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对话、出行及工作坊丨“附近,走近,亲近”系列:走近酒仙桥

图片
关于“附近、走近、亲近”系列公共项目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让我们逐渐忽略周遭,后疫情的热潮似乎也并未缝合人与人、人与周遭环境的隔阂——我们仍旧迷失在紧张的城市生活中。正如人类学家项飙所提出的“附近的消失”,我们如何重新观察“附近”,并找回我们失序生活中逐渐遗失的“生态性”?UCCA推出“附近,走近,亲近”系列公共项目,希望以此探索我们所在地的现状、历史以及变迁过程。这将是一个视角与一次行动:在观察“附近”中,尝试“走近”,并与之“亲近”。
UCCA“附近,走近,亲近”系列公共项目第一辑:“走近酒仙桥”将从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所在的北京市酒仙桥地区出发,推出一系列对话及城市漫步活动,从学者、艺术家的表述与分析中深入了解我们的“附近”,也通过具身行动感知“附近”。我们将与雷电所、低科技艺术实验室联合策划系列工作坊,与公众共享我们在探索过程中提取出的历史灵感,并通过动手创造的方式将“附近”的历史集体记忆,转化为独属个人的艺术经历。
活动安排:
对话
“酒仙桥”作为当下:我们如候鸟般迁徙
2023.4.29(周六) 16:30-18:00
UCCA直播间
出行
城市漫步:重返“红霞”
2023.4.30(周日) 15:00-17:00
UCCA至红霞影剧院
工作坊
UCCA × 雷电所:碎片中的酒仙桥——时空重建工作坊
2023.5.1(周一)14:00-17:00
UCCA大客厅
图片
当我们途径酒仙桥,总会看到低矮的楼宇间林立着高耸入云的烟囱,只是它们不再升起昔日的烟雾。彼时代表先进工业的厂房多数被改造为形态各异的现代建筑与艺术机构,隔道相望的居民区却仍旧保持着质朴的红色砖瓦,安静地矗立着。来自各地的流动人口与根植于此的常驻居民,像是静脉与动脉般互有差异地为这片土地输送血液——酒仙桥是如何从过去演变至当下的?
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电子工业迅速发展的时代。来自各地的工人因为在电子厂工作而共同居住,原本无法承载诸多人口的平房也被建设为“街坊”——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邻里空间,“街坊”的规划为酒仙桥的住户创造了稳定团结的社会主义集体生活。而随着计划经济的转型,20世纪80年代国营电子厂逐渐走向衰落,酒仙桥各电子厂也面临着解体,曾因“单位”所束拢的集体生活也在变动中稀释。
图片
酒仙桥街景,图片鸣谢背地李。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一批来自国内外各地艺术家的涌入像是对彼时集体生活的复现。酒仙桥的国营第七九八厂(现798艺术区)在当时因其低廉的租金、宽敞的室内空间以及适合创作的充沛光线成为中国第一个艺术根据地,承载着诸多艺术家的实践与热情,却也在短暂的10年间由于租金等问题而再次分崩离析。
酒仙桥地区的故事似乎总是关乎“聚集”与“离散”,而在城市的变迁中,我们也如候鸟般总在迁徙与栖息间变换。人口的涌入与出走如何影响着这片土地的形态与人文?被冲淡的集体生活是否又将迎来“聚集”的可能性?关于“附近”的讨论进入我们的视野,但我们真的有停下脚步去关注吗?
