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位“读者荐书官”出炉啦,看看有没有你的名字

图片
“阅读就是倾听。”
在遇到玛格丽特之前,日耳曼很少阅读,书籍对他来说不仅遥远,也携带着童年记忆的痛苦。玛格丽特的朗读为他开启了一片天地,那是他从未走到过的地方。没有眼前的公园与鸽子,没有目所能及的日常生活,但那些有声的文字却可以让他在闭上眼睛时慢慢去想象、体会、理解,让他看到绝望的老鼠、悬崖上的灯光和小雀一样的孤单的女孩。一些句子让他感到悲伤,让他记忆深刻,让他不禁思索,让他在某一次和友人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脱口而出。人们说他变了,但他不在乎。他依然会拿起一束白色的鲜花,去赴玛格丽特的下午茶之约。
原本因词典而感到痛苦的日耳曼又一次被玛格丽特的言语所吸引,他放弃了他的放弃,他叫住了即将转身而去的玛格丽特——“等等,这本书叫什么名字?”
我们可以通过他人的视角看到更广阔的的世界,我们的观点也可以通过他人不同的想法得到延展。就像曾在自己的一方世界中的日耳曼,他内心的一隅因为玛格丽特的到来而有所打开。倾听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当你面临书荒,需要好书推荐的时候,不妨去听听别人的建议。
“阅读一小时”项目组从数百位“读者推荐官”的手中选出了30本书籍;这其中涵盖众多领域,包含多种类型,它们也是来自众多国家的“国宝”珍藏。我们想请你投选出十本好书,将它们推荐给更多的读者。
 ?
《奥兰多》
著者:[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任一鸣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图片
荐书官:小周同学
小说的文字读来如行云流水,不仅充满诗意与戏剧性,而且也饱涵哲思。无论奥兰多是追寻生活的本质,还是文学的精益求精,都体现了他昂扬进取的生活态度。爱情也是永恒的话题,她追求恋人而非丈夫,是心灵的契合而非安逸相伴。关于两性的探讨尤为引人关注,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的,宽容坦率英勇不仅是男性的品质,古怪敏感温柔也不仅是女性的品质,两性之间存在差异但又互相混合,人们常通过服装来区分性别,但实际内在性别往往与其外在服饰恰恰相反。自我与真我的描述也相当精彩。人体内都会有无数个自我,虽不至于到人格分裂症般严重,但它们仍各执己见进而影响我们在不同环境与事件中的表现,但当它们达成一致时,真我就会出现,此时人的行为便具有了一致性,也会收获内心的安宁与满足。关于心理时间与外在时间的探讨也发人深省。有些人虽然活着,但已心如死灰;有些人死了,但他们永恒不朽。一个人寿命的真正长短,永远都存在争议。此外,奥兰多经历多次时代变迁,时代精神对其产生深远影响。她找到方法,使她既不必与时代抗衡,又不必屈从于它。她既是时代的一部分,又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这也是伍尔夫与英国传记传统之间达成的交易。更多精彩内容请翻阅本书一探究竟。
《我先!我先!》
著者:[法]米夏埃尔·埃斯科菲耶
绘图:[法]克里斯·迪·贾科莫
译者:李旻谕
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
图片
荐书官:周小泡泡
成长的路上没有先后,和孩子一起享受过程,信步前行,或许比盲目争先更快乐。孩子能在小鸭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其实我们大人曾经也都是一只爱争先的小鸭。愿长大了的小鸭们都能对身边的一只只可爱小鸭温柔相待,追随他们缓慢的成长步伐,做他们温暖的陪伴者和智慧的引路人。
《命运》
著者:蔡崇达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图片
荐书官:小徐
《命运》的文字,在朴实中流露出真实且平凡的情感。《命运》的主人公是蔡崇达活了九十九岁的阿太,“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这句话正是出自阿太之口。在接近考试的那段时间的一个夜晚,我读完了这本书,里面故事的情节以及主人公的强韧,深深打动着我。我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在对待命运不公的时候,我们也会唉声叹气,怨天尤人,但也会在一个时刻安慰自己,继续前行。读完之后,让我觉得人间值得,虽然听过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但好在我们可以来体验一次。如果你喜欢闽南喜欢烟火气小人物,也不防读读这一本书。越真诚的文字越是让人感动,整本书没有采用什么手法,近乎白描,却把一个人的一生写的淋漓尽致,每个人在命运的魔爪之下,都是十分渺小的。阿太跌宕起伏的一生,虽无儿无女无人送终,却有儿有女陪在身边,漫长的岁月里,命运送来的西来、北来、百花,陪着阿太,和阿太一起努力生活,虽然他们也先阿太而去,但终究一起度过那些孤苦的岁月。或许,每个人都能从书中看到自己,我们相信命运,但我们得努力的过好自己的一生。
