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烟台黄渤海新区营商环境赢得真情告白

“我的台湾朋友来烟台黄渤海新区创业,一天之内就把开办公司的流程全部走完,效率之高让人意想不到。”
“项目推进得到了全程跟进的‘保姆式’服务,我们在新区发展的信心和底气更足了。”
“各项税费支撑政策越来越给力,还有‘税收专家顾问团’上门指导,让企业获益良多。”
……
这不是电视节目中导演出来的广告词,而是来自企业和项目方的真情告白,是对新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真心认可,共同见证着新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踏实步伐。
图片
贴心服务
软环境撑起硬发展
营商环境是观察一个地方发展成色最直观的“窗户”。新区成色几何?直观来看——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100亿元,同比增长5.1%;28项自贸制度创新成果获国家部委认可并推广,51项在山东省复制推广,国家级成果数量全省第一;坐拥烟台蓬莱国际机场、烟台港西港区、潍烟高铁烟台西站,“海陆空铁”立体大交通枢纽体系不断完善,通天达海的优势持续释放……
这近悦远来的“磁吸场”中,一批批优秀企业集中落户,一个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一栋栋现代厂房拔地而起。“生产热”“项目热”的背后,是新区持续优化审批服务改革,着力营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发展环境的不懈坚持。
图片
贴心服务接二连三。新区推出企业开办集成式服务,累计为28700余家企业免费帮办代办、免费发放印章,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推出40项“一件事”主题服务,600余家企业实现营业执照和行业综合许可证“一次办好”;升级“拿地即开工”4.0版,有效助推八角湾国际医院医疗配套区项目等50余个项目实现“四证齐发”,切实打造优化营商环境的“新区样板”。
政企连心
目标一致双向奔赴
在刚刚结束的2023青岛数字文化应用产品交易大会上,新区携4家企业集中亮相,推介超高清产业数字文化应用、电子竞技、原创动漫、虚拟现实场景应用领域的新成果,以先进技术和过硬产品,向省内外嘉宾描绘新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精彩画卷。
“依托黄渤海新区良好的装备制造基础和政策支持,企业将持续深耕超高清产业领域,进一步扩大场景应用、拓展产业生态圈。我们与新区携手打好配合战,发挥行业带动作用,吸引更多行业企业和人才来区发展。”夏普8K超高清产业研究院执行副总经理刘天立如是说。
政府为企业服务,企业为政府做宣传,这样彼此间的相互成就,在新区正连番上演。
图片
眼下,新区正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化工及新材料、汽车及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五大主导产业,着力推进二十大专精特新产业园建设,通过产业园集聚,行业龙头或“链主”企业带动,将更多产业链企业导入,持续完善产业生态。
立足自身产业发展特点,新区目标明确地围绕产业链进行营商环境建设。推出“拿地即开工”、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四书合一、三一审批”等投资建设领域服务政策;组建“项目管家”服务团队,为每个专精特新产业园项目提供“全程陪办、按需帮办、协调督办”服务,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各阶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投产。
创新驱动
企业需求即为靶向
黄渤海新区叠加开发区、自贸区、综保区、中韩产业园等国家级战略机遇,生来具备“开放包容”的基因,注定一路与创新为伍,由内而外驱动着这座城市不断探索“尝鲜”新制度。
前不久,山东长裕玻璃有限公司申报出口的20433箱玻璃瓶在烟台海关办结报关单和转关单放行手续后,搭乘“奥通2”内支线船从烟台港启运发往青岛港离境出口至加拿大,标志着启运港退税政策在烟台正式落地。
图片
“现在出口转关货物报关单在烟台海关放行后就能向税务部门申报退税了,时间提前了一周左右。”山东长裕玻璃有限公司财务部部长王良表示,提前办理退税能大幅减少资金占用成本,有效缓解公司资金压力。
这只是新区以发展需求为基础,以制度创新为引领,全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打开“开放之窗”的缩影。
目前,烟台自贸片区已形成制度创新成果270多项,在跨境贸易领域推出36个省级以上制度创新案例,其中12项在全省复制推广,4项被海关总署创新备案,贸易便利化指数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五批自贸试验区前3位,评价得分三年来连续攀升。新区连续四年兑现各类税费优惠超100亿元,连续三年推出改革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营商环境“纳税”指标长期位居全市第一。
责任编辑:赵峻生
审校:赵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