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联合国中文日,他们讲述中文之缘

今年4月20日是第14个联合国中文日,主题为“中文:增进文明交流互鉴”。在西班牙马德里,三名年龄不同、经历各异的汉语学习者向记者讲述了他们与中文结缘的故事。
前皇马球员:愿用中文传播足球文化
在马德里孔子学院学习中文的学员里,阿方索·弗赖莱年过花甲,年轻时是叱咤绿茵场的足球运动员,职业生涯曾效力过西甲豪门皇家马德里。
图片
这是4月17日在西班牙马德里拍摄的阿方索和他球员时期的照片。新华社记者孟鼎博摄
他与中文结缘于2000年,“那时我已经预见到中国的发展”,阿方索回忆说。正是这一预判,让他二十多年前就决定要学中文。退役后,他当上足球教练,曾到中国工作。
为了更好掌握中文这门古老而复杂的语言,阿方索购买大量书籍和教材,去孔子学院和当地其他中文学校上课,请了老师在网上一对一教学,还跟着电脑软件一笔一划学写汉字。
图片
4月17日,阿方索在西班牙马德里的家中学习书写汉字。新华社记者孟鼎博摄
汉字的书写复杂,语法更是与西班牙语迥异,但这些困难没有消减阿方索的学习热情,反倒激发他想更深入了解中国。他家中有上百本书与中国有关,“我和妻子从前经常在北京街头漫步,这里面很多书都是我在王府井买的。”他十分怀念在中国的日子,希望有朝一日能再回中国工作。
图片
4月17日,阿方索在西班牙马德里的家中展示自己翻译的足球教案。新华社记者孟鼎博摄
阿方索有个梦想:把自己出版的几本足球教材翻译成中文,并用中文与中国足球教练和球员对话交流。他说:“我想传递足球文化,做足球教学,还想在各个城市做讲座。我希望把我学到的关于足球的一切传授给更多人。”
西班牙大学生:爱上《诗经》
“我的中文名字叫胡总。”在马德里自治大学的校园里,大学生胡里奥用中文自我介绍。
图片
4月17日,胡里奥在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的课堂黑板上写下“胡总加油!”。新华社记者孟鼎博摄
胡里奥读大二,专业是亚非研究。尽管与中文结缘不到两年,他的中文口语已相当流利。他笑称自己平日就生活在中国人圈子里:“我知道如果我有很多中国朋友,中文会进步更快。所以我努力去结识学校里的中国人,和他们多交流,我现在的室友们也都来自中国。”
胡里奥学习中文的契机很简单,他在网上关注了几名会中文的欧美博主,常看他们的视频,渐渐对中国产生好奇。他说,西方很多人并不了解中国,容易被西方媒体带有偏见的报道误导,因此“我想自己认识中国文化”。
学中文过程中,胡里奥迷上了中国的文学和历史。他从书包里掏出一本《诗经》。“我正在学的这一篇叫《绿衣》,讲的是一个男人看到自己死去的妻子做的衣服就会想念她。”他说,自己很喜欢《诗经》里的故事,但这本书目前对他而言还有点难,需要时常查字典才能看懂。
图片
4月17日,胡里奥在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的课堂内阅读《诗经》。新华社记者孟鼎博摄  
胡里奥已申请了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奖学金项目,“如果被录取,我可能要去中国学习五年。”
西语老师:了解亚洲,先了解中国 
西班牙语教师米格尔在马德里自治大学进行东亚文化研究。他对中文的兴趣源于对亚洲文化的痴迷。在日本教书时,米格尔发现东亚文化有很多共性,如果想要深入了解,中文是绕不开的必备技能。于是他开始自学中文。
图片
4月18日,米格尔在西班牙马德里的家中读书。新华社记者孟鼎博摄
米格尔曾在中国生活两年,去过北京、上海、苏州、桂林等城市,结识了不少朋友,也感受到中国与西班牙之间的共性。“我有一个辽宁的朋友,他特别像西班牙南部的人,总是非常热心。”此外,“中国人和西班牙人都很注重传统,注重家庭”。  
回到西班牙后,米格尔每周花四个小时上中文课。为了熟练掌握汉语中的语调变化,他探索出一套自己的方法:“听录音时我会同时把听到的说出来,不管有没有听懂,我都要读出来。”
图片
4月18日,米格尔在西班牙马德里的家中书写汉字。新华社记者孟鼎博摄
学中文带给米格尔独一无二的成就感。他在马德里中餐馆点菜时会特意用中文,“店员很开心,我也很开心”。他认为,能用对方的母语交流,是向对方表达尊重。“能和中国人用中文对话,这让我觉得非常幸福。”
监制:闫珺岩
记者:孟鼎博 谢宇智
视频:王玉珏
编辑:程大雨 王丰丰 张代蕾 王申 刁泽 杜逾舸 沈浩洋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