《如何抑止女性写作》
著者:[法]乔安娜·拉斯
译者:章艳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图片
荐书官:木木
当一位女性开始写作后,她将面临多少阻碍?基于这个问题,想推荐的书是《如何抑止女性写作》,它是女性主义者乔安娜·拉斯撰写的一份“抑止女性写作指南”。在书里,我们能重新审视阻止、贬低和无视女性写作的社会阻力,这些阻力习以为常又触目惊心:
◎剥夺作者身份:既然女人不会写作,那一定是其他人(男人)写的;或者说它是自己写的,思想感情是无意识地从女性笔下流露出来的。
◎诋毁作者:大肆宣扬任何体面的女人都不可能从事创作,或者说创作艺术会使女人显得不正常、神经质、令人生厌,因此不可爱。
◎内容的双重标准:女性的经历低人一等、卑微琐屑,即使她写了,但她写的东西不知所云、结构混乱、拙劣、情绪化、枯燥无味。
◎错误的归类:她写了,可她算不上真正的艺术家,这也不是真正严肃的作品,文类不正确,不是真正的艺术。
◎成就个别化:她写了,可她就写了这么一部作品。 
◎异常化:女性的文字被斥为“错误的”东西,她们因被视为有伤风化的东西遭受谴责,所以她写了,但她不合潮流。
◎榜样缺失:关于前辈的记忆被隐藏,那么过去从未有过前辈的假设就会继续存在下去,每一代妇女都会相信自己承受着一切从头开始的负担。
“女性作家的优秀文学作品太多太多,比我们任何人知道的都要多。” 
在被贬抑的边缘,还有许多女性在写、在读、在被发现,我们需要去看见更多的女性文学和女性力量。
《不安之书》
著者:[葡萄牙]费尔南多·佩索阿
译者:刘勇军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图片
荐书官:贤仔
由于最近感觉自己陷入无意义感之中,焦虑又不安,偶然间翻到一本书便拿起来读,试图从百年前的作家那里讨要些经验以对抗巨大的虚无。费尔南多的《不安之书》又名“惶然录”,一看书名就很符合当下我的心境,遂读之。全书更像是费尔南多的日记,由许多个片段随笔组成,虽说都以“异名者”身份进行写作,但字里行间透露着费尔南多对人性、世界乃至整个宇宙的深刻认知。初读时,一个有点丧的、对生活有很多个人见解(且偏消极)的费尔南多形象浮现在我的脑海。随着阅读的深入,又惊觉许多一闪而过的感受、可能不被世人理解的念头,通通出现在此书中,也不知道读这本书有很多共鸣是好事还是坏事。《不安之书》中有许多对于孤独的描述都十分贴切。如果生命注定是孤独之旅,那么也就无所谓是否被世人理解。这样一想似乎对自己陷入“无意义感”这件事释然了不少。意义的追寻,旁人的理解,丝毫不能抵抗生命的孤独。读完此书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如果懂得思想,心脏就会停止跳动。”从前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于是后人不断审视人生,追寻生命的意义,直到心脏停止跳动。我们不想做一只快乐的猪,所以成为了一根痛苦的芦苇。
《给妈妈 当妈妈》
著者:陆晓娅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片
荐书官:梵高先生
这本书简直太好哭了,但整本书里几乎又看不到写母女亲情那种煽情的语言。陆老师用极其冷静理性的语言表达自己和罹患认知症的母亲之前的相处细节和思考。书里35篇可以称之为陪护手记最终化成一句“再见”。读的过程中数次泪目,忘记最爱的人最爱的事情,作为子女,被妈妈忘记也好难过,陆老师既是和自己也是和妈妈做内心对白,“如果有一天你变成了我的孩子,我也会给你同样的爱”。
《伪装成独白的爱情》
著者:[匈牙利]马洛伊·山多尔
译者:郭晓晶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图片
荐书官:陈默
近期最爱的匈牙利作家之一,在看过他的《烛烬》《一个市民的自白》之后,深深爱上了马洛伊·山多尔冷漠但意味深长的文字。《伪装成独白的爱情》讲述了一对中产阶级夫妇的失败婚姻,而四个代表当时匈牙利不同社会阶层的当事人以分阶段独白的方式向人们揭示了爱情的残酷本质——孤独才是人生的最终状态。
《卡拉马佐夫兄弟》
著者:[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荣如德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图片
荐书官:小七