2023年4月29日,在“附近、走近、亲近”系列公共项目对话中,UCCA将邀请社会学者、城市文化建筑学者以及驻798艺术区艺术家,以不同视角共同回溯酒仙桥地区的生活及变迁故事,探讨背后值得当代流动者们思考的城市现象。
图片
“我们不再惧怕‘告别’那天的到来。
因为,它已经得到了——永生。”
艺术家曹斐在2019年完成作品《红霞》后,在同名文章的末尾留下了这样一段话。而在2021年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展览“曹斐:时代舞台”中,我们也曾在澄黄昏暗的灯光中见证它曾经的模样。
图片
图片
“曹斐:时代舞台”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1。
建于1958年的红霞影剧院坐落于酒仙桥路七街坊,在60年代初被正式改建为电影院。作为丰富前北京国营738厂员工业余文化生活的存在,它成为了一代电子厂职工集体记忆的重要锚点。在经历过兴盛与拆迁的“多舛命运”后,红霞影剧院见证了集体的聚合,成为往日集体生活的信物与证明。
图片
酒仙桥地区街景。
4月30日,我们希望通过寻访酒仙桥地区红霞影剧院及其周边街坊建筑,一窥往日的集体生活与街坊文化。从UCCA所在的798艺术区前往红霞影剧院——在途径恒通国际商务园、酒仙桥路、坝河、酒仙桥街坊建筑的过程中,通过重访“来信”回溯记忆,在这个春天通过城市漫步体验关于“附近”的亲密。
“城市漫步:重返‘红霞’”将由UCCA公共实践部领行。我们鼓励参与者通过摄影、录像、录音、文字等任意形式记录本次出行,并将在后续回顾中向更多的人传递此次活动的“集体记忆”。
活动须知:
*活动仅限15位参与者报名;
*活动全程步行距离约3公里,我们建议参与者穿着轻便、柔软、舒适的服装和运动鞋参与活动;
*请在活动前补充足够的能量,活动过程中需注意防暑降温;
*如遇大风、大雨或其他极端恶劣天气,本次活动可能会延期或取消。
图片
酒仙桥的生活在科技的发展下更新,我们如何运用现代技术复现酒仙桥留下的历史灵晕?2023年5月1日,UCCA联合雷电所共同发起“附近、走近、亲近”系列第一期工作坊:“碎片中的酒仙桥——时空重建工作坊”,共同邀请艺术家俞同舟运用增强虚拟(Augmented Virtuality)技术,带领参与者一起完成一场“历史时空的再现”。在“时空重建工作坊”中,我们将化身为数字“游吟诗人”,在虚拟空间里叙述酒仙桥的记忆。
图片
2020年10月作品《数据会知道屏幕吗?》数字人展演,于《出口》展览,西戏,杭州。
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市民藉由城市生活的日常实践、按照不同城市特有的逻辑,将不断涌现的传播媒介技术、城市的地理建筑等空间元素,以及城市本地的文化历史积淀愈发紧密地勾连起来,形成城市新的交往时空。媒介技术创造的虚拟“公共空间”与实体城市地理空间合二为一,不再仅作为真实的“再现”或者中立的“传输手段”,而从属于“现实”。
图片
工作坊过程截图,由艺术家俞同舟提供。
本次工作坊将引入现场勘验与情报分析的技术手段:参与者从酒仙桥的媒介事件中获取内容/信息,并通过数字手段重建特定媒介空间。工作坊中,艺术家俞同舟带领参与者通过对酒仙桥公共事件的调查,学习面向虚构或非虚构事件,使用搜索引擎收集文字、图片、视频,完成基于地图的开源情报分析(OSINT),并使用移动端扫描、摄影测量法技术(Photogrammetry)重建三维的设计方法。最后,参与者将学习如何基于开源情报分析的结果,按时间先后与路径顺序,在游戏引擎(Unity)中摆放三维重建模型并排演叙事。
参考视频: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二年级课程《空间叙事》作品《不熄的火塘》
https://www.manamana.net/video/detail?id=1913746#!zh
工作坊须知:
*本次工作坊仅招募25位参与者;
*参与者需要自带电脑,提前于电脑下载软件"Unity Hub",并安装好“Unity 2021.3.15”与“Agisoft Metashape”,于手机或平板下载“Scaniverse”;
*工作坊过程中需要使用关于“酒仙桥”的图片素材,我们鼓励参与者自行收集,也欢迎报名“附近,走近,亲近”系列出行活动或参考出行活动路线采集素材。
票务须知:
*持UCCA年卡者按照优惠票价收取费用;
*活动收入将悉数用于支持UCCA公共实践部的运营与发展;
*活动当天开场前半小时,请于UCCA报告厅正门领取活动门票;
*场地准入人数有限,建议提前规划出行时间,迟到请听从工作人员安排入场;
*活动与展厅为独立区域,离开展厅后再次进入展厅需重新购票,请合理安排参加活动与观展的时间;
*活动期间请保持手机静音;
*活动门票不支持退换。
图片
俞同舟
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教师
俞同舟,跨媒介叙事者和情境主义者,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教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ToF AR内容开发专家顾问。
相继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巴黎高等装饰艺术学院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接受系统的教育。在2016年至2022年间,他的增强现实、混合现实、影像装置、球幕电影等作品相继在武汉、杭州、上海、伦敦、耶拿、巴塞罗那等多地参与展览及电影节播映。现阶段着力于通过在现实虚拟连续统一体框架中创造智能物联网特有的未来主义对象,以增强人类。
关于工作坊合作方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