈士碑。
2022年12月16日,这位耄耋老人走完了他平凡而又厚重的一生。弥留之际,老人亲笔写下书信,希望自己离世后,能够有人接过“守碑人”的接力棒,继续守护英烈忠魂。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老人离世后,三合村党支部书记刘加胜、三合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民警窦常龙郑重地接过“守碑人”的接力棒。“我们会将李银基老人的事迹和所获荣誉陈列在‘守碑人’居住的爱心公寓里,秉承老人的遗愿,当好‘守碑人’和‘传承人’,继续传承和弘扬烈士精神。”刘加胜说,李银基老人虽然已经离去,但“接力棒”会在他们手中一代代传递下去,大家会用信仰之火让英烈精神永放光芒。
经过一个漫长冬季的蛰伏,当金达莱花这个春天的信使在山中露出笑脸时,三合村的烈士纪念碑前虽然少了一捧李银基老人准备的金达莱花,但三合村却永远不会缺失一位“守碑人”!
杨成:二十九载瞭望路 茫茫林海守护人
图片
18米高的防火瞭望塔,2万多公顷的茫茫林海,29年的寒来暑往。他与山为伴、以塔为家,在枯燥与孤独中默默守护。他就是被誉为长白林海第一哨、长白山森工集团黄泥河林业有限公司防火瞭望员杨成。
29年来,5000多天的坚守,杨成没漏掉一次火警,预报准确率达100%。他总结出“一看农林交界处,二看针阔混交林,三看地形地貌有无变化”的“三看”瞭望工作方法。他把周边近2万公顷的大森林刻在脑海里,每一个坐标点都烂熟于胸。他说:“在我的测报盘上,如果差1厘米,地面上就差500米,在大森林中这500米的误差,对扑火队员来说就可能贻误战机,酿成灾难。”
29年来,从林场到瞭望塔这崎岖坎坷的路上,杨成累计行进了近10万公里。林场距瞭望塔9公里,杨成先骑摩托车到山脚下,剩余3公里坡度达到60度的山路,他只能徒步艰难攀行。这些年来,杨成已累计骑坏了6辆摩托,换过100多次轮胎。常年的高强度工作也导致他患上了滑膜炎、腰椎间盘突出等劳损性疾病,但他轻伤不下火线,犯病时就拄着木棍上塔。当有人问杨成:“选择做瞭望员后悔过吗?”他坚定地说:“不后悔,瞭望员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
29年来,杨成克服重重困难,不惧危险、承受寂寞、甘于奉献,模范般地尽到了一名森防瞭望员的崇高职责。深山老林里猛兽频繁出没,杨成从初次遇见被吓出一身冷汗,到后来积累出一身与它们斗智斗勇的本事;为坚守岗位,杨成不仅放弃了个人休息的时间,而且牺牲了陪伴家人的时间;被医生确诊小脑萎缩,医生建议他换份工作、经常与人交流,可杨成却微笑着回答:“我有心爱的事业,每天我都会把心里话向绿色的大山林倾诉,我很快乐。”
崔锦哲:红色教育活地图 红色文化传播者
图片
提起金春燮,大家都耳熟能详,在他身旁同样有这样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常年深入汪清县各乡镇踏查革命英烈遗址,为英烈树碑立传,行走在各学校和教育基地,为学生参观者讲述抗战故事,通过传播党史,在青年一代心中传承红色基因。他就是汪清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崔锦哲。
1985年,崔锦哲来到汪清县委党史办工作。其间,他走遍了汪清的山山水水,并到黑龙江宁安、海林、牡丹江,辽宁大连、沈阳等地征集党组织资料,很多历史资料都是在老百姓口口相传中收集而来。为准确记录这些资料,每次下乡他都随身携带一个录音机,第一时间记录下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就这样,在他的努力下,先后完成了《中国共产党汪清组织史资料》《汪清县大事记》《汪清党史资料》等资料的汇编,共30余万字,为汪清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2005年,得知时任汪清县关工委主任金春燮有为抗战烈士树碑立传的想法,需要一位对汪清抗战历史非常了解的“参谋”,崔锦哲主动请缨。此后的十余年间,他同金春燮一同寻访全国10多个省市,踏遍全县177处抗战遗址遗迹和烈士牺牲地,为立碑出谋划策,东奔西跑筹措资金。先后完成了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童长荣烈士陵园、金相和烈士陵园、汪清县抗日战争纪念馆、百年历史图片展览馆、鸡冠乡理想教育馆、金伯文故居、梁成龙故居等109座抗战英烈和重大历史事件遗址、纪念碑的建设工作。多年来,他的行程总计约有2.5万公里。
崔锦哲入党50多年来,编撰30多万字的史料从没喊过累,行走了两万多公里路从来没叫过苦,讲述过无数次革命英烈的感人事迹,却唯独没有讲过一句自己的贡献。他常讲:“要想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只要党组织需要,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就会一直干下去。”他以赤子情怀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用实际行动书写了退休领导干部的价值追求。
(延边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