卡拉马佐夫死了,而他的儿子又被指认为弑父,一场凶案在短短几天的时间内展开,最后走向审判的高潮。卡拉马佐夫家一共有三个儿子,分别代表着,肉体、理性和精神;本我、自我与超我。 书中有非常多人物精彩的对话,其间又有有两个部分写的非常精彩,来自于宗教大法官这一章节。二儿子伊万是无神论的大学生,小儿子阿廖沙则是一个即将要还俗的教士,这是一场关于信仰的辩论。
Part 1:如果人人都寄希望于地狱天堂这一套机制,现实世界发生的这些又怎么挽回?为了宏伟事业,是否有人可以被牺牲掉? 一对折磨女儿的夫妇,世俗上的法律不能惩罚他们,用信仰来说,他们会下地狱,但是孩子已经被摧残了,地狱能为此挽回什么呢? 伊万质问阿廖沙,为了这个所谓的筑建信仰的宏伟事业,是否可以牺牲掉这个小女孩?  
Part 2:辩论结尾伊万给阿廖沙讲了他写的长诗,内容是上帝复活了,于是他立马威胁到了宗教大法官的地位,于是宗教大法官向他发出了控诉。但是上帝什么也没回答,他只是吻了一下大法官,于是刚刚刚还决定要烧死他的大法官,决定放他走。
伊万不需要辩赢,阿廖沙当然可以信上帝,伊万也当然可以不信,结局也可以像这样,辩论结束后,我们吻别,然后再见。书中辩论不止这一处,但我觉得这场辩论既经典又犀利,而陀陀只花了数千字就写的很精彩了,这或许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了。总之,极力推荐。
《笔墨游戏》
著者:周游
出版社:中华书局
图片
荐书官:猫小欣
多角度讲解如何欣赏古典小说,作者娓娓道来,层层点拨,不经意间就触发了读书时的记忆,确实改变了刻板印象。适合对古典文学感兴趣的新手朋友,属于入门导读了。也很适合写作参考。
《夜里老鼠们要睡觉》
著者:[德]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译者:任卫东 邱袁炜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图片
荐书官:海弗
推荐的书是沃尔夫冈·博歇尔特的《夜里老鼠们要睡觉》。以前觉得我肯定不会对“废墟文学”感兴趣,可是阅读过程中一次次对作者天才般的持续的词句创造力感到惊奇。博歇尔特对“疼痛”细腻又虚弱的描述使得作品拥有迷人的异质感和氛围感。后来才知道里面那篇《面包》是“废墟文学”典型的代表作。 
很多时候我读一些书就像是在找“代餐”,偶尔发现一句很能共情的话或者异样的叙述会觉得心灵突然被点亮了一下,但博歇尔特的文字总会让我想要全段划线。上次读到这样有异质感的书大概还是《恶童日记》,读到有氛围感又同样文笔细腻的大概是萨冈的《孤独的池塘》。不知道很多术语也还不会做文学评论,只是读完之后会觉得“啊啊啊啊真的好会写啊”,心灵完全被其裹挟却又无比自由。下面是这本书里一些我很喜欢的摘录—— 
“雪却白得令人作呕。”
“他们蹲坐在房子阴影的昏暗和雾气中,躲着门口,像焦炭一样黢黑,像路面一样疲惫。”
“夜间的湿气弥漫在火车站。夜间湿气由雾、困境和呼气构成。像说不清味道的咖啡一样浓。”
“这闻上去像爱……但是这闻起来像青草,像水。河水、雾和夜晚。”
要说为什么会这么喜欢这部作品,我可能会借用作者本人在书中那篇《玛格丽特》里写下的对玛格丽特的告白——“我爱你的语言和你身上所有的陌生感”。
也许这本书今后会一直是我心中非常理想的“废墟文学”的样子了。
是一束明亮的寒冷。
《〈柳林风声〉诺顿注释本》
著者:[英]肯尼斯·格雷厄姆
编著:[美]安妮·高杰
译者:康华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图片
荐书官:丁相程
本书书衣精彩,收录外媒评价;封面英伦风情十足;由肯尼斯·格雷厄姆学会成员安妮历史十载编纂而成,每章都有详尽注释,剖析字里行间的文化内涵,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内涵。同时收录不同版本插图及涉及作者图文资料。译文准确,彰显原著风情。本书展现二十世纪初英国社会的风貌,也展现人情冷暖。其中的蛤蟆形象警示我们坚持培育公民意识,不做没头脑的富翁。
《额尔古纳河右岸》
著者:迟子建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荐书官:阿蛮
《额尔古纳河右岸》看过前面几页之后,一个鄂温克女人开始讲述关于他们民族鄂温克的故事,取之自然,用之自然。善于狩猎,尊重自然的一切,敬畏神明,有他们自己的信仰。不断经历死亡,却依旧充满希望地生活。这是我第一次了解到这个民族的人,不断阅读的过程中,深深被他们这个民族所吸引。
《巨流河》
著者:齐邦媛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图片
荐书官:Sparkle
从东北、北京、重庆到南京、台湾等地,作者讲述了那些纵横百年、跨越两岸的亲身经历的故事。其父齐世英,用时间蒸馏、升华人生苦难,用刻刀雕琢璞玉,谱写时代弦歌。作者在书中前半部分诉说家世与成长、教育过程,还提到1937年和“流亡学生”张大飞攀登南京牛首山的故事。本书后半部分着墨于台湾的外文学术建制、用英文向国际社会推介台湾文学的耕耘。读罢此书,齐邦媛那一代知识分子谱写的时代扣问之回响以及江声浩荡之传奇,其人生际遇、家国情怀、精神境界以及历史命运,久久萦绕于脑海中,感慨万千,仿作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中的诗句“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赋一首: 狂风暴雨易折花,激流险滩泯哑海。 百年风云多变幻,怅望千秋泪满怀。 
齐教授的门生王德威在后记“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中,指出1995年齐教授到山东威海开会,站在渤海湾湾畔北望即为故乡铁岭,然以台湾学者身份参会,不禁感慨:“五十年在台湾,仍是个‘外省人’,像那永远回不了家的船(The Flying Dutchman)”,杜甫的泪化作齐邦媛的泪,想到福斯特(Foster)的《印度之旅》的结尾:“全忘记创伤,‘还不是此时,还不是此地’”(not now,not here),彰显了跨文化交流和中西文字的互涉性。
《佩德罗·巴拉莫》
著者:[墨西哥]胡安·鲁尔福
译者:屠孟超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图片
荐书官:慎之
本书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群像中易被忘却的“明珠”胡安·鲁尔福的代表作。它不长,只有短短十余万字;它也不复杂,讲述了“我”为了完成母亲遗愿前往科马拉寻找生父“佩德罗·巴拉莫”所遭遇的离奇经历。然而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所具备的一切,它都具有,甚至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说马尔克斯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一座高峰,那么鲁尔福无疑是山峰之上夜空中的一颗明星。在本书中,读者不难窥见的是:生死界限的模糊,离奇荒诞的世界,美洲面对的现实,粗糙而可回味的文字,墨西哥特殊的荒野,以及诗歌一般的语言。
《忧郁的热带》
著者:[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王志明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图片
荐书官:程广斌
出版于1955年的《忧郁的热带》,主要回忆了作者20世纪30年代考察巴西土著生活的田野调查活动,书籍一经出版立刻引出轰动,进而标志着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人类学的成功创立。类似中国茅盾文学奖的法国最高文学奖龚古尔奖评委会龚古尔学院,更是盛赞这部经典著作,并多次表示只因此书不是小说,否则一定可以获得龚古尔奖。《忧郁的热带》,作为一本融汇了人类学、社会学和结构学的专业“游记”,其华彩的词藻甚至比绝大多数文学名著还要优美,引发的共鸣甚至比一般意义的哲学思考还要深远,遂全球闻名,并开创出一门全新的流派,成为一部经典著作。
《忧郁的热带》主要回忆20世纪30年代,作者亲访亚马逊河流域与巴西高地森林,亲身探访神秘的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克瓦拉、吐比卡瓦希普等几个原始部落的经历,亲眼见证原始部落的婚姻、图腾、氏族、神话、宗教等特殊符号。在丛林深处找到还原于最基本形态的人类社会,引发深远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忧郁的热带》作为一部非文学类作品,打乱了严肃学术著作、回忆录和旅行文学的边界,可以说是一种“混种”的文学。在这本书中,作者虽身处现代的西方世界,从南美原始部落探秘到亚洲伊斯兰世界,一路走来,一种悲观情绪愈发强烈。西方现代世界与亚洲伊斯兰世界,虽经济发展不一样,却有着企图毁灭一切传统、销毁一切时间的动机,一样是目光短浅、盲目乐观的抽象方案,一样是固执奉行教条主义,一样是漠视人类文化发展的蝼蚁心智。
《谁在敲门》
著者:罗伟章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片
荐书官:阿凡达
接近七百页六十多万字的一本反思故乡故土故人与现代社会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的小说,读来一气呵成,但却身心俱疲,因为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你都会感受到作者的用力,而使你不自觉的代入到故事里去,也开始为大哥,大姐夫,燕子操心起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生活在燕儿坡,在镇上,在县里,在市区,都在为生活奔波,可相互之间的亲情,爱情,友情又屡屡被现实嘲讽,被现实撕碎,直到被现实埋葬。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
