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说药】清利头目——蔓荆子

蔓荆子也称蔓荆实、荆子、万荆子、蔓青子等,为单叶蔓荆或蔓荆的干燥成熟果实。就本草考证、市场流通和临床应用的情况来看,仍以单叶蔓荆为主。单叶蔓荆生于沿海沙岸或内陆湖泊砂质岸边。节处常生不定根,易在砂质土中形成单纯群落,起到强大的固沙作用。蔓荆在众多植被中的治沙功劳最大,被誉为“固沙先锋”。蔓荆适应性较强,对环境要求不高,耐干旱、耐盐碱、耐贫瘠,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其叶背灰白,花开时,散发一种幽香,又称“香姑娘”。蔓荆树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栽培和药用历史,为多年生落叶蔓生灌木,它的枝条非常弱小,“其枝小弱如蔓”,呈藤状,藤长可达20余米。荆在古代指落叶灌木,所以叫做蔓荆,因此蔓荆的果实称为蔓荆子。
蔓荆子药用价值
蔓荆子于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生用或炒用。入药的蔓荆果呈球形,直径4~6毫米,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状茸毛,顶端微凹,基部有灰白色宿萼及短果梗。体轻,质坚韧,不易破碎。横断面果皮灰黄色,有棕褐色圆点排列成环。种仁黄白色,富油性。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以粒大、饱满、具灰白色粉霜、气辛香者为佳。
蔓荆子性微寒,味辛、苦,入膀胱、肝、胃经,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之功效,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目赤多泪、目暗不明、头晕目眩等,是传统的辛凉解表中药。除了药用,蔓荆的果实、茎叶可提取芳香油。蔓荆树花冠蓝紫,果实硕累,也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蔓荆子化学成分含有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茨烯、藏烯,并含蔓荆子黄素、脂肪油、生物碱和维生素A等。蔓荆子具有解热抗炎、镇痛镇静、祛痰平喘、抗菌、抗病毒、降血压作用,能抗疲劳、抑制回肠运动,对黑色素瘤酪氨酸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肝癌有较好的预防作用。蔓荆子所含酚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延缓衰老作用。蔓荆子黄素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蔓荆叶蒸馏提取物具有增进外周和内脏微循环的作用。
图片
临床应用
蔓荆子药用历史悠久,历代医药古籍和地方药典中都有记载,记载名称不尽相同。蔓荆子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写道:“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被列为上品。《本草纲目》记载:“蔓荆实,气轻味辛,体轻而浮,上行而散,故所主者皆头面风虚之症。”《名医别录》写道:“去长虫,主风头痛,脑鸣,目泪出。益气;令人光泽,脂致。”《医林纂要》写道:“散热,祛风,兼能燥湿。”
风热感冒,头昏头痛
蔓荆子辛能散风,微寒清热,轻浮上行,解表之力较弱,偏于清利头目、疏散头面之邪,是治疗偏正头痛之圣品。“诸子皆降、蔓荆独升”,蔓荆子气机上行,故能清明目、治头痛。各种疾病引起的头痛,蔓荆子都可以治疗,如神经性头痛、感冒头痛、鼻炎头痛、眼炎头痛、血管性头痛及颈椎病引起的神经性头痛等。
在治疗头痛的诸多中药中,羌活善于止头后项疼痛;川芎诸证头痛皆可用之,但长于治疗偏头痛以及气血郁滞之头痛;藁本治巅顶之头痛;白芷长于治阳明之前额眉棱角疼痛;蔓荆子长于疏散头部风热而治疗偏正头痛。
风热感冒而头昏头痛者,较为多用,蔓荆子常与薄荷、菊花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药同用,用以疏散风热;若风邪上攻之偏头痛,蔓荆子常配伍川芎、白芷、细辛等祛风止痛药。
治疗头晕头痛、颈椎不利索,蔓荆子枕头更胜一筹。《医部全录》记载有以蔓荆子为主要药物所制备的“祛风醒目枕”。药枕持续作用于头部的经络及穴位,可使人体头部经络疏通,促进气血流畅,也可以增强蔓荆子治疗头痛头晕的效果。
目赤肿痛,耳鸣耳聋
蔓荆子辛散苦泄微寒,功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可用治风热上攻,目赤肿痛,目昏多泪,常与菊花、蝉蜕、白蒺藜等祛风明目药同用。它能促进眼结膜血流速度,加快炎症吸收,对治疗眼炎和眼睛损害引起的头痛相当有效。临床常用蔓荆子疏散风热、解毒消肿的特性来治疗流行性结膜炎、急性鼻窦炎、牙周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使邪热得出,毒解脓散,其病自愈。蔓荆子药性升发,利头目,与黄芪、人参、升麻、葛根等补气升阳药同用,还治疗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耳鸣耳聋,如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
此外,利用蔓荆子祛风止痛之功,也可用治风湿痹痛,每与羌活、独活、川芎、防风等同用,如羌活胜湿汤(《内外伤所感论》)。蔓荆子还是生发、护发的良药。梁代陶弘景所编著《本草经集注》指明蔓荆子主治发秃落。
市面含蔓荆子的主要中成药有拨云退翳丸、芎菊上清丸、辛芳鼻炎胶囊等。蔓荆子虽无毒,但因其辛苦微寒,气轻清向上,血虚有火之头痛目眩慎服,胃虚者也要慎服。
图片
作者简介
图片
赵前思 女,荆门市中医医院药师,从事中药相关工作。