口述:杨苡 
撰写:余斌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图片
荐书官:艾琳
偶然在译林出版社的微博上看到这位百岁老人、翻译名家的这本自述,顿觉很感兴趣,读完也确实很感慨,尤其是看了书的结尾,余斌老师详述的成书过程。我觉得对于现在很多作家的书,虽然很热门,很畅销,但我似乎越来越难理解和读懂,而像杨苡、杨绛、杨步伟先生,还有张家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她们的文字朴实、真诚、温和,充满了对生活的智慧和豁达。
在书中,我看到的杨苡先生是一位有个性、有想法的女性,虽然家庭殷实,却遭父母冷落,但仍然对学习和生活充满热情和向往,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心态,她才能到百岁高龄。在书中,她坦诚地描述了各个阶段自己的真实生活和想法,包括自己的感情心事;家人、朋友、同学,从儿时到百年,动荡的时代背景也从一方面造就了她丰富的人生经历。就像余斌老师说的,这本书是杨先生的自传,同时,在她生命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人的身形,都只存在于她的记忆中,她也以自己的方式为他们作传。
“因为长寿,杨先生几乎看到了所有人的结局,已然不待下回分解。如果每个人的人生可以比作一本书,那么这些书她皆已翻看到最后一页。……在杨先生波澜不惊的叙述后面,我们或许仍能不期而然地感受到‘命运’二字的分量。如果历史不是抽象的,当真有温度,那么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它就应该是无数的个体的“命运”的汇集与交响。”~人生如白驹过隙,看谁能笑到最后!
《悉达多》
著者:[德]赫尔曼·黑塞
译者:姜乙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图片
荐书官:桑庭
因为对《悉达多》无穷的喜爱,我无法摆脱个人情感客观地推荐它。本书并非是佛陀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人的一生,普通人都会经历的一生。而我也在经历一生,我在探索、在焦虑、在沦陷、在痛苦、在新生、在反复……希望我可以像悉达多那样,听便灵魂与肉体的安排,去经历世间的一切。但也会担心,没有悉达多那样的决心和勇气,经历所有一切还能找回最本真的自己。 
世间的生活,即使都不一样,但都具备着某些可见或隐藏的规则。当切身去体验,再从中跳脱或是把之前的经历推翻、打碎,这样的痛苦是难忍,也难以诉说的。但愿自己在生命的历程中,有众多的体验,而后也是那个获得真我的悉达多。
从故事本身抽离,在西方的黑塞一定很喜爱东方的文化吧,文中很多内容让我明白何为“上善若水”,为何人要向水学习。译者的文字简洁、通透、流畅,这是很值得推荐的译本。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口述:樊锦诗
撰写:顾春芳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图片
荐书官:大石头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是2020年疫情前出版的一本传记作品。樊锦诗被称为“敦煌的女儿”。这本书既描述了她数十年来求学的往事和扎根敦煌的经历,也可以被看作是过去几十年敦煌的“口述历史”。从书中大量的图片资料和严谨而充满感情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樊锦诗在与敦煌相守的五十七年中,亲历敦煌的巨变和发展、为国家文物保护事业奉献一生的使命和担当,让人也很想跟随樊老师的脚步一起去看看敦煌,亲身感受充满历史气息的莫高窟。 
2019年,对于书店也是一个非常波动的年份。樊老师的这本自述,仿佛专为那时的我解惑而来。从樊锦诗口述、顾春芳撰写的文字里,切实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坚定克难的力量,一种也有困惑、纠结、取舍的力量。 读到其中的段落,觉得很有感触,就手抄了下来。写着写着,不由自主流下眼泪。当时真的仿佛自己也站在九层楼前,感受着樊先生的感受,聆听着铃铎的声响。多年前我第一次亲身站在九层楼的时候,除了感叹古迹的伟大外,丝毫体会不到这种内心的宁静。
转年来到2020。平时无休的书店迎来了一年中唯一的假期:春节。收拾完书店,我带着这本《《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回家过年。悠哉悠哉几天之后,武汉封城了。 这是一段很多武汉人可能都不愿再回头提起的特殊时光。那段时间,真的是五味杂陈:生死、温饱、工作、生活、......各种焦虑、各种茫然。我也不例外,尽管心里清楚不能陷在这样的情绪里。放在茶几上的这本书闪入了我的眼帘。再一次翻开它,只希望能转移一点自己的注意力。读着读着,那种宁静的感觉又回来了,那种神奇的力量又出现了。樊先生和一代又一代的敦煌人不也是在很艰难、很不确定的环境里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坚持着敦煌的保护事业吗!尽管时代背景不同了,我想这种精神内核是可以发扬传承的。那天我在书店公众里写下了一段文字:如果经历过这次疫情,人们能更加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真实、敬畏科学、敬畏规则的话,我想这或许是对包括医务工作者在内所有出生入死保障老百姓生命安全的人的最大安慰。 
这场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已深入改变了人类的行为理念。书店也在风雨飘摇中,勉力走着。人这一辈子,总会碰到不顺心的事,总是要有一些内在精神的。虽然书并不见得能解决每个具体问题,却能无形中为我们指明方向,增添力量。成长的路上,我们还要不断地学习、多读好书。这本书我们已推荐过多次,确实是一本能给予人巨大力量的好书。希望读者朋友们都能从中获益。共同过好这磕磕绊绊却也热气腾腾的生活。
(节选)
《中文打字机——
一个世纪的汉字突围史》
著者:[美]墨磊宁(Thomas S. Mullaney)
译者:张朋亮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片
荐书官:某羊
作为成长于网络时代的“新(中国)人”,通过QWERTY键盘和汉语拼音输入法在电脑上打出汉字似乎是一件天经地义之事。然而没有什么是“天经地义”的——由本书可知,这一技术实“源自(汉字)一段长达150多年辗转反侧,忍辱负重”。
因此,不同于其他那些研究西方技术在亚非拉地区推广的“物质殖民史”,本书所关注的中文打字机技术演进背后的“汉字突围史”更蕴含了一种技术之外的文化意味——当汉字被排除于雷明顿打字机所建立的键盘输入体系之外,后者却仍被认为“普适”一切时,凸显的无疑是一种全球性的殖民文化;而东亚世界在汉字“字母化”和发明“中文打字机”之间徘徊前行,并产生对后者的市场争夺时,面对殖民主义的两种选择,以及西方中心之外中日两个“同文同种”的“边缘文明”间的竞争,亦如影随形。就此而言,本书虽是一部技术史,却绝不限于技术史——以最为冷门的领域重新演绎了一段我们最为熟悉的殖民与反殖民故事,正是本书最具特色之处,也是它值得我们阅读的地方。
《秋园》
著者:杨本芬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图片
荐书官:无尾熊
一下午看完,嗓子发紧好几次。文字不华丽也不取巧,却偏偏往人心里戳。秋园的一生,经历过两个男人和五个儿女,亲手送走了两任丈夫和一儿一女。她浮萍一样的一生,善良坚韧。一家人围在一起幸福过,也痛苦迷惘过。薄薄的一本书,沉重的一生。                     
《被统治的艺术》
著者:[加]宋怡明
译者:[新加坡]钟逸明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后浪)
图片
荐书官:书君1420
一部真正好的学术作品,一定是既能提供思想价值,又能够为大众读者所接受的、深入浅出的。显然,宋怡明教授的这本书是做到了的。与传统枯燥的史学著作中对明代卫所这一军事制度的耙梳不同,宋通过历史人类学和田野调查方法来解构“卫所”,透过制度来看历史上的人,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在面对卫所制征兵这一“灭顶之灾”时,所做出的一系列应对方式,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制度套利”。通过个体与制度、与国家的互动,真正意义上地突出了人的主体性,看到了人的能动作用。在传统的宏大叙事中,“人”往往是失位的,我们只能看到历史洪流滚滚向前,完全看不到基层民众面对历史大势的应对策略,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感情。宋的这本书的突破之处就在于,制度只是一个视角,真正要观照的是制度影响下的人群以及这些人群面对制度所做出的一系列反应。我们由此也能看到,几百年过去,中国依旧是那个中国,当下我们的一系列行为都能从历史上找到影子,这种历史的延续性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如何造就了现在,更好地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营养。这就是我推荐这本书的理由。
《物体系》
著者:[法]让·鲍德里亚
译者:林志明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图片
荐书官:银杏有花吗
最近在看鲍德里亚的《物体系》,书中在讲到元功能性的物机器人的时候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鲍德里亚说“科幻小说是物的文明的基要见证,因为它强调了其中一些面向,反过来说,科幻小说却豪无预言价值。它实际上和技术演进的真实未来无关:我们或许可以说,它们只是过去将来式。”在我们通识性的想象中,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都以为并认为科幻是人类未来生活的映射,是对未来的预言,而他却认为这种科幻并不具有预言未来的功能,它是基于当下的物而产生出来的。我觉得这个还蛮有意思的。
《无名的裘德》
著者:[英]托马斯·哈代
译者:张谷若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图片
荐书官:读书的萝
每个计划结婚生育的朋友都来看看这本书好吗?哈代的观念在当时那个社会应该是太先锋了,甚至超越了我们当下。他的讲述碰触到了婚姻制度的存在根本,他搅动的不是婚恋里的男女关系,男女不在对立面,需要共同抵抗的是社会的强制。表面看起来好像是一步错步步错的故事,但实际上不存在每一步都做对的选择,善恶不是评判标准,每个角色都只是在自我的灵与欲里挣扎,但是社会制度不给犯错或者错配留一点余地,这种压迫是全方位式的,即使当事人宽容,邻里雇主、城市乡村、甚至阴雨浓雾都在进行审判。奋斗也好,婚姻也好,都只能克己的活着,本分的低头,不存在跨域。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著者:汪曾祺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图片
荐书官:阿归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是汪曾祺的散文集,主要围绕着家和生活,是一本充满着人间烟火的作品。普通的人、普通的事、普通的景、普通的物,在汪老的笔下都变得如此可爱。他的笔下是真实的,也是生动的,一花一木皆存在于这个世间,存在于我们身边。“爱生活比爱生活的意义更重要。”比起躲在一旁空想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倒不如让自己真实地存在于生活当中,去发现,去感受。闲暇之余读一读汪曾祺的文字,你会觉得生活还是很美好的,人是有诗意的,也许会更热爱这个世界。
《史记的读法:司马迁的历史世界》
著者:杨照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片
荐书官:桑丘
杨照老师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为什么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要读《史记》,以及《史记》的伟大之处。同时书的内容本身也足够精彩易懂,阅读的过程根本停不下来!“史”的根本意义在于用文字记录事物。 但史官不能也不应只是皇家的御用文人,司马迁不想成为一台没有感情的打字机器。
“司马氏世典周史”。触发他写《史记》的直接原因便是继承父亲的遗志,清晰准确地记录汉武帝封禅的影响。 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他作为史官的使命感:他不仅要真实地记录历史,他还想告诉大家,历史绝不是世俗成功者的回忆录,一些品格高尚闪闪发光的名字更值得记录,他们的事迹不该被湮没而是值得传承。而史官的职责就是让他们在人类历史的短暂一瞥中为后人铭记。
《激情耗尽》
著者:[英]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
译者:沈矗 孙芸珏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片
荐书官:书由
已经88岁的德博拉放弃了自己原有的有秩序的生活,去过自己想过的无负担无束缚的生活。她捐献遗产,在与重孙女的谈话中鼓励她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让自己完完全全支配自己。选择自己想走的路,多久都不算晚。
《我们仨》
著者:杨绛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图片
荐书官:赵先森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92岁高龄时候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该书分内容分为两块三部,前一块为一二部,是以“万里长梦”的形式描述着三口之家的深厚情感;第二块为第三部,以平淡朴实的文字描述这个朴素之家的单纯三人组的坎坷历程。
在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情感,但对于家人这种纯粹的“相依为命”的感情开始变淡了,我想推荐这本书,唤醒沉睡在人们内心深处这种纯粹的爱,把握世间的美好,以温暖拥抱世界。不要浪费时间,时间不止是金钱,时间也是生命。
《好兵帅克》
著者:[捷克]雅·哈谢克
译者:萧乾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图片
荐书官:niukou
那是1999年,我在学校的书法兴趣小组结识了我的老对儿。我第一眼看到她,就觉得她会是我一生的好朋友。交谈之下,我们发现彼此的兴趣爱好有很多共同点,尤其都是小书迷。很快,她邀请我去家里做客。自诩从小在图书馆借书、读书不少的我,却在她的家中看到了不少我没见过的书。她很慷慨地让我随便挑,喜欢的都可以借给我读。她首先推荐我看的便是一本《好兵帅克》。 我当天晚上就把书读完了,我也爱上了这本书和主人公帅克。当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困惑:帅克是多好的一个人啊,善良,纯真,憨得可爱。他那么想成为好兵,结果却受到了那么多不公的对待,有这么多不幸的遭遇!对于作品的讽刺意味我不太能说出来,不过能隐隐地感觉到。直到后来,我读她推荐给我的《警察与赞美诗》时,又一次产生了相似的感受,我才渐渐地明白了作者想要表达的。通过查阅资料,我得知作者将自己的人生际遇投射到了帅克身上,抒发了对奥匈帝国统治者和军队的不满。 《好兵帅克》在我心中的位置一直很高,所以我一度没有注意到它被低估这回事。当我进入中文系读书,在外国文学史书上没有见到它,它被掩埋在众多大文豪的经典之作之下。我在图书馆最下边的书架上总能看到它静静地立着,无人问津的样子。
《杜拉斯谈杜拉斯》
著者:[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访谈:[意]莉奥波迪娜·帕洛塔·德拉·托雷
译者:缪咏华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片
荐书官:梨梨
一本可以窥见某一角度的女性生活经验集合体的书。我读这本书之前并没有看过杜拉斯写的小说,只是从她的文字里看见一个自由的、充满欲望的,盛满“悬而未决的激情”的女性。她的主题总围绕着“爱”,我认为爱是一个太大又太小的支点,爱可以说是她作品发生的土壤,也是她的文本一直在前往的路径。访谈发生在杜拉斯的老年,已积攒了许多生活经验的的她在表达中仍有一种幼稚纯真的直率,她的思想、个性甚至精神都在访谈中以她的角度进行了多面向的立体表述。我觉得了解一个作家的生平才能更好的读懂她的作品,因为人生看似在不同的阶段追求不同的事物,究其根源我们都有自己坚持奔赴的唯一的命题,对杜拉斯而言,那便是“爱”。
书籍的选择常与选书人的性情与个性有关。有时我们也不妨可以走进他人的世界,去阅读不同风格的书籍,走出自己的边界。
以上“读者心选”的书籍,有没有哪些让你心动,让你在读过推荐语之后想要翻开书页一探究竟?请选出最吸引你的十本书吧!
图片
活动主办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文化发展基金会
媒体支持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出版人
凤凰网读书
百道网
书香两岸
图书馆报
半岛都市报
藏书报
新黄河
桂林日报社全媒体中心
成都日报
锦观
潮新闻
海峡都市报
广西交通台
走读广西
征稿公社
联合发起方
(按首字母顺序排列)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广西大学生联谊会
重庆大学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法律分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文津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阅读一小时 · “阅”过书海看世界 -
项目指导:张俊显
项目总统筹:陈子锋、黎金飞
项目策划、执行:吴海姣、劳新丹、谢慧君、谢萍
项目宣传:余向丽、李显杨、秦念、廖茹画
项目设计:李琴、阳艾婧
项目实习生:余颖异、李茗颖、王艺璇、张熹年、付雨涵、任真、马恒、刘